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航宇局(NASA)负责空间站的官员已建议,对国际空间站的在轨组装方式和供电方式作重大改进。这项建议是将电源系统改用50英尺的太阳能抛物面集光反射器。在空间站运行初期,由它提供空间站所需75千瓦电力的大部分。目前设计的电源系统为4对太阳电池阵,每个阵展开后翼展为200英尺。使用反  相似文献   

2.
无论美国航宇局制定的空间站计划,还是美国空军制定的各种高功率应用计划,都要求继续推动空间电源系统的研制工作。一九八三年空间电源系统取得了如下成就。1.光电池与电池阵不论低轨道的空间站还是以空间为基地的防务系统,都要求加速空间光电系统的研  相似文献   

3.
1电源系统 “国际空间站”的电源系统采用太阳能发电方式.站上有2个互连系统,即美国舱段的124V系统和俄罗斯舱段的28V系统,2个系统通常状态下是相互独立的,但通过直流变换器互连后可允许电力双向传输.  相似文献   

4.
空间站大型伸展机构动力学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由于空间站大型伸展机构运动中的时变性,其拓扑构形和系统的自由度都是变化着的,因而问题较定常构形动力学问题复杂得多。文章对航天伸展机构进行分类,并研究所组成的各类运行副,约束特点和约束方程及轨道、姿态、伸展运动的几何和运动描述;考虑柔性结构效应及热变形的动力学分析模型;还对连接间隙、摩擦、限位内碰撞、预应力、重力场及空气阻力的干扰进行分析;最后讨论了试验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5.
美国波音公司的防御和空间部自1993年8月起,成为NASA国际空间站计划的主承包商,负责设计、制造、总装、交付和发射国际空间站中所有美国的舱段和设施。洛克威尔国际公司的洛开特达因(Rocket-dyne)部和麦道公司则作为波音公司的分承包商,负责提供电源和其他关键设备。波音公司正在加紧建造国际空间站的美国实验舱、生活舱、节点舱和环控与生保系统,并将于1997年开始空间站的在轨装配。它计划于2002年建成,届时轨道上将出现一个重达400吨、可供6名航天员长期生活和工作的大型空间站。当前,国际空间站…  相似文献   

6.
哥伦布站电源系统是一个跨单元系统,其设计和硬件要适用于所有哥伦布空间站单元。这个系统必须满足下列要求: 1.能提高功率水平,有升级潜力,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技术; 2.能适应近地轨道环境(绕地球圈数多及原子氧等环境); 3.具有可维护性,即可在轨替换单元(ORU); 4.通用性; 5.自主性,即减少对地面站的依赖,与星上数据管理系统在功能上保持独立。按初步运行阶段(IOC)方案,该电源  相似文献   

7.
“和平”号去意已定 由于国库空虚、投资乏力,俄政府已连续两年未对“和平”号空间站拨过一文钱。再加上“和平”号空间站已超期服役多年(原计划3年,现已逾10年),事故频发,先是氧气罐失火,继而与“进步”号飞船相撞,后又发生空间站不能对太阳定向,使太阳能电池不能提供充分的电源,  相似文献   

8.
正长期载人航天器(下)实用型空间站之国际空间站国际空间站是由16个国家参与研制的大型太空设施,重419吨,桁架长108.4米,由12个增压舱组成的舱段长74米,舱内总容积1202立方米,4对太阳电池阵构成的电源输出功率110千瓦,可同时容纳6名航天员工作生活。图中的曙光号功能货舱是国际空间站的第一个舱段,由美国出资、俄罗斯负责建造,重20.04吨,长12.6米,最大  相似文献   

9.
中国载人空间站工程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太空》2013,(7):20-26
载人航天技术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技术和军事力量以及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2010年,中国载人空间站工程研制工作正式启动。中国将在2020年前后建成和运营近地载人空间站。1中国载人空间站建设总体构想中国载人空间站工程所属航天员系统负责选拔训练航天员乘组;空间实验室系统负责研制天宫-2空间实验室,为空间站研制进行先期技术验证;空间  相似文献   

10.
<正>二○○七年2007年6月8日,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从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将重达17.8吨的国际空间站右舷第二组(S3/S4)构架结构和第三套太阳电池阵送至国际空间站。此次任务还为国际空间站安装了一套空间站-航天飞机电力转移系统,该系统可节约航天飞机自身的电力,增加其在轨时间,以加快国际空间站的建设速度。  相似文献   

11.
针对三星编队飞行问题,提出一种绳系控制方法,在自旋刚体卫星的平衡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Thomson和Likins Pringle平衡构形的绳系三星编队模型,通过对编队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得到了两种构形下的稳定条件,并给出了三种控制策略用以解决Likins-Pringle构形不能满足平衡条件的问题。最后经过仿真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并对三种控制策略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Thomson构形无须辅助手段,在满足特定条件下可以稳定运行,Likins-Pringle构形采用弹簧系统和喷气辅助绳系控制时满足特定条件也可以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2.
中国空间站各舱段均有各自独立的电源系统,为了解决由于阳光遮挡效应导致部分舱段供电能力不足问题,提出了通过配置大功率并网控制单机--并网控制器的并网供电方案。高压大功率模块化并网控制器采用四相交错双管正激高压拓扑技术、恒压恒流双环控制技术、最大电流并联均流技术、输出数字调节技术及故障检测、隔离和恢复 (Failure Detection Isolation and Recovery,FDIR )技术,可以实现中国空间站舱段之间及与飞船之间功率4kW并网供电,并通过了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13.
编队构形设计是分布式卫星系统总体设计的关键问题,提出了一种编队构形优化设计方法。针对主星带辅星群体制分布式合成孔径雷达(SAR)超分辨率任务,从优化系统效能的角度出发,将满足超分辨性能的时间比率和分辨率改善因子作为编队构形优化设计的目标函数,以基线矢量为中间变量,建立了目标函数与编队卫星轨道根数的关系,并采用遗传算法求解。对不同卫星数目的编队系统进行了优化设计仿真,并与干涉车轮和钟摆编队构形方案进行了分析比较,数值结果验证了该优化设计方法的有效性和正确性。该设计方法还可改变优化目标函数,以适应用户的任务要求。  相似文献   

14.
加拿大移动服务系统地面遥操作模式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未来我国空间站机械臂地面遥操作任务需求,分析目前国际空间站上加拿大移动服务系统(Mobile Satellite Services,MSS)地面遥操作的系统设计和安全性问题。介绍了MSS的系统构成,分析了MSS地面遥操作需求,对比分析了在轨操作和地面遥操作模式的不同,以及地面遥操作的约束条件;介绍了MSS地面遥操作过程中的任务规划、任务执行和在轨调试;总结了对我国空间站机械臂遥操作的启示,为从事空间站机械臂地面遥操作的科研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分析空间站在应用机械臂转位过程中的动力学特性,采用矢量力学方法推导了考虑偏心量的空间站转位系统动力学模型.使用有限元方法描述柔性臂的弹性变形,应用Newton-Euler法建立空间站机械臂转位系统转动方程,并采用Lagrange法建立柔性臂振动方程;针对柔性机械臂末端带有大负载的特点,将末端弹性变形引起的负载角速度从负载绝对角速度中分离,应用约束模态展开法对动力学方程进行降阶.提出了构造降维矩阵的方法以便于利用空间动力学模型研究机械臂平面转位问题;分析了空间站舱体转位过程中系统的转动惯量、偏心量发生变化的特性.数值仿真结果表明:空间站在转位过程中,系统总体相对于系统质心的转动惯量变化巨大,且偏心量变化范围甚至已超出了空间站核心舱的几何范围.结论可为空间站的控制系统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基于ATM网络的空间站内部通信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介绍了空间站上的业务要求,并且在此基础上,利用ATM网络构建空间站内部通信系统,详细分析了系统使用的ATM,MIL-STD-1553B及IEEE802.4网络。最后利用仿真平台构建基于ATM网络的系统模型并进行仿真分析,得出了结果,为空间站内部通信系统的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90年代将是苏联载人空间活动最显赫的年代。90年代初期,苏联在完善天地运输系统的基础上,将初步建成一个以和平号核心舱为中心、外接6个空间站舱段组成的庞大的永久性近地载人空间站系统。这一系统的建成要比美国自由号空间站早3~5年。90年代中期,苏联将发射和平号-2号核心舱,以替代已到工作寿命的和平号空间站。届时,苏联的空间站系统将会朝着国际化方向迈进一大步,这不单单可使本国及东欧的宇航员在太空从事着各种加工业,其它国家的宇航员或乘员,如日本记者、美国私人商业开发公司等也将在苏联空间站上大显身手。  相似文献   

18.
空间站系统办公室的负责人里查德·卡莱尔说,美国航空空间工业将为航宇局的“空间站计划”发展各学科的新技术,这些新技术将在今后三年内进行鉴定。最近,他列举的航宇局着重发展的空间站技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数据管理:重点放在建立系统、处理、软件生产和存储程序以及网络的结构。  相似文献   

19.
空间站活动的自主性要求空间系统具有智能。本文就空间站的一些活动,尤其是针对材料生产所需的智能:空间视觉,空间机器人规划,智能敏感器,专家系统等提出初步的设计思想和技术实现途径。并对支持这些智能的空间站计算机系统作一构思。  相似文献   

20.
郭丽红 《国际太空》2016,(10):46-53
1998年11月,随着“国际空间站”(ISS)曙光号(Zarya)多功能舱的发射,休斯敦和莫斯科的“国际空间站”飞控人员和工程保障队开始联合行动,实施对“国际空间站”的飞行控制和测控通信支持。此后,“国际空间站”不断发展,参与的国家和组织逐渐增多,其飞行控制和测控通信基础设施也逐渐发展成为分属多个国家和组织、遍布世界各地的地基设施和天基设施组成的系统,支持多种接口协议和标准。本文介绍支持“国际空间站”飞行控制与测控通信的主要地基设施(7个控制中心和2个地面通信网)和天基设施(4个数据中继卫星系统),并在分析“国际空间站”飞行控制与测控通信支持能力现状的基础上,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