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研究了甲醇-乙酸乙酯气喷气炉内直接制备气氛的碳势控制问题,建立了温度T、甲烷含量、二氧化碳含量为参数的三因素碳势计算模型。该模型直实地反映了该炉气的碳变变化情况。经过几百次的试验表明,实测碳势值与模型计算值最大偏差为0.053%。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真空液态渗透法制备了碳/锌复合材料。拉伸和磨损试验表明:碳纤维的加入,明显提高了锌以及锌合金的抗拉强度,改善了锌合金的摩擦磨损特性。用S-570扫描电镜观察了碳/锌复合材料的拉伸和冲击断口,以及碳/锌复合材料的磨损表面,并用X-射线能谱仪对断口进行了分析。此外,本文还对碳/锌复合材料的纵向拉伸性能、纵向冲击性能以及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据“航空周刊”79年3月26日报导:空军高级行政人员作出决定要弄清3D导弹缠绕碳-碳喷管局部破裂钩原因,并发表了三幅照片。据称这种喷管可能用于未来洲际弹道导弹。喷管的设计采用热球窝(hot ball and socket)方案。上月由火箭推进研究所对一个缩尺特制实验性发动机(推力为100000磅、燃烧室压力为1640磅/吋~2)进行了试验。联合  相似文献   

4.
通过自组装的方法制备了面心立方结构的S iO2欧泊,并利用其为模板,分别采用“体积模板”与“表面模板”两条途径,合成了两类不同结构的三维有序大孔碳材料,分析了填充次数对产物形貌结构的影响。通过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氮气等温吸附-脱附分析对所合成的三维有序大孔碳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两种结构的碳材料都保持了欧泊的三维有序性,并且具有高的比表面积与孔容。这类材料在催化、分离、吸附以及电极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石墨片、碳纳米管、石墨烯和氧化石墨烯为增强碳材料,采用复压复烧法制备了质量分数为0.5%的不同碳材料/铜复合材料,并分析了各复合材料的显微组织、相对密度、显微硬度与拉伸性能。微观组织观察表明,石墨片、碳纳米管和石墨烯在复合材料中均存在团聚,而氧化石墨烯的分散性较好。纯铜及不同碳材料/铜复合材料的相对密度较高,其值均在96.74%以上。不同碳材料/铜复合材料的显微硬度均高于纯铜,除石墨/铜外,其余碳材料/铜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均大于纯铜,主要强化机制为细晶强化和位错强化。然而由于碳-铜的结合力较弱,所有碳材料/铜复合材料的断后伸长率均小于纯铜。综合比较发现,以氧化石墨烯为增强材料制备的还原氧化石墨烯/铜复合材料的性能最佳,其相对密度、显微硬度、抗拉强度均为最大,分别为99.04%、71.2 HV、229.22 MPa,断后伸长率达到了66.8%。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检测了在多种渗剂和不同温度条件下碳氮共渗气氛。结果表明,所有试验条件下炉气中均含有HCN成分,其浓度高达41.23-149.52mg/m^3。并试验研究了消除HCN污染的治理方法,即采用密闭工作系统,炉气通过吸收破氰装置后排放,能够简例而可靠地消除HCN组份,实现无法无污染气体碳氮共渗热处理。  相似文献   

7.
碳/环氧复合材料缠绕压力容器对外界冲击非常敏感,较低能量的冲击就有可能造成容器结构的严重损伤,进而导致爆破强度的显著降低。国外在碳/环氧复合材料缠绕压力容器低能量冲击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试验结果,在对这些试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提炼出了影响冲击损伤效果的相关因素,并分析了这些因素对损伤效果的影响趋势进行了。另外对我国今后开展这方面的相关研究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铁碳合金相图是研究钢和铸铁的重要理论基础,掌握在平衡状态下铁碳合金成分——组织——性能之间的关系及变化规律,对于钢铁材料的应用及热加工工艺的制定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碳基复合材料结构800℃光纤高温应变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自主研制的光纤高温应变复合传感器对碳基复合材料结构样件在常温~810℃范围内的高温应变测试特性进行了研究。在马弗炉内对两件碳基复合材料结构试件分别进行三次常温~810℃重复加热实验,高温应变热输出测试结果具有很好的重复性。在万能试验机上,在800℃高温环境下对碳基复合材料结构试件进行了拉伸实验,光纤高温应变复合传感器的测量值与高温引伸计的测量值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与此同时,在本文实验结果中,光纤高温复合传感器测试结果的跟随性、平滑性要优于高温引伸计的测试结果。  相似文献   

10.
细编穿刺3DC/C材料双向应力试件的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有限元计算对细编穿刺三向碳/碳材料双向应力试件的设计进行了研究,完善了中心标定区大致为均匀应力场的结论,对中心标定区应力计算公式进行了改进,并对厚度比的影响、旁路的影响做了分析。对今后类似材料的强度准则工作提供重要的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11.
分布假设及其对复合材料B基值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要介绍了以经验分布函数统计量为基础的一类先进拟合优度检验方法,分析了不同母体分布假设对复合材料B基值的影响,认为采用3参数Weibull分布拟合复合材料强度数据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12.
采用离散时间域的状态变量法分析了变换器的各种谐振和非谐振拓扑模式,建立了变换器的连续和非连续导通模式的数学模型。通过计算机数字仿真,得到了一些稳态工作特性曲线,以标么值形式给出,是设计和分析变换器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给出了两个三维四向整体编织碳/环氧复合材料圆锥壳体临界外压的试验结果,进一步验证了三维四向整体编织复合材料壳体临界外压计算方法,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相符较好,计算时试验修正系数可取0.8。  相似文献   

14.
依据对典型机场环境统计分析,编制了单向顺排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加速腐蚀试验环境谱,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该材料试件的加速腐蚀试验和不同当量腐蚀周期试件的力学性能测试试验。试验结果显示,机场环境会对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基体造成损伤,且材料的疲劳寿命、弯曲强度和层间剪切强度三种力学性能随着腐蚀周期的延长呈现由小到大的规律递减。  相似文献   

15.
基于光纤光栅的编织复合材料多点热应变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热特性,本文利用编入编织复合材料结构的光纤Bragg光栅传感器来测量其内部多点热应变。为消除光栅自身温度受温度的影响,本文提出了用另一个自由状态光纤Bragg光栅对其进行温度补偿的方法。通过实验获得了编织复合材料的热应变与温度关系曲线。实验结果表明,碳纤维/环氧树脂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结构的编织角较小时,在编织方向上的热膨胀率为负。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模用锌合金ZA4-3的性能,扩大其应用范围,本项工作采用流变铸造法成功地制备了性能稳定的Al2O3P/ZA4-3复合材料。对该材料进行了弯曲强度、冲击韧性、压缩强度、硬度及耐磨性等性能试验,结果表明:Al2O3p的加入,使锌合金的压缩强度、室温和高温硬度以及耐磨性明显提高,其弯曲强度略有降低,而其冲击韧性下降了 。最后还讨论了成形工艺参数、颗粒含量和颗粒直径对该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提出了两种新型的单级式隔离 DC/AC逆变电源的结构拓扑——半桥式单级逆变电路拓扑和推挽式单级逆变拓扑 ,分析了它们的工作原理及特点。电路拓扑结构简洁 ,可靠性高。仿真和实验样机测试结果证明 ,该电路拓扑在不同性质负载下能够可靠工作 ,电气性能优 ,效率较高 ,适用于小功率高压和低压直流输入电源。  相似文献   

18.
带有前级DC/DC变换器与逆变器相互作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DC/DC变换器与逆变器之间的相互作用问题。由于逆变器负栽非线性特性,DC/DC变换器输出电压产生较大纹波,反过来又影响逆变器交流输出的动态性能。给出带逆变器负载时DC/DC变换器电感电流两种工作模式:快速跟踪模式与平均跟踪模式,快速跟踪模式有利于减小DC/DC变换器输出电压纹波,改善逆变器交流输出效果。实验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9.
介绍NF 3低速翼型风洞常规和动态实验模型姿态角测量和控制系统的特点以及为提高角度测量精度和准度所采取的措施。应用一种直流伺服系统 ,采用电机位置和速度闭环方法 ,已经获得模型姿态角的精度在± 0 .0 5°以内。为进一步提高测控性能 ,对于二元实验在翼型轴上安装圆感应同步器 ,测量模型的实际角度 ,并作为反馈信号。这种位置全闭环系统 ,可使角度精度达到± 0 .0 0 83°。对于三元实验 ,用一个加速度计固定在模型内 ,实时测量模型的实际攻角 ,并对实验结果进行预处理 ,从而减少因气动弹性角产生的误差。  相似文献   

20.
两端稳压软开关双向BUCK/BOOST变换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双向BUCK/BOOST变换器,指出通过合理设计电感与死区时间,可以使开关管零电压开通,并且其体二极管也是自然导通、关断,而无反向恢复问题,从而大大降低功率损耗。给出双向变换器两端稳压的控制方案,根据功率流的方向,自动选择工作在BUCK状态或是BOOST状态。该控制方案简单易实现,并能直接应用于其它需两端稳压的双向变换器。最后给出了24V/48V双向BUCK/BOOST变换器设计实例。设计结果表明.该变换器不仅体积小,重量轻,而且无论工作在BUCK状态还是工作在BOOST状态,均获得很高的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