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提出了采用现代最优控制理论与经典控制理论协调配合的方法,按MUL-F-8785C品质规范要求,设计了J7L飞机纵向电传系统控制律。文中针对原型机某些缺陷采用陷模型跟踪最优二次型方法,设计FBW纵向基本控制律,并用常规方法设计动态补偿器,指令通道等环节,从对该机主要飞行状态的评价来看,均达到了MIL-F-8785C规范的一级飞行品质要求,由此可见,这种协调设计方法,对飞行控制系统的设计具有较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2.
在飞行试验的基础上,依据实际飞行中的机载测试记录和飞行体会,分别介绍了J7L飞机在作超临界盘旋、跃升回转、尾冲和小速度斤斗四个高难度小速度机动动作时,各自的进入条件、驾驶技术要领、动作特点和需要注意的问题。可供从事过失速飞行试验、战术机动研究的技术人员和飞行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3.
徐邦年 《飞行力学》1994,12(3):36-44,96
对J-7飞机作了六自由度运动方程仿真计算,探讨了J-7飞机在平飞,盘旋和上升转弯三种飞行状态下,以三种操纵方式进入失速/过失速/尾旋的动态特点,并与现有资料作了比较,还研究了J-7飞机的失速尾旋敏感性。  相似文献   

4.
简要介绍了GPS方法确定飞机气动激波修正量的原理和测试技术,用该方法确定了J7L飞机直到失速范围内气动激波修正量,结果表明,采用GPS法,通过平飞加、减速飞行,可以获得完整的气动激波修正量曲线,试飞动作量少,要求容易满足,从而大大提高了效率,降低了试成本。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了机载测试设备供电系统的分类,优缺点及选用方法,较详细论述正常/应急供电系统的改装原理JL7/417飞机机载测试设备供电系统。  相似文献   

6.
L年11)J.由北京蓝大模拟器技术发展中心研制的歼八十O务作战。行行模拟器通过厂山个不装备部利研邪组织的技术鉴定.芹将近期装备部队一模拟器采用头位跟踪w是冒J;技术、使飞行员的现场达到水价00”、垂直135’:,高精度飞行仿真软件L、数市Z在压大操纵负荷模f以》无进技术的使用,使其l…j.tq拟全包线范围内的各种U、状术人控、平显系统fll;M真的智能日林机系统,H及抗荷服、抖振椅的配台使*、为匕行员创造厂对“J担真的空战环境,可以进行对~战、对地攻击、特技LfJ’、编队匕行、故障处置、中航、复…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叙述垂直剖面内优化飞行轨迹的一般计算方法,从确定飞行运动方程、选择控制变量、建立成本函数到变分法优化运算。然后以目前运输机和某些客机机载飞行(性能)管理计算机的软件为例(由DELCO公司开发,首先应用于C-130、C-135、C-141运输机,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到用于DC-9-80客机上),说明一种简化的计算方法、轨迹综合。特别说明了性能优化运算POA软件如何制订出飞行计划表格,及在实时飞行中的数据更新和制导飞行。  相似文献   

8.
战术飞行实时轨迹优化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昱  夏洁  高金源 《飞行力学》2001,19(2):26-29
介绍了在所开发的“战术飞行轨迹优化系统”中采用的轨迹优化方法-启发式搜索算法的改进方案。为了加快搜索速度,建立了专家系统,介绍了专家系统的规则。为了验证方法的有效性,建立了基于局域网的地面实时仿真系统,详细介绍了专家系统的设计。仿真计算结果表明,所开发的飞行轨迹优化系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联合精密进近和着陆系统(JPALS)的初步实验将在今年11月美海军“企业”号航母的F/A— 18A上进行。陆基的飞行实验已经完成,它也是以GPS为基础的JPALS的首次自动着陆实验。这些实验表明,精度已经达到舰上着陆所要求的1米之内。这个着陆系统有陆基型和舰载型,雷神公司是主合同商。陆基系统与民用的局域增强系统(LAAS)相当,它采用单向的VHF数据链发送差分GPS误差修正数据给进近的飞机,而舰载的JPALS与其的差别在于舰船本身和飞机都在动,它需采用双向的UHF数据链,舰船测量其GPS的位置,…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提出了利用采用微软公司的电子表格软件BXCEL进行了飞行场地设计流量计算的方法,该法具有计算方法简便,计算过程直观和实用性强等特点,使传统的复杂的计算方法得到了简化,提高了设计效率。  相似文献   

11.
在求解短轴承非线性油膜力作用下轴心涡动轨迹的基础上,给出了轴颈瞬时涡动能量的表达式,建立了以涡动能量的时间积分为最小的具有最佳稳定性的滑动轴承参数优化模型,并采用最优控制理论对这一模型进行了求解,结合算例说明轴承最佳参数的确定方法  相似文献   

12.
邓子辰 《航空动力学报》1994,9(3):304-306,336
由结构动力系统的微分方程建立起了动力系统控制的数学模型, 然后基于计算结构力学与最优控制的模拟关系, 用结构力学中的子结构消元法求解了Riccati方程, 从而确定了动力系统的最优控制律。数值例题说明了文中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柏兆贵 《航空学报》1992,13(2):65-69
本文用线性控制系统的最佳理论求解飞机在着陆拉平过程中的最佳控制规律(包括升降舵操纵杆和油门杆角位移控制),使飞机安全着陆且纵向偏离和下沉率偏离最小。计算中考虑了水平向对数型风切变和下降气流的影响;并可以分别采用纵向空速u_(as)、高度h,下沉率h和姿态角θ等不同的跟踪方法减小风切变对飞行的影响。本文用此法对某飞机在着陆拉平过程中的特性进行进行了计算。  相似文献   

14.
侯洛源 《飞行力学》1993,11(3):8-14
从战术飞行管理系统角度出发,在RJ—Ⅱ工程飞行模拟器的基础上,通过在模拟器座舱内安装的最优控制仪表及与其匹配的优化轨迹生成应用软件的设计,对飞机飞行的操纵优化进行了重点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用最优控制理论设计双作用叶片泵定子曲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叶志锋  孙健国 《航空动力学报》1996,11(4):381-384,437
将最优控制理论应用于双作用叶片泵定子过渡曲线的设计中,提出了一个主要考虑叶片泵寿命、振动与噪声的性能指标泛函,通过计算获得了在该性能指标下的最优过渡曲线,与高次方多项式过渡曲线相比,使得引起泵振动和噪声的度跃动值下降了18%,在其它性能上该过渡曲线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16.
王文平  余利风  张鸿涛 《推进技术》1992,13(3):16-19,34
从理论上探讨了单室双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中影响其两级推力的主要因素。建立了导弹/发动机一体化设计的优化模型,对一种推进剂实现双推力,双燃速推进剂实现双推力两种情况分别进行了计算和分析。求出了使导弹射程达到最大,又能够在设计中实现的最佳推力方案。  相似文献   

17.
有约束的航空发动机加速最优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旭  梁钧襄 《航空学报》1992,13(4):144-150
本文研究了采用非线性最优化程序解航空发动机加速最优控制问题的方法。非线性最优化程序采用的约束变尺度法,发动机采用非线性模型。论文论述了目前发动机加速优化问题研究的一般情况;应用非线性最优化程序,采用非线性发动机模型解最优加速控制问题的基本方法;优化方法的选择问题;发动机模型的建立过程;应用约束变尺度法解最优加速控制问題的几个技术问题:对一些典型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需进一步研究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王松柏 《航空学报》1992,13(4):137-143
优化设计是固体火箭发动机CAD的重要环节,其优化设计是按照导弹的总体提出的战术和技术要求,朝着一定的设计目标经过多次的方案计算而选出的最佳参数。在已有的优化设计中常避开燃面计算,而计算一些简单形状的药柱(一维或二维)进行优化,因而不能适应目前广泛使用的三维空间。本文对翼柱形固体火箭发动机优化设计进行研究,以发动机的质量比冲为衡量标准,并进行了实例计算,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provides a unified formulation of optimal guidance-to-collision law for a target with an arbitrary acceleration or deceleration. The collision course for general target acceleration or deceleration is first determined from the engagement geometry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nonlinear engagement kinematics in the proposed approach. The heading error defined in the collision course is then adopted as a variable to be nullified for accomplishing the intercept condition.The proposed guidance ...  相似文献   

20.
以平衡型稳定网络为约束条件,以等强度和提高临界失稳载荷为设计目标,对夹层复合材料圆柱壳体的缠绕表层进行了优化研究。首先,基于等强度设计,得到表层的最优缠绕方式为螺旋加环型缠绕,且螺旋缠绕角应满足α≤54.7°;其次,以结构强度及稳定性为双重指标,采用ABAQUS建立有限元模型,求解不同长径比的夹层复合材料圆柱壳的最优螺旋缠绕角α_(opt)。研究发现:当长径比0.5≤η≤3时,随η增加,表层的最优缠绕方式从单一螺旋加环型缠绕过渡至纵向铺放加环向缠绕,且最大临界失稳载荷Pcr近似呈二次递减关系。该优化方法不仅可达到轻量化要求,而且满足结构强度和稳定性双重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