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空域拥挤风险管理时间决策模型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日益严重的空域拥挤现象,缺乏有效的空域拥挤风险管理机制,造成拥挤难以应对等问题,建立了空域拥挤风险预测模型、空域拥挤风险解决模型和风险损失成本模型。采用风险预测模型和解决模型预测可能产生空域拥挤的时段、提出不同时段的实施流量管理策略,基于风险损失成本模型给出了不同时段调整拥挤的运行成本,通过比较运行成本和空域拥挤风险管理决策方法确定出解决空域拥挤的最佳时间点。采用实际运行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所建立的空域拥挤预测模型、空域拥挤风险解决模型、风险损失成本模型和空域拥挤风险管理时间决策方法能有效地预测未来空域发生拥挤的时段,迅速找到运行成本最小的调整拥挤的时间点,为空中交通流量动态管理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机场进离场流量协同分配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充分利用机场容量、减少航班延误,把进离场视为互相影响的两个过程,研究机场流量与容量匹配问题,给出了一种进离场流量协同分配模型。基于机场容量动态限制,模型以最小化进离场航班总延误损失为目标,协同优化进离场流量分配策略;通过引入航班延误损失系数,作为航空公司协同决策的偏好信息以兼顾其利益。针对模型特点设计了遗传算法予以实现。实例仿真结果表明,模型不仅能使流量与容量协调匹配,而且能够使延误损失降到最小且能兼顾航空公司的利益,验证了所提策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经常大面积的航班延误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天气、军方活动、空域管理和管制理念的影响.预防和解决航班延误需要改革空域管理体制,合理利用空域,改善空管基础设施,合理安排航班量及航班时刻,更新管理理念和管制理念,大范围统筹安排飞行流量,尽可能减少空管原因造成的航班延误.  相似文献   

4.
航空公司进行航班延误恢复时,各种资源之间会通过航班计划产生间接关联,此时各决策单元若独立地考虑本领域内的资源恢复问题,将难以保证恢复方案的整体可行性和全局优化性。为探究航空公司航班恢复过程中各决策部门的决策模型及其协同关系,本文提出了基于多智能体技术的航班恢复协同决策仿真方法。首先,基于航空公司实际组织架构构建了航班恢复多智能体决策系统框架;其次,对部门间协同决策的动态过程进行了分析,将延误恢复的全过程分为了预恢复、可行解协商、均衡解协商3个阶段,构建了三阶段协同决策机制;最后,根据不同资源的恢复特性建立各决策部门的核心决策模型与部门间自动协商模型,并基于多智能体系统进行仿真。仿真结果显示,基于多智能体的协同决策方法能够在3.8 s的极短时间内针对1天中包含3架飞机和12个航班的航班计划做出完整的延误恢复方案,并且能够在保障航空公司整体效益的情况下一定程度地平衡各决策主体的自身利益。  相似文献   

5.
《今日民航》2013,(5):20-20
航空公司造成的航班延误,主要是指由于飞机晚到、飞机机械故障等原因造成的航班延误。据统计,2011年我国主要航空公司因自身原因影响航班正常占不正常航班的比例为37.06%。疑问1:航班因为种种原因延误了,航空公司为什么没有备用机来执行航班?答:让航空公司为每个航班都准备用机是不现实的,这将大大增加航空运输的运营成本,造成资源浪费。实际上,航空公司在制订航班计划时,会安排一些航班任务不多的飞机作为备用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民航的快速发展,航班不正常变得越来越严重。由空管、航空公司与机场三方构建的协同决策机制成为应对该局面的重要手段。本文研究航空公司在协同决策机制下,当时隙资源发生严重不足时,对时隙进行二次指派的方法。文中建立了一种基于航班波运行方式的航班时隙指派模型,针对模型的特点与实时决策要求采用模拟退火算法求解。最后通过实例证明了采用本文的方法可以大幅度减少旅客总延误时间。  相似文献   

7.
微说热点     
《今日民航》2012,(1):16-16
华北地区空域调整12月15日零时起,华北地区空域优化方案正式实施,这是中国民航史上军民航首次携手大范围空域调整。经过模拟仿真评估,本次空域优化后,如果航班量不变,在不启用临时航线的情况下,首都机场的航班正点率有望由目前的73%上升至85%。@华北地区空管局:本次空域优化后,华北地区空域容量饱和、军民航空域使用矛盾突出、航班延误等问题将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缓解。军方在其中做了大量的工作,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当然效果也非常明显,意义非常重大。  相似文献   

8.
基于机型的机场流量优化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空中交通流量管理中机场终端区的流量最优分配问题。综合飞机机型、飞行间隔等因素,提出了一种基于飞机类型等因素的机场流量分配的模型。利用该模型可以实现对终端区某一时段现有容量的优化分配,减少航班延误;同时又能够确定满足此分配方案的飞机类型的起降次序。最后以单跑道机场为例,对模型进行了验证,证明该模型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9.
枢纽机场空侧容量利用和流量分配优化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引入满意度函数,以航班流量和容量利用满意度最大化为目标,建立了机场空侧定位点流量分配和跑道容量利用的多目标优化模型。利用ILOG对模型算例进行了求解。结果表明,采用本文模型求解得到的各个定位点的整体航班需求排队队列比Gilbo模型的结果减少了10%。在研究时间段内(3 h),通过优化分配各个时间间隔(15 min)各定位点的进离港航班流量,所有航班需求得到满足且在最后的时间间隔没有产生延误队列,从而又保证了一定的容量利用满意度(h=0.75),实现了机场终端区某一特定时段内现有容量更有效的利用,减少了航班延误。  相似文献   

10.
航班过站衔接时间是一把"双刃剑",宽松的过站时间,有助于吸收航班延误,降低不正常航班成本,但是影响飞机平均日利用率及运营效率。因此,为设置合理的航班衔接时间,从影响航班运营的天气因素出发,建立相应的季节性指标体系,按照冬春和夏秋季分别确定各项指标权重,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天气因素导致的航班延误进行分级。最后,以国内某航空公司航班串进行实例分析。结果表明,基于天气干扰的季节性指标来评估航班延误并以此为依据设置航班过站衔接时间,可以缓解航班延误的传播,从而降低航班延误。  相似文献   

11.
多元受限的航班时刻优化模型与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针对我国空域的实际,结合航班时刻制定的特点,在多元受限地面等待策略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多元受限航班时刻优化模型,提出了一套求解该优化模型的改进启发式算法。并在所提模型和算法的基础上,开发了航班时刻优化系统,对全国实际的航班时刻进行了优化,验证了理论模型和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空管与空防联系紧密,空防空管一体化是空管系统建设中的重要问题。本文立足空防空管系统的体制和运行现状,着眼于空域资源集约化管理的运行环境,研究分析空防空管一体化运行体系能力需求,为建设空防空管一体化运行体系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碰撞风险研究是空域安全评估的关键内容。随着空中交通管理设备和技术的发展,碰撞风险的研究也深入展开。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碰撞风险模型的研究及应用,介绍了几种常用的碰撞风险模型或方法,包括概率论理论方法、Reich模型、EVENT模型、随机分析模型、交叉航路模型和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分析了各自优缺点,并对上述模型进行简要对比,为我国空域安全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由于国情的特殊性,作为通用航空主要活动范围的低空空域一直都受到严格的管制,因此通用航空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民航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2010年中国民航局启动的低空空域改革,将给我国通用航空带来巨大机遇。与此同时,通用航空的发展会给我国的空管带来一些新的影响和冲击。文章通过对低空开放实施规划的分析,对通用航空事业发展前景及其给空管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比美国空管为应对通用航空大发展所采取的相关措施,就我国空管系统如何应对影响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阐述了空中高速路特点和运行设备要求后,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针对空中高速路运行方式提出了单行航路、多平行航路及多层航路三种思路,并分别建立合适的流量模型进行分析对比,最后进行总结,为我国未来空域结构的调整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空管系统对航空公司飞机燃油消耗的影响出发,讨论了管制服务经济性质量品质。在对管制系统进行过程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管制系统运行经济性质量品质评估指标体系,并引入模糊-层次分析法复合模型,对管制运行系统的质量进行评估。算例分析表明该模型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Sector capacity estim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pplied research of airspace management.Previous researches manifest that sector capacity should be influenced by its standard flow,or routes in that sector.However,if air traffic controller(ATCO)workload busy levels(level of proactivity of an ATCO)are ignored,the estimated sector capacity may not be accurate.There is a need to compare the estimated sector capacity with and without busy levels consideration,both with differentiated routes consideration.This paper proposes a method for sector capacity estimation based on ATCO workload considering differentiated routes and busy levels.Firstly,the main routes in the sector are identified,and for each route,the ATCO workload per flight is determined.Secondly,the workload for each route at three busy levels is determined.Regression analysis is then applied to deter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rkload and the number of flights(with and without considering busy levels)in 15 min and 1h time slices.Sector capacity is then determined on the basis of a specified workload threshold,for the two cases with and without considering busy levels.Comparing the two scenarios and following validation by ATCO survey,it is found that capacity estimation considering busy levels is a more realistic and accurate approach.The validated capacity values for the Zhengzhou approach(ZHCC AP)airspace sector accounting for the busy levels were determined accurately as 10 and 33 flights for the 15 min and 1h slices,respectively.The corresponding results without considering busy levels were 12 and 41 flights for the 15 min and 1h time slices,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8.
预战术流量管理是流量管理的重要一环。本文首先对中国民航实施预战术流量管理的必要性及实施的程序进行系统分析,其次对以EOBT为核心的预战术流量管理流程进行深入研究,然后设计了基于EOBT的预战术阶段放行排序算法。对该算法进行仿真验证,与先来先服务算法相比,基于EOBT的排序能兼顾航空器优先级和延误时问,计算结果优于传统方法。说明基于EOBT的预战术流量管理程序能合理组织空中交通流量,为管制单位、机场运行、航空公司提供次日组织生产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