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空间环境对航天器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在扼要介绍近地空间环境的基础上,简述了高层大气、高能带电粒子,空间等离子体、空间碎片和微流星等空间环境对航天器轨道,姿态的影响,以及航天器辐射损伤,机械损伤,化学损伤,表面充放电,电子器件硬软错误,通信和测控的干扰等诸多空间环境效应,还简要介绍了我国空间环境探测的主要成果以及空间环境对航天器影响的对策研究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士元 《中国航天》2004,(2):14-16
2003年12月28日,我国“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简称“双星”计划)的第一颗卫星——探测1号卫星(又叫“赤道卫星”)发射升空。双星计划的第二颗卫星——探测2号(又叫“极轨卫星”)也将于2004年发射,并将成为我国首次飞越两极高空的空间探测卫星。这两颗  相似文献   

3.
对地球同步轨道空间辐射环境监测及应用进行了研究。给出了持续开展的国外GOES系列卫星和国内FY-2系列卫星的地球同步轨道空间粒子辐射探测介绍,以及AE8和AP8、AE9和AP9、POLE、FLUMIC等用于地球同步轨道带电粒子辐射环境评估的经验模型发展。我国自主高能带电粒子辐射监测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FY-2系列卫星上的带电粒子探测仪器经过了两代卫星的技术巩固和第三代卫星的创新发展,实现了更精细的能道划分并拓宽了对带电粒子辐射能谱的探测。介绍了用FY-2系列卫星获得的不同扰动状态下高能电子能谱特性,兆电子伏特级高能电子快速、缓慢增强事件,以及与GOES-13,15卫星联合应用分析高能电子不同地方时动态与太阳质子事件动态演化结果。用FY-2系列卫星获得的观测数据能准确、灵敏反映轨道空间高能带电粒子的动态变化;与GOES系列卫星的同期观测结果比较既反映出相对平静时的趋于一致性,又反映了强扰动下的显著短时局地差异,这为开展该轨道粒子辐射实测数据多星联合分析,发展磁层对扰动响应更全面、更复杂的图像,为带电粒子起源、重新分布、损失机制等深入研究提供了可能。在最新的第一代静止气象卫星FY-4卫星上,带电粒子探测仪器兼顾了能谱和方向的设计,既具备FY-2系列卫星平台高能电子、质子全能谱的探测,又增加了高能电子的多方向探测。目前除GOES系列卫星以外,仅有我国地球同步轨道系列卫星可提供持续的轨道空间粒子辐射环境长期实测记录,数据的长时间积累和信息丰富将促进地球同步轨道空间粒子辐射经验模型向更精细化的方向发展,并推动我国空间粒子辐射环境理论和自主建模研究,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业务。  相似文献   

4.
空间等离子体环境中的高能带电粒子加速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空间环境中充满能量从几十keV到几MeV的高能带电粒子,这些粒子可导致在轨航天器表面和内部带电甚至单粒子效应,从而引发航天器故障。高能粒子的产生和日地空间环境中的爆发现象如耀斑、磁层亚暴等密切相关。文章综述了与这些爆发现象相关的磁重联、激波和等离子体波动等加速带电粒子的物理过程。  相似文献   

5.
空间环境中充满了大量的高能带电粒子,导致多种辐射效应,包括单粒子效应和总剂量效应等,严重影响航天器的可靠服役.针对空间辐射环境的特点及防护需求,对高能粒子的屏蔽防护方法进行探讨.介绍了空间辐射环境被动防护材料,包括金属材料、碳氢材料和多层材料,并对空间辐射环境被动防护技术发展进行展望.防辐射涂层由含有低原子序数(Z)元素的粘结剂和高Z元素及低Z元素填料组成,利用低Z材料和高Z材料的防护互补,可以实现良好的屏蔽效果.  相似文献   

6.
1月 5日 ,神舟四号飞船成功返回。有关专家介绍 ,中国发射的神舟四号飞船部分科学实验获得重要成果 :首次大规模空间环境监测获得成功 ;首创微波遥感“三合一” ,结束了中国航天没有微波遥感的历史 ;液滴流体实验能力居国际先进水平。这次随神舟四号上天的多种高性能探测仪器 ,成功地对空间环境进行了大规模探测 ,基本摸清了飞船轨道空间的高能带电粒子分布情况。目前 ,留轨运行的神舟四号轨道舱里的探测仪器 ,还在继续对太空环境进行监测。据有关人员介绍 ,从目前数据结果的分析看 ,神舟四号飞船的力学环境非常令人满意 ,与最初的设计完全…  相似文献   

7.
空间次生环境研究及探测方法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基于空间次生环境及其效应定义,分别结合不同次生环境阐述了国内外在磁场作用下带电粒子对航天器的影响、航天器非金属材料出气的影响、航天器与空间等离子体相互作用影响、航天器发动机羽流效应和航天器舱内电子环境及效应等的研究状况,并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典型的发动机羽流效应、放电监测系统和航天器自身磁场分布探测研究。  相似文献   

8.
航天器舱内中子对于舱内电子设备和人员安全都存在潜在的巨大威胁,中子探测对于改进航天器防护层的设计,保护设备与人员安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舱内中子辐射环境复杂,中子探测会受到带电粒子的干扰。文章主要调研了国外中子辐射环境及其效应探测载荷技术的发展现状,并对国外典型的中子辐射环境探测器的技术特点进行了总结。结合国外中子探测技术发展动态和我国的技术状况,对我国进一步发展载人航天器舱内中子辐射环境探测技术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装有“钻”(Broach)高穿透型多级弹头的美海军联合防区外发射武器 (JSOW C ,或AGM 1 5 4C) ,已成功地在英国威尔士Pendine试验靶场完成实弹试验 ,穿透了钢加固目标。试验目的是演示JSOW C单一型号Broach弹头系统的硬目标穿透能力。先前曾成功地进行过两次装有该弹头的JSOW C飞行试验 ,作战试验安排在 2 0 0 3上半年进行。由Raytheon公司研制的JSOW A和 B型已经投产 ,装备F/A 1 8,F 1 6和B 2飞机 ,近期又完成了对B 5 2的装备 ,还计划装在B 1B和F 1 5E上。C型联合防区外发射武…  相似文献   

10.
近地空间是各种载人飞船、应用卫星、空间站的主要活动区域,区域内存在大量由地磁场捕获的高能带电粒子,严重影响航天器和航天员的安全。为此,需要对内辐射带低高度空间的高能带电粒子环境及其通量分布进行研究。如何对质子进行有效屏蔽对空间辐射防护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文章针对粒子在空间环境中的辐射,简要介绍了质子在空间环境中的分布情况及在物质中的传输问题。利用SRIM软件模拟质子在不同材料(铝、聚乙烯)中输运过程。根据得到的射程与能量关系及对阻止本领的分析,从理论上提出航天器防护的合理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