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研究了迅猛发展的新的相控阵理论和技术厦其前景,其中涉及控制相控阵天线的光纤和光电技术。在相控阵天线中光学图像形成和扫描保证实时(PMB)形成一维或二维、连续或色散的单波束或多波束方向图(RH),并且保证对不同辐射频率的最大方向图的方向进行无波动扫描。采用光学图像形成电路(Roc)的相控阵天线,在超宽瞬时通带(~1GHz)中既能以连续方式也能以超短脉冲(脉宽~1ps)方式工作于发射状态和接收状态。  相似文献   

2.
王学勤  金靖  宋凝芳  张春熹 《宇航学报》2011,32(11):2346-2350
为了选取合适的调制深度以提高星载光纤陀螺在空间辐射环境下的工作性能,通过对闭环光纤陀螺输出信号的信噪比分析建立了光纤陀螺随机游走系数与调制深度的关系的模型。根据该模型对光纤辐射致衰减、光纤长度、光源光功率对最优调制深度的影响进行了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光纤辐射致衰减越小、光源光功率越大,则光纤陀螺的最优调制深度越大,且相应的随机游走系数越小。增加光纤长度将降低光纤陀螺的最优调制深度,当光纤衰减较大且光纤较长时,过调制技术可能会使光纤陀螺性能恶化。因此,在星载光纤陀螺的设计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对调制深度进行优化,以保证陀螺获得最优的工作性能。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为星载光纤陀螺最优调制深度的选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李佳程 《上海航天》2002,19(2):24-26
简述对谐振腔光纤陀螺入射光进行频率调制的基本方法,采用洛仑兹公式来描述光纤陀螺的传递函数,结合输入信号特征,建立其频域的数学模型,最后给出结果和相关仿真图形,以及关键参数的优化值和优化方向,再对全光路的结构提出具体的配置建议,仿真结果表明,谐振腔光纤陀螺具有良好的线性工作区间,精度也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提出了一种基于双驱动双平行马赫增德尔调制器(DP-MZM)的倍频双啁啾线性调频(LFM)信号产生方法。方案中,DP-MZM的上臂受射频驱动,产生偶数阶光边带;下臂受基带信号调制,产生单边带光信号。合理地设置驱动信号的调制系数和主调制器的直流相移,可抑制DP-MZM输出光信号中的载波分量。耦合光信号平方率检波后,可产生载波二倍频、带宽四倍频的双啁啾LFM信号。实验验证了所提方案的可行性,获得了载频 14 GHz、带宽1.6 GHz、时宽带宽积1600的双啁啾LFM信号。对波形进行自相关处理,1 μs的波形被压缩至0.762 ns,对应脉冲压缩比为1312。所提方案无需偏振器件和光滤波器,具有操作简单、调谐性高的优势,产生信号表现出好的旁瓣抑制性能和脉冲压缩性能。利用模糊函数分析了产生信号对雷达距离-多普勒模糊的改善,搭建了运动目标场景验证了产生信号的探测性能。  相似文献   

5.
阳泽彬 《空载雷达》2005,(1):39-41,65
本文介绍了光控相控阵天线中主要光元件、光纤栅和多波长光源。给出了光控一维相控阵天线的构成,并指明在发射和接收时信号的流程情况。  相似文献   

6.
Heer  C  Shutie  P.  F  罗先志 《空载雷达》2007,(2):16-20
阐述了最近在Astrium完成的两项SAR研究,简述了大地测量合成孔径成像雷达X型(TSX)卫星的能力。两项研究是在SAR成像模式时采用新颖天线波束形成概念的高分辨率宽条带成像雷达(HRWS)和LCMA(低成本多个馈电天线)。分析了它们的设计、性能和样机框图,并将它们与采用有源相控阵天线的TSX—SAR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7.
推导了发射信号为线性调频脉冲、采用全去斜率技术的星载雷达测高计的平均回波功率响应的表达式,指出了相对高度为零的平均回波功率响应曲线的半功率点与参考高度值之间存在的偏差,并给出了跟踪高度值的校正曲线,以及跟踪斜率与有效波高的对应关系曲线。最后探讨了天线指向偏差对平均回波功率响应和跟踪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精确的相位调制技术是星载毫米波有源相控阵天线最关键技术之一。传统的数字移相器构造较为复杂,尺寸较大,相位调制特性有局限性,不是高工作频段、宽扫描角星载相控阵天线发展的最优选择。文章提出采用单片矢量调制器来代替数字移相器及数字衰减器,利用电压来控制矢量调制器的相位调制,提高了相位调制性能,同时具有结构简单、尺寸较小等优点。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星载毫米波段有源相控阵天线,并且实现了精确的二维波束扫描功能,验证了矢量调制器在星载毫米波有源相控阵天线中应用的技术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Kim  JJ bESL.  OB 《空载雷达》2000,(1):29-33
若使现代机载雷达系统正常运行,雷达天线辐射方向图必须满足一定的技术条件。直到目前为止,多数雷达天线都是以一种清洁的天线环境(即没有考虑基底结构的近场散射或雷达天线罩影响)来设计和试验的。然而,这些高阶影响涉及到在日益增大的干扰和杂波干扰环境下增添一些外加性能要求的问题。研究了目前可以得到的用于机载雷达天线系统装配性能的分析方法和计算机软件的能力及局限性。此外,还开发了一种新的级联方法,这种方法能够  相似文献   

10.
基于FRFT的一类低截获概率雷达信号调制识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线性调频信号、对称三角线性调频连续波信号与多相编码(Frank、P1、P2、P3与P4码)信号是一类具有线性调频特性的低截获概率雷达信号.为了识别这类信号的调制方式,分析了它们各自的时频分布特征,以及它们在分数阶Fourier域内的频谱分布特征.根据上述三种信号各自在参数(U,P)平面上的能量尖峰的分布特点,给出一种基...  相似文献   

11.
在逆合成孔径雷达(ISAR)成像中,由于机动目标的非合作运动,散射器的多普勒频移随时间变化,而雷达回波信号通常为线性调频脉冲。线性调频脉冲会计对ISAR成像的性能起着重要作用。Li和Stoica最近提出了一种自适应FIR滤波方法,用来估计正弦信号的振幅和相位,并将这种方法应用于采用正弦信号模型的合成孔径雷达(SAR)成像。本文推广Li和Stoica的算法,用来估计线性调频脉冲信号并将其用于机动目标的ISAR成像。该推广算法已由仿真数据验证。  相似文献   

12.
雷达信号脉内调制特征的时频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以线性调频与非线性调频信号为例 ,对雷达信号的脉内调制特征进行了时频分析。首先 ,通过求取解析信号的瞬时相位微商的方式得到信号的瞬时频率 ;然后引出Wigner分布和小波变换的方法 ,对信号进行分析 ,从而得到了调频信号的时频分布 ;最后 ,对这三种方法作了分析比较 ,指出小波变换方法是进行雷达信号脉内特征分析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一种使用遥控用光纤链路和宽瞬时带宽用光学时移网络的光控阵列天线。综述了为机载监视雷达设计的宽带共形阵天线的研制情况。介绍了L波段96阵元光控阵列的系统设计和性能。讨论了光学元器件和阵列孔径的封装技术。重点介绍了系统的宽带性能。为了验证用于目标识别(ID)和目标成像的50%瞬时带宽(550MHz,距离分辨率为30cm),测量了纳秒脉冲响应。应用基于时域脉冲测量的机内信号输入技术用于校准时移波束形成网络中的宽带元器件。  相似文献   

14.
Nadav  L 《空载雷达》1998,(1):47-53
本文概述了连续波(CW)雷达原理,并运用此原理获得了新型CW信号的延时-多普勒响应。近几年来所报道的这些信号由于其良好的周期自相关性能而具有极低的距离边瓣。这种性能是普通线性-调频信号所不具备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光纤制导导弹(FOG-M)的研制进展情况,阐述了光纤制导原理、FOG-M的关键技术以及其优缺点。此外还对3种射程的FOG-M作了性能分析。  相似文献   

16.
针对星地激光通信的大气湍流导致信号光损伤这一问题,实验搭建了一种能够补偿大气湍流的空间激光通信系统,采用模式分集接收结合最大比合并方法对大气湍流进行补偿,采用相干探测技术对高阶调制信号进行光电探测。在不同湍流强度下进行了传输实验,结果表明:模式分集空间激光通信系统的性能相比较于单模光纤接收系统有较大提升,随着湍流强度的增加,性能提升更加显著。在弱、中、强三种湍流强度以及相同目标误码率情况下,模式分集系统相比单模光纤接收系统分别降低了约4.2 dB、5.1 dB 和 5.5 dB的链路损耗。在弱、中、强三种湍流强度以及相同目标中断概率下,模式分集接收系统相比单模光纤接收系统分别降低了约3 dB、5.9 dB 和 4.3 dB的链路损耗。  相似文献   

17.
罗钉 《空载雷达》2005,(4):74-77
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数字信号处理(DSP)技术的雷达目标模拟器,它具有产生高、中、低重复频率和线性调频与非调频信号等多种脉冲调制波形输出的能力,并且距离变化和多普勒速度相关,可以较好地满足脉冲多普勒雷达系统调试对模拟信号源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在高重频状态下,PD雷达一般采用脉冲法测距,但一般变PRF法解模糊需要三重或更多重PRF才能解决。线性频率调制测距(LFMR)可以避免解距离模糊的问题,但测距精度较低,且需三种斜率来解决波束中有两个以上目标时的虚影问题。本文讨论使用两重PRF线性调频测距,解决距离模糊问题和虚影问题,并在最短的时间内测得目标的精确距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文章在介绍了光学波束形成天线原理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种采用实时延技术的光学波束形成天线的方案设计,然后重点介绍了数字调制信号通过该天线的波束形成网络的传输实验。给出了实测的频谱性能、分析与结论,并指出了光学波束形成技术用于实际通信系统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针对高温差和超低温广泛存在的空间环境,了解航天器材料及结构的热应变稳定性对于保障航天环境模拟地面试验的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布里渊光时域分析(BOTDA)技术能够同时检测温度和应变,且具有高精度、长传感距离、抗电磁干扰及低成本等优势,但作为传感元件的光纤能否适应空间冷黑环境还未可知。文章首先利用BOTDA解调仪获取了2种典型标准单模光纤在超低温下的布里渊增益谱(BGS),然后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光纤的超低温性能,最终标定了2种光纤的温度和应变系数。结果表明,受试光纤在超低温下仍能形成洛伦兹形状的BGS,且实际频移量与低温对应的理论频移量一致,满足超低温空间环境下BOTDA传感器的测温范围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