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首先简要介绍了项目质量管理及成熟度等级评价的基本理论,分析了我国航天基础研究类科研项目质量管理的现状和需求;其次,对比分析了国内外项目管理和质量管理的成熟度等级评价模型;最后,以ISO 10006:2003《质量管理体系——项目质量管理指南》为基础蓝本,提出了航天基础研究类科研项目实施项目质量管理成熟度等级评价的模型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基于航天企业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现状,结合G3B9001B-2009的要求,分析了其在质量管理过程策划、质量成本管理和产品研制过程输入评审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推进航天企业质量管理精细化历程。  相似文献   

3.
对国外质量管理实践及理论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列举了美国和日本质量管理的特点,并提出国企开展质量管理的思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依据《武器装备质量管理条例》,在对武器装备主要质量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武器装备质量管理应强化"预防为主"的理念、顾客意识和全员参与意识,以及加强外购元器件质量控制、软件工程化管理、通用质量特性管理和技术成熟度评价等质量管理的具体措施,并对如何增强质量管理效能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5.
针对宇航元器件应用验证的特殊性,对宇航元器件应用验证集成质量管理信息系统框架开展了初步研究。阐述了构建集成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必要性,分析了应用验证质量管理工作的内容和特点,具体研究了集成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构成要素和信息流程。采用过程、工具、知识、信息有机集成的设计思路,进行了质量策划、质量综合管理、验证过程质量管理与控制以及质量评估与改进的框架设计。  相似文献   

6.
从“质量第一”的观点出发,阐述了标准化是质量管理的基础,标准是衡量产品质量的依据,而质量管理则始于标准,终于标准;同时对标准化管理与全面质量管理相互依存、共同促进的关系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7.
概述了航天型号项目管理的情况,介绍了项目管理质量控制的阶段与内容,分析了预防思想与航天型号管理质量文化的内在联系,并对建设航天质量文化、强化项目管理提出工作思路和实施措施。  相似文献   

8.
从预防质量问题角度出发,以质量问题管理归零工作精细化实施为切入点,细化为技术管理归零和行政管理归零,说明了两者的精细化工作思路,提出了化事后处理为事前预防、质量信息收集应用、质量预防标准建设,营造预防质量氛围等预防型质量管理途径。  相似文献   

9.
企业如何开展质量成本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质量成本的概念和组成,分析和探讨了开展质量成本管理的作用、步骤和途径,并对获证企业如何开展好质量成本管理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我国军用质量管理标准和标准体系的形成、现状,提出了我国军用质量管理;标准的需求分析以及及军用质量管理标准的修订建议。  相似文献   

11.
王显煜  孔哲  杨敏 《遥测遥控》2023,44(1):22-29
高超声速飞行器再入地面时,由于飞行器表面等离子体电子密度分布不均匀,因此从背风面向天基中继卫星传输,可避开迎风面的高电子密度,并以Q/V频段为测控频段,经中继卫星转发至地面测控站。本文以波阻抗方法为基础,分析了Q/V频段在不同等离子体参数下的传输特性,并仿真了等离子体对Q/V频段天线波束指向的影响。结果表明:Q/V频段在等离子体中穿透性更好,可在更高的等离子体电子密度和碰撞频率下保持较低的衰减值。但Q/V频段下的天线波束指向偏差较大,随着频段的提高和入射角度的减小,偏差值逐渐减小。因此,应用Q/V频段,通过中继卫星转发实现实时通信,有利于缓解再入飞行器“黑障”现象。  相似文献   

12.
针对无人机自主避障与目标追踪问题,以深度Q网络(DQN)算法为基础,提出一种多经验池深度Q网络(MP DQN)算法,使无人机避障与追踪的成功率和算法的收敛性得到优化。更进一步,赋予无人机环境感知能力,并在奖励函数中设计了方向奖惩函数,提升了无人机对环境的泛化能力以及算法的整体性能。仿真结果表明,相较于DQN和双重DQN(DDQN)算法,MP DQN算法具有更快的收敛速度、更短的追踪路径和更强的环境适应性。  相似文献   

13.
14.
非正态雷达杂波基带调制数据的数学产生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概率统计计算中的反变换法和接受-拒绝法研究生成了幅度上服从瑞利分布、韦伯尔分布、莱斯分布、K分布和对数正态分布的非正态杂波基带调制数据,通过希尔伯特变换,生成I、Q随机数序列,并用MATLAB进行仿真。利用FPGA等实时产生出的雷达杂波基带I、Q随机数序列,经过数字正交上变频器即可产生出雷达杂波中频模拟干扰信号。  相似文献   

15.
Due to the increasing demand in satellite capacity, driven by applications such as high-definition television (HDTV), 3D-TV and interactive broadband services, higher frequency bands will have to be exploited. The capacity on Ku-band is already becoming scarce and Ka-band systems are more commonly used. It can be expected that 40 and 50 GHz (Q and V band) will have to be used in the future. At these frequencies the wave propagation effects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performance. The traditional approach of implementing large fade margins in the system design is not suitable as it leads to expensive ground terminals. Fade mitigation by adaptive coding and modulation (ACM) is a cost-efficient method. To investigate the Q/V-band for future commercial exploitation, ESA's ALPHASAT satellite will provide experimental payloads for communications and wave propagation experiments. In Graz a Q/V-band ground station is currently under development. It will be equipped with a 3 m tracking antenna, a 50 W Klystron amplifier and a 290 K LNA. Fade mitigation experiments will be conducted, initially using DVB-S2 modems which allow to vary the modulation scheme, the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code and the symbol rate under control of the ACM computer. In addition, uplink power control can be combined with the ACM methods. A specially developed signal analyser provides precise measurement of the signal/noise ratio. In addition, propagation data will be available from a beacon receiver, also developed by Joanneum Research. Important goals of the experiment are to investigate the reliability of links under realistic operating conditions using ACM and to develop efficient ACM and signal/noise ratio measurement algorithms which can be later implemented in optimised modems for Q/V-band.The paper describes the ground station design and addresses the planned fade mitigation experiments.  相似文献   

16.
为了适应卫星通信向毫米波高频段快速发展的需求,设计实现了一款星载Q频段发射变频放大电路组件。首先,给出了发射变频放大电路的原理框图,通过优化电路布局将信号变频放大电路和本振信号倍频电路高度集成在一个组件内部,实现了组件的集成化和小型化,降低了电路的研制成本。其次,对发射变频放大电路组件的宽带特性进行优化设计,通过优化微带互联线的宽带阻抗匹配网络,同时采用加载短截线的方法增大波导-同轴-微带探针的工作带宽,有效地改善了发射变频放大电路在宽带内的增益平坦度特性。最后,对金属腔体和电源电路进行优化设计,提高电路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完成发射变频放大电路的加工测试并给出测试结果,整机联调验证后在型号任务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基于数字波形合成的PCM/FM调制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无线通信向数字化、软件化发展,采用软件无线电技术实现各种通信功能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在广泛应用的PCM/FM遥测体制中,PCM/FM调制模块也可采用基于软件无线电的数字方法来实现。相比于模拟技术,数字技术可以改善模拟锁相调频电路的低频响应特性,有利于增强系统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并能有效地提高传输效率和保证传输性能。在PCM/FM调制的数字化实现方案中,结合了直接波形合成(DWS)及数字上变频(DUC)技术,以DSP为核心,通过软件算法将PCM信号分解为基带I、Q(同相、正交)信号,I、Q信号分别与各自的载波相乘后相加形成正交调制数据流,然后经过D/A转换得到正交调制模拟信号。其中的软件算法部分采用MATLAB语言进行全精度仿真及验证。  相似文献   

18.
介绍基于冲击响应谱变换和稳态放大系数的星箭力学环境等效频谱工程计算方法,给出冲击响应谱相对于正弦基础激励的瞬态放大系数近似解析公式,并结合典型星箭界面加速度时域响应数据分析力学环境等效频谱的影响因素。数值计算和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发射段低频力学环境瞬态效应明显,采用工程计算方法确定星箭力学环境等效频谱的结果受稳态放大系数取值影响较大——该系数取值的增大将使等效频谱幅值在整体上明显减小,频率分布特性也会发生变化。可见,目前工程上所采用的星箭力学环境等效频谱计算方法尚有不合理之处,后续应探索新的星箭力学环境等效频谱确定方法。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一种采用FPGA技术实现MPEG-4 ASP级视频DCT量化模块的设计方案。该模块包括二维DCT/IDCT、量化/反量化和帧内直流/交流(DC/AC)预测。用VHDL进行描述并通过模拟试验表明,该模块可在880个时钟周期内处理完一个宏块的数据,工作频率达到40MHZ。文章采用全硬件实现方法,提出了各模块的硬件电路结构设计,减少了电路规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