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航天》2009,(2):10-11
兵分两路看气象 中国人多地广,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多、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气象灾害占70%以上,每年农田受灾面积达3400万公顷,影响人口约6亿人次,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每年约为2000~3000亿元人民币,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6%。所以。中国很重视气象卫星的研制,  相似文献   

2.
台风是自然界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强、破坏力大的特点。世界气象组织专家统计表明:威胁人类生存的10大自然灾害中.台风是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灾害.它的破坏力主要是由强风、暴雨和风暴潮三个因素引起。我国自1990年以来因台风影响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每年达260亿元人民币,自1988年以来因台风影响所造成的死亡人数平均每年达453人。温州机场地处东海之滨,每年都会受到台风的侵袭,侵袭期间往往会带来大风、  相似文献   

3.
索阿娣 《航天》2009,(2):4-9
我国幅员辽阔,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各类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占70%以上,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至6%。据统计,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均超过千亿元。而且,经济越发达,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绝对值越大。  相似文献   

4.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减灾应用概述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范围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是我国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地震、洪涝、台风、干旱、森林与草原火灾、森林病虫害等灾害在我国均有发生。近15年来,我国平均每年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约3亿人(次)  相似文献   

5.
我国幅员辽阔,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各类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占70%以上,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3%.据统计,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均超过千亿元.与常规气象观测相比,气象卫星在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上都具有很大的优势.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可以提供半个小时一次的高频次观测资料,是动态监测各类突发灾害性天气的有力工具,是天气分析特别是短时预报和临近天气预报的重要依据;风云三号卫星资料最高空间分辨率达到250米,这为生态与环境遥感、洪涝与干旱监测、积雪监测、森林与草原火等自然灾害的动态监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6.
我国地域广阔,地貌复杂,海 岸线漫长,各种气候、气象、水文现象导致的自然灾害种类繁多,危害严重,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10年来,每年因干旱、洪涝、台风、冰雹、雪灾、森林及草原火灾等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500亿元。1998年长江流域和松花江、嫩江流域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灾,更是造成了3000多亿元的经济损失。因此,发展我国自己的气象卫星系统,准确预报天气和气候变化,对重大自然灾害实行全天候、全天时动态监测,及时做出预报和灾情评估,为政府抗灾减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具有十分重大的现…  相似文献   

7.
9月7日,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先后发生5.7级和5.6级地震,造成80多人死亡、70多万人受灾。地震发生后,国家相关部门高度重视,运用多种科技手段,全力做好震情监视、趋势研判、灾情调查等各项工作,协助灾区政府做好有关应急处置工作。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立即启动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案,全力开展灾害监测,获取震前资源三号卫星和资源二号02C星过境卫星影像,并组织技术人员进  相似文献   

8.
谭涛 《航天》2014,(12):42-45
地震是危害性极强的灾害之一,据联合国统计,20世纪以来,全世界因地震死亡人数达260万,因此,如何进行地震预报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目前监测地震的主要手段是地面台站观测,但受观测环境、生活环境等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国境边界、海洋、高山、原始森林等地区建台比较困难,全球的观测台网密度很不均匀,存在许多监测空白区,且无法实现全天候、全球性观测,动态性较差,这些都不利于地震预报和地震科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那该怎么办呢?人们想到了卫星。  相似文献   

9.
60年代,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开展激烈的登月竞赛,当时世界上其他国家只得敬畏地观看他们所创造的一个个奇迹。今天,航天工业正成为重要的新兴工业,几乎所有发达国家以及许多发展中国家都愈来愈重视航天工业的发展。 据《孟加拉国观察家报》报道,现在每年的卫星传输业务已达40亿美元。如果加上卫星发射、科学研究、军事运用和航天设施等,全世界航天工业产值高达5500亿美元。估计到2000年,参与航天活动的国家将增至几十个,各种商业服务和出售业务营业额将达800亿美元。  相似文献   

10.
自然灾害往往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和巨大的经济损失。截至90年代初,自然灾害已夺去了约400万人的生命,造成900亿美元以上的经济损失,其中尤以发展中国家遭受的灾难最为惨痛。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1987年12月11日第42届联合国大会决定,将1990年开始的20世纪最后10年定为“国际减轻自然  相似文献   

11.
早在东汉时期,我国科学家张衡就发明了用于预测地震的地动仪,这是世界上第一架测定地震及方位的仪器,比欧洲早1700多年。时至今日,地震仍是人类要面对的一大自然灾害。据资料显示,全球每周被报告的5级以上的地震有数十起,自1990年以来,全世界有超过30万人死于地震,财产损失超过2550亿美元。当前,人类仍然没有可靠的地震预测手段,赈灾手段也不例外地缺乏协调性,效率低下,急需寻求一套具有创新特性的解决方案。2007年,国际空间大学暑期培训班的一个学生小组,根据人类现在掌握的技术,设计出了"TREMOR"系统,该系统主要是利用太空资源"建立一个全球性的用于减轻地震灾害、提高赈灾能力的、天地一体化系统"。也许不久的将来,这个系统会从设想变成现实,在地震预防和减灾赈灾中发挥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是一个多灾的国家,为响应联合国“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的决议,在90年代分步建立一个卫星减灾系统是必要的。这个系统由多颗不同轨道、不同种类的地球观测卫星和地面应用系统组成,以获取地球环境和灾害信息。该系统同时具有全国性的灾害资料广播及救灾指挥调度通信能力。本文分析了卫星减灾系统在灾害监测预报及减灾抗灾中的应用,并且对它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所产生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进行了预估。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世界范围内重大自然灾害频发和空间技术的不断发展,空间技术在灾害监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空间与重大灾害国际宪章"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成功运行的合作机制之一,2007年中国以国家航天局名义加入该机制。目前该机制已成为我国灾害遥感监测的重要数据源,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70年代,美国和原苏联建立起了各自的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逐步向民用开放。由于GPS在全球越来越得到广泛应用,在野外勘探、陆路运输、海上作业及航空航天等诸多行业中占据了重要位置,GPS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一项重要信息源,拥有400多万用户,相关产品和服务市场迅速扩大,发展成了一个重要产业,年产值达80亿美元,成为当今国际公认的八大无线产业之一。十多年来,美国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一直称霸世界,并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首次应用于军事。美国权威机构预测,2005年,全球卫星导航定位市场将达1…  相似文献   

15.
《航天员》2013,(3):16-21
日前,荷兰一家名为“火星一号”的非盈利组织宣布在世界范围内开展“火星人”招募计划,并且在美国纽约和中国上海分别进行了招募宣传。短短两周后,报名人数已达7.8万人。如此火热的航天招募计划,引起了世界航天界的广泛关注。那么,目前世界上主要有哪些私人火星探险计划呢?  相似文献   

16.
人类对宇宙不懈探索的航天史上,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由美国实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无疑是其中壮丽的一笔。这次登月活动从1961年5月25日美国总统肯尼迪正式宣布实施开始,一直持续到1972年12月底阿波罗计划结束,历时11年,总投资250亿美元,先后有120所高校、20 000多家工厂、400多万人参与了这项活动,可以说是整个航天史上历时最长,规模最大,投资最多,也最富传奇性的一次太空探险行动。但是从这次计划的初始目的和功用价值来说,并无太多的可圈可点之处。  相似文献   

17.
面向自然灾害应急的卫星协同观测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地观测卫星因其宏观、快速、动态、准确的优点在防灾、减灾、救灾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自然灾害应急不可替代的全球观测手段。现有的卫星协同观测存在灾后有效数据不能完全覆盖灾区、亚米级空间分辨率数据匮乏等问题,不能满足日益丰富的自然灾害应急管理需求。为充分发挥在轨卫星效益,提高灾区灾后有效数据覆盖率,文章深入分析自然灾害观测环境复杂、时效性强、观测要素多、观测范围大、观测密集度高等特点,围绕空间分辨率和观测频次等关键指标,梳理典型自然灾害应急观测需求。之后,结合灾害目标特点及其时空变化规律,综合考虑星地资源状况和约束条件,提出一种自然灾害事件驱动的基于目标优先级排序和时空约束的多星协同观测策略,对解决自然灾害应急观测期间"灾后数据多,有用数据少"问题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我国海洋卫星系列的发展及其应用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前 言   我国东临太平洋,是世界上重要的海洋国家之一。大陆海岸线长达 1.8万多公里,沿海岛屿有 6500多个,岛屿岸线约 1.4万多公里。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按我国主张,应划归我国管辖的海域,包括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近 3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我国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我国有 4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面积仅占全国总面积 13%的沿海省、市、自治区。因此,海洋在我国社会经济和国防建设中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而利用空间技术监测海洋,在维护我国海洋权益、保护海洋环境、开发海洋资源、减轻海洋灾害和有效实施海洋管理等方…  相似文献   

19.
6月3日5时34分,云南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发生6.4级地震,造成3人死亡,300余人受伤,受灾人数达18万多人。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注,胡总书记和温总理等中央领导作出重要指示,要求云南省各级部门切实做好抗震救灾工作。为了及时运送云南省领导赶赴地震现场开展抗震救灾指挥工作,6月3日9时12分,东方航空云南公司紧急申请临时加班飞行: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世界范围内重大自然灾害频发和空间技术的不断发展,空间技术在灾害监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空间与重大灾害国际宪章”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成功运行的合作机制之一,2007年中国以国家航天局名义加入该机制.目前该机制已成为我国灾害遥感监测的重要数据源,并多次应用于我国的重大灾害遥感监测中.本文介绍了该合作机制的资源、运行模式及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情况,并分析了该机制在我国玉树地震灾情监测中的应用情况,提出了进一步有效利用该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