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航天》2010,(6):4-4
4月24日,是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40周年纪念日。《隙望》新闻周刊记者提前走进了当年研制“东方红”一号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这个前身可追溯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中国空间航天器研制重镇,如今正在从一个传统的科研部门向大型宇航科研生产联合体转型。  相似文献   

2.
《航天》2009,(1):58-59
“科技奥运,梦想航天”全国青少年航天科技体验活动是由中国科协、北京奥组委和中国宇航学会共同联合打造的一项极赋特色的青少年科技活动。活动围绕着中国第一颗专门为青少年制造的小卫星——“希望号”奥运星,开展搭载方案评选、小卫星的研制、组装和发射等一些科技活动。  相似文献   

3.
共和国历史上记载着一个光荣的日子:1970年4月24日,中国用自行研制的长征一号火箭成功地发射了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遨游太空的东方红一号,播放着清晰悦耳的《东方红》乐曲,成为全国人民70年代第一春的一件大喜事。“五一”国际劳动节,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节日的天安门城楼上,亲切地接见了参加研制和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代表,使奋战在航天战线上的广大科技人员、工人和干部受到极大的鼓舞和鞭策。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的火箭的主要研制单位——中国运载火箭技术…  相似文献   

4.
航讯 《航天》2011,(3):5-5
经科技部批准立项,我国载人航天领域第一个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面向长期空间飞行的航天员作业能力变化规律及机制研究”,近日在中国航天员中心启动。该项目旨在针对未来航天员长期空间驻留关键技术,开展基础性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5.
中国     
《航天员》2011,(1):6-6
航天员作业能力项目启动 经科技部批准立项,我国载人航天领域第一个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面向长期空间飞行的航天员作业能力变化规律及机制研究”,近日在中国航天员中心启动。该项目旨在针对未来航天员长期空间驻留关键技术,开展基础性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6.
《中国航天》2009,(5):16-18
探测双星 2003年12月30日发射的中国探测1号卫星是“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以下简称“双星计划”)中的第一颗星.运行在赤道轨道。2004年7月25日.“双星计划”的第二颗卫星——探测2号进入极地轨道。这两颗探测地球磁层空间的卫星分别运行于当时国际上地球空间探测卫星尚未覆盖的重要活动区.主要用于研究太阳活动、行星际磁层空间暴和灾害性地球空间天气的物理过程。  相似文献   

7.
士元 《中国航天》2004,(2):14-16
2003年12月28日,我国“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简称“双星”计划)的第一颗卫星——探测1号卫星(又叫“赤道卫星”)发射升空。双星计划的第二颗卫星——探测2号(又叫“极轨卫星”)也将于2004年发射,并将成为我国首次飞越两极高空的空间探测卫星。这两颗  相似文献   

8.
《航天返回与遥感》2010,31(2):F0002-F0002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负责研制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在“长征一号”火箭的举托下飞向太空,进入预定轨道。太空响起了卫星播送的“东方红”乐曲,至此,中华民族迎来了进军太空时代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9.
随着4月25日国家天文台的成立,一项酝酿了8年的宏伟规划——“中国空间望远镜”终于浮出永面,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这项启动于1992年的计划,将是我国第一个空间天文学计划,也是天文与航天的第一次握手。国家天文台的前身之一北京天文台与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于去年7月正式成立了中国空间望远镜(SST)项目总体组。  相似文献   

10.
《中国航天》2006,(12):48-50
庆祝中国航天事业创建50周年华夏第一星:东方红一号8-3中国太空长征的先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8-6中国航天事业的发祥地长征火箭的篮9-3砺剑之歌9-7星箭弹船屡创辉煌9-11艰难险阻难挡中国长征火箭进入国际发射服务市场9-13长征火箭现役部分型号及新一代大运载简介9-17长征火箭发射记录(截至2006年9月)9-19坚持自主创新推进空间事业持续跨越发展10-3中国的卫星系列介绍10-7中国报道质量重于泰山——神舟六号发射后采访火箭系统总设计师刘竹生1-32005:星箭走在创新的路上1-6航天三领域刍议——兼论空间技术优先1-8“神六”升空放大“航天经济”1…  相似文献   

11.
1970年 4月 2 4日 ,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宇宙空间第一次响起了“东方红”的乐曲……当“东方红”乐曲在宇宙空间响起时 ,八亿人民尽情欢呼 :“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愿望实现了。”它正式向全世界庄严宣告 :在古代四大发明的故乡——中国 ,已具备了生产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能力。回忆东方红一号卫星在我厂生产、总装和检测的全过程 ,使我们深深感到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仅用了两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卫星研制、生产任务 ,确实是件了不起的事。这是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 ,发扬社会主义的大协作精神 ,紧紧依靠广大职工…  相似文献   

12.
《航天员》2006,(3)
人们常说华人遍“天下”,其实天上又何曾少过华人的身影:杨利伟、费俊龙和聂海胜3位中国人就曾遨游太空,在距离地球360千米的国际空间站里,还曾经有过一位华裔指令长……2004年10月16日中午,俄罗斯“联盟”TMA-5载人飞船与国际空间站顺利对接,国际空间站里出现了一张黄皮肤的新面孔,这个人就是空间站历史上第一位华裔站长——焦立中,也是世界上第一位在太空行走的华裔航天员。焦立中从小就对航空和飞行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还在圣塔  相似文献   

13.
陈曦 《航天员》2013,(2):52-55
在刚刚过去的2012年,中国诞生了第一位女航天员,而在生物界也诞生了第一位返回地球的“蜘蛛航天员”。这只蜘蛛名叫“纳芙蒂蒂”,是一只红背跳蛛。也叫“约翰逊跳跃者”蜘蛛。它是第一只完成了太空生活后成功返回地球生活的蜘蛛,在国际空间站里共度过了一百天的太空生活。  相似文献   

14.
中国第一批航天员,是怎样进行选拔和训练的?当“神舟”4号飞船成功发射的消息传来时,人们越来越想了解中国航天员的“身世”。终于,在“神舟”4号飞船发射现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所长宿双宁欣然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也许是因为中国航天打造的火箭和飞船要送中国航天员升空的原因吧,所以,宿双宁向我这位来自中国航天的记者,介绍起中国第一批航天员的情况时,让人感觉亲切而自然。  相似文献   

15.
杨建 《航天》2012,(1):12-13
2011年11月24日,由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提供大力支持的“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第十期活动在中国科技会堂举行,本期的主题是“苍穹飞吻——认识中国的太空家园”。  相似文献   

16.
波特  辛克 《航天》2012,(4):28-31
欧空局终于等来了小巧的新“玩具”——“织女星(Vega)”运载火箭。2012年2月13日,“织女星”携带着9颗卫星,从法属圭亚那库鲁航天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这是欧洲近20年来开发的第一枚新型火箭。两小时后,欧空局宣布,这一以检验为主要目的的首次发射取得圆满成功。由此,  相似文献   

17.
《航天员》2010,(2):11-11
3月22日,英国维珍集团斥巨资打造的世界第一艘商用太空船——“太空船2”号已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莫哈韦沙漠上空成功完成了首次试飞.为2012年的首航做准备。  相似文献   

18.
1984年4月8日,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拥有了第一颗在静止轨道上的同步通信卫星,从此进入了实用卫星时代。之后,二十余颗中国通信卫星先后奔赴静止轨道,从“形单影只”到“济济一堂”,中国同步通信卫星在赤道之上俯瞰神州已整三十年。  相似文献   

19.
《航天员》2010,(4):73-73
从“神舟飞天”到“嫦娥奔月”,中国航天一个又一个里程碑式的跨越。极大地激发了国人对航天的热情。今年年底之前.中国将要发射我国探月工程二期——“嫦娥二号”.更让国人的航天热情空前高涨。  相似文献   

20.
《中国航天》2008,(2):F0004-F0004
中国航空学会于2006年9月在北京举办的“尖兵之翼——2006中国无人机大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受到有关部门、单位和专家的好评。为促进我国无人机技术交流、推动无人机产业发展,中国航空学会、西北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将于2008年6月中下旬在北京联合主办“尖兵之翼——2008中国无人机大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