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3 毫秒
1.
针对复杂表面航天器在激光雷达照射下散射特性模拟不准的问题,通过表面建模和激光特性修正进行了解决。该方法首先通过高斯能量分布法对激光光束模型进行修正;然后基于有限元的思想,针对航天器复杂表面非光滑、非连续以及多材质等特性,利用改进Z-buffer的消隐算法解决了复杂航天器表面建模问题;最后建立了面向激光雷达的复杂表面航天器激光雷达散射截面的计算方法。仿真分析表明:航天器不同姿态下的激光雷达散射截面精度提升了14.58%,为后续面向激光雷达的隐身设计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以用于空间太阳能电站的远距离、大功率激光无线能量传输为研究背景,以提高系统能量传输效率为宗旨,针对多光束传输的激光无线能量传输系统协同捕获、瞄准与跟踪(APT)方法进行研究。首先通过对大功率激光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的分析,获知了单光束激光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的局限性,然后针对大功率、多光束激光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的协同APT系统组成,分析了单终端多光束系统和多终端多光束系统的实现方法及构成,最后针对单光束、7光束和9光束发射系统的目标重构光斑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通过精确的多光束协同APT系统可以实现光束重构,重构后的能量光斑能量密度和分布都能得到改善。文章的研究成果将为建造用于空间太阳能电站的大功率、远距离激光能量传输系统提供技术储备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航天热防护材料的烧蚀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运用 CO_2激光加热装置,对聚四氟乙烯(Teflon)和热防护烧蚀材料 AT2的烧蚀特性研究.研究发现聚四氟乙烯的烧蚀率随热流的上升而增加;随氮气压强和流量的上升而下降;烧蚀过程产生的凝胶区和激光支持气相火焰区,与热流、环境气体种类及压强有关,凝胶区厚度随热流上升而下降,当热流很高时,却趋于一个常数;烧蚀表面温度随热流上升而升高,在本研究条件下,在600~700℃之间.AT2材料的温度和碳化层厚度,随加热时间而增大,随氮气压强的增加而减小.对入射激光束反射强的表面,碳化时的最大温度较低,碳化层的厚度较小.  相似文献   

4.
针对传统高斯光束具有随着传输距离增大,光斑直径不断变宽,到靶功率密度不断减少的缺点,而无法用于远距离无线能量传输的难题。对具有中心光斑直径小且传播距离远的无衍射光束进行了研究,通过相位调控技术产生近无衍射光的方法,设计了一种基于无衍射光束的激光传能光学系统,得到了在传输相同距离的情况下,无衍射光束相比高斯光束能够保持长距离不发散的结果。研究结果表明,该无衍射光学系统能够有效提高传输距离减少能量损失,提高到靶功率密度,进而降低接收端光电池的接收面积及系统的体积重量。  相似文献   

5.
以试验箱内温度循环条件下温度快速变化时.热量或冷量由流体一循环风向产品表面和内部传递的过程为研究对象,介绍了流体与产品表面之间的对流传热、产品表面部件自身温度升高、热(冷)量沿传热途径向内部传热这3个影响温度应力场的主要环节的影响因素,并应用实例进行了定性分析,最后对温度循环试验的过程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激光加热辅助切削氮化硅陶瓷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雪峰  王扬  张宏志 《宇航学报》2010,31(5):1457-1462
针对航空航天领域广泛应用的氮化硅陶瓷材料,采用激光加热辅助的方法进行了切削 实验研究。分析了激光能量、切削深度、切削速度、进给量等加工参数对切削力及比切削能 的影响规律;采用SEM对加工过程中产生的连续切屑进行观测分析,探讨了加热辅助切削的 材料塑性去除及切屑形成机理;分析了不同切削状态的刀具磨损形式及磨损原因;测试了加 工后的表面粗糙度与表面形貌,表明激光加热辅助切削氮化硅陶瓷可以在保证加工效率的同 时得到良好的加工质量,并且不产生亚表面裂纹。
  相似文献   

7.
为了实现航天应用的特定需求,对空间激光器的激光单脉冲能量、脉冲宽度、光束质量等都有严格的技术指标要求。研究并设计了一种适用于空间的小型化高光束质量被动调Q激光器,实现了工程样机。样机输出激光脉冲宽度约为5 ns,峰值功率可达兆瓦,激光光束质量因子M2=1.01,单脉冲能量稳定性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 RMS)为1.53%。激光头体积为0.469 L,质量为0.52 kg,激光器样机实现了结构小型化。  相似文献   

8.
激光无线能量传输在轨应用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分离模块航天器系统特点和任务需求,结合无线能量传输的技术能力和水平,开展激光无线能量传输在分离模块航天器系统中应用方法研究,设计了一种基于激光相控阵技术的多光束激光能量发射天线以及由其组成的激光无线能量系统方案,包括航天器编队、能量转换、激光发射等方式,对未来的激光能量传输的在轨应用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简要介绍了带式积分镜光束变换的原理。然后针对采用带式积分镜前后TA2钛合金表面激光气体氮化处理的氮化区颜色、氮化区宽度以及表面硬度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带式积分镜进行激光光束变换可以有效提高激光氮化处理的效率。  相似文献   

10.
航天科技新成果航天成果办李连清新型发热陶瓷PTC半导体陶瓷材料是一种新型发热体。可根据不同使用要求制成具有相应温度和形状的元件,当通过电流时,元件自身温度就会升高,并停留在临界温度上。它在使用中具有自动恒温加热、无过热现象、无明火、耗电少、体积小、重...  相似文献   

11.
采用冷焊加热原理,在大气压力下加热工作液液体,使之形成泡状沸腾,产生温度等于沸点的高温蒸汽。当温度较低的被焊件进入饱和蒸汽区时,高温蒸汽向被焊件表面凝聚。这种以液体的饱和蒸汽为传热介质,靠汽化潜热加热被焊物体的焊接方法,具有温度均匀性好、焊接质量高的特点。文中介绍了VPS焊的实际操作工艺程序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2.
从实验研究了低压下用CO_2激光对复合固体推进剂的点火。在低于大气压下,发现了三种点火方式:自持点火、非自持点火和脉冲点火。这里研究了聚丁二烯/过氯酸铵推进剂样品的自持和非自持点火。用光电管探测初始火焰,用K型热电偶测量表面和固相的温度。表面退缩的情况由照相记录下来。发现非自持点火在较低压力区及较高激光入射热流时发生。在点火实验中,损失到固相的热量在非自持点火中要比自持点火的情况下大得多。可以推断出,这些点火方式的确定并不依赖于火焰出现后的光照时间。  相似文献   

13.
以空间太阳能电站为研究背景,通过对大功率激光发射、高效激光能量接收、高功率激光光束控制等关键技术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可用于空间太阳能电站的激光无线能量传输系统,可为未来空间太阳能电站的建设和应用提供技术支撑和方法储备,同时也可为我国空间科学研究及新能源应用提出了一种安全、高效、先进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4.
光推进是将光能转换为动能的一种推进方式,石墨烯材料具有独特的光电特性,为光推进技术发展提供了重要前提。文章介绍了石墨烯光推进技术发展,讨论了石墨烯光推进的电子射流、Knudsen力、激光烧蚀三种作用机理假设,分别计算了电子射流及Knudsen力产生推力的数量级,认为Knudsen力更有可能是光产生驱动现象的原因。针对Knudsen力这一假设,采用悬丝摆动的微小力测量方法,表征了石墨烯海绵表面受激光照射一侧和未被照射一侧的表面温度,两侧表面形成了显著的温差,热量主要在受照射的一侧表面聚集;讨论了真空度等参数对光驱动力大小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石墨烯光驱动力在微牛量级,低真空度(1~10 Pa)是产生光驱动力的适宜环境,热效应在光驱动里中占据主导作用,间接表明了石墨烯光驱动力主要来自于Knudsen力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高分七号(GF-7)卫星激光测高仪激光器是一台输出能量较大、光束质量要求又高的激光器。为了实现这样的技术要求,采用被动调Q的振荡级+两级板条放大器(MOPA)的技术路线,以激光二极管(LD)侧面泵浦的被动调Q之字形薄板条激光器作为振荡级,以实现近衍射极限的种子光输出,再通过两级之字形板条放大器,使最终输出的大能量激光束能够保持较好的光束质量,满足测高仪小足印光斑的要求。设计的振荡级采用双玻罗(Porro)镜谐振腔,实现输出能量2 mJ、光束质量因子(M~2)1.3、脉冲宽度3 ns。经过两级板条放大器后,输出光束M~2为1.5~1.8,单脉冲能量达到180 mJ,脉冲宽度为4~5 ns,证明激光器设计合理,可以作为对地观测类激光测高仪激光器的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品采用聚烯烃材料加入添加剂热望成型,经高能电子辐射处理后,加工定型制成。辐射交联热塑套管具有热缩性能,当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可收缩到原来挤塑时的形状和尺寸,这就是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提高激光传能的电到电转化效率,文章设计了一种激光传能系统,采用相位阵列提高光束接收端光强分布的均匀度同时提高激光发射端与光束接收端之间的瞄准精度,优化了光电池排列设计,增大了光电池对激光束的接收效率及光电转换效率,从而提高了激光传能的电到电转换效率。  相似文献   

18.
付仕明  潘增富 《宇航学报》2010,31(1):264-269
热管理系统是保障空间站正常运行的关键系统,其热量收集通常涉及多种传热方式。 空间站舱内气压下降将削弱空气的对流换热能力,从而造成热收集方式的气压适应性差异。 分析了这种差异及其对空间站热管理的影响。设计了两种针对密封舱的热量收集方式,第 一种单纯用空气强制对流,第二种通过在密封舱内加装冷板,同时采用强制对流、导热和辐 射进行热量收集。首先利用简化的密封舱换热模型给出了描述两种热量收集方式气压适应性 的分析解,然后利用集成全局热数学模型分析给出了热管理系统采用这两种热量收集方式时 压力下降对空间站温度控制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热管理系统以空气对流为主进行热 量收集时,气压下降可能导致舱内温度大幅升高;当同时采用导热、辐射及对流等多种途径 收集热量时,热管理系统的气压适应性较强,有利于空间站的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9.
针对战术导弹飞行试验的温度实测问题,通过测量弹体表面的温度。引入敏感系数,提出弹体表面气动加热热流的参数辨识方法。解决了该参数辨识定解问题的不适定性,从而获得导弹飞行全程的气动加热热流信息。飞行试验表明,通过参数辨识可获得较现有气动加热计算方法更为精确的结果,能提高设计的准确度。该计算方法在导弹设计中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针对液晶光学相控阵LCOPA(Liquid Crystal Optical Phased Array)在高功率激光入射场景下的波束指向特性,构建了LCOPA的热力学模型,利用Ericksen Leslie动力学理论和液晶材料的温度特性,对不同入射激光功率和不同液晶材料条件下LCOPA的近场相位分布、远场偏转效率和偏转响应过程进行数值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当入射激光功率从50 W 增加到 110 W时,近场相位分布趋于恶化,远场偏转效率从96.8%下降到41.3%;5PCH、UCF-35、MLC-624-000三种液晶材料的温度敏感性逐渐减弱,远场偏转效率分别为41.3%、92.3%、98.8%;同时,入射激光功率的增加会缩短相控阵器件的下降时间,而对其上升时间和切换时间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