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王睿  徐浩  张欢  贾宏 《中国航天》2012,(10):7-11
<正>一、任务简介海洋二号(HY-2)卫星是中国海洋动力环境探测系列卫星的首颗卫星,其主要应用目标是监测和探测海洋动力环境参数,实现全天时、全天候对海面风场、海面高度场、浪场、海洋重力场、大洋环流和海表温度场等重要海洋参数的综合监测,提高灾害性海况预报水平,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服务,为海洋科学研究、全球气候变化提供实测数据。  相似文献   

2.
周长宝  厉冬玲 《卫星应用》2000,8(2):56-58,61
数字海洋是数字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21世纪数字海洋资源开发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使命。因此必须利用合成孔径雷达及其它新系统、新技术和新方法探测、监测和开发海洋。本文论述了我国海洋国土资源开发的紧迫性及新的需求,并从海洋应用出发介绍发展我国自己的卫星合成孔径雷达的设想,对我国合成孔径雷达参数及卫星轨道参数提出了要求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一、前 言 为发展海洋事业,摆在科学家面前的首要任务是认识海洋上发生的各种现象,了解海洋资源的现状,这也是海洋监测和调查的宗旨。海洋监测和调查历史悠久,其常规手段是采用调查船、观测站、海洋浮标等获取与海洋环境和资源有关的数据。这种方法的缺点是耗资大、工时长、范围有限,难以实现大面积、实时、同步、连续及密集的海洋观测。  相似文献   

4.
谭涛 《航天》2014,(12):42-45
地震是危害性极强的灾害之一,据联合国统计,20世纪以来,全世界因地震死亡人数达260万,因此,如何进行地震预报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目前监测地震的主要手段是地面台站观测,但受观测环境、生活环境等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国境边界、海洋、高山、原始森林等地区建台比较困难,全球的观测台网密度很不均匀,存在许多监测空白区,且无法实现全天候、全球性观测,动态性较差,这些都不利于地震预报和地震科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那该怎么办呢?人们想到了卫星。  相似文献   

5.
李琳 《航天员》2014,(4):34-35
地下海洋,外星生命的摇篮? 冥王星曾经是太阳系最为遥远的九大行星之一,但因其偏远而且体积很小,2006年被排除出太阳系大行星之列,而这也同时是它很难被科学家观测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正>前言"太空、海洋、网络"是国际三大公域,世界强国都在大力开发和利用公域,以便服务于国防民生。航天产业的发展,不仅使太空被更好地利用,还通过卫星通信、海洋监测等活动,极大地影响着人类对网络、海洋公域的开发。高效可靠的发射能力是影响航天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结合目前国内外航天产业正在向商业航天模式发展的趋势,通过分析国内外商业航天的市场需求、立法政策、技术发  相似文献   

7.
“伽利略”卫星在轨任务控制系统高级规范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鹏 《航天器工程》2012,21(1):97-101
重点描述了"伽利略"卫星在轨任务控制系统高级规范的相关内容,其中包括系统规范和子系统规范,如系统监测和控制子系统、遥测监测子系统、遥控指令子系统和数据归档子系统等;就如何借鉴"伽利略"卫星在轨任务控制系统高级规范,提出了一些开展我国星座卫星在轨任务控制系统设计的策略和方法,如设计方法、实现途径、自动化和安全策略等。  相似文献   

8.
中国海洋卫星技术成就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孕育着丰富的资源,同时也对人类生存具有巨大的影响.监测海洋环境和海洋资源已经成为人类研究和利用海洋的首要问题.利用卫星技术对大面积海域进行实时、同步、连续的监测在国际上已经成为海洋监测的主要手段,美国、俄罗斯、法国、日本等世界主要的航天国家,在海洋卫星发展方面都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9.
1981年10月28日,欧洲空间局成员国(挪威和加拿大参加)决定开始研制欧洲空间局的第一颗遥感卫星(地球资源卫星-1,简称 ERS-1)。这颗遥感卫星的主要任务是监视那些具有科学研究价值和经济意义的冰川和海洋,其目标是:(1)科学地认识沿海区域和全球海洋的演变过程,配合对两极地区的监测,以使海洋学、冰川学和气象学的研究能取得重大进展;(2)更详尽地了解海洋参数和海情,以促进海洋的经济利用和商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将从以下5个方面讨论卫星海洋遥感的应用前景:1、灾害性海况的监测与预报;2、海岸带和大洋调查;3、海洋捕鱼作业;4、海洋环境污染监测;5、全球性海洋现象探索。今后5年海洋遥感利用ESA的ERS-1海洋卫星资料后将会在海洋监测及其它海洋学研究领域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