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文章描述了一种三轴指向机构的装调校准方法。机构的结构方案为3个转动单元通过支架连接而成,运动中3个转动单元的转轴始终相交于反射器的焦点。通过对零位状态下的机构装调校准方法的详细论述和单元转轴转角Rx、Ry的计算及调整,使机构满足其几何条件,即3个单元轴线相交于一点。最后对机构零位标定进行校验,验证机构在任意状态下3个转...  相似文献   

2.
针对天线折展机构连接运动副间隙引起天线折展过程运动不确定、精度下降等问题,提出了基于"无质量杆"模型来模拟自由状态的含运动副间隙机构建模方法。该方法基于D-H法建立了天线3个闭环的几何关系模型,将无质量杆模型引入天线几何关系中,获得了展开误差的计算模型。通过综合运用蒙特卡洛法实现了自由状态折展机构展开误差计算。计算结果表明:转动副间隙对折展机构单元肋展开在Z方向上展开精度影响最大,单元肋展开最大误差为0.353 mm,可为天线折展机构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得到远中心柔顺机构(RCC)中常用的金属梁单元、层叠弹性单元(ESP)的刚度性能,在材料力学四个基本假设下,根据弹性变形原理,对单元末端建立金属梁刚度矩阵,并通过伴随变换进行解耦,得到其对角形式。对端部具铰链梁单元、U副梁单元、球关节梁等不同运动副的单元进行刚度建模,给出铰链处的刚度矩阵,发现转动副处的刚度矩阵无法解耦,而U副和球副可解耦。建立了ESP弹性单元的刚度模型,发现在一端固定条件下,末端自由、添加U副和添加球副均利于形成RCC机构的解耦刚度性能。研究为RCC机构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航天相机的装调中,焦平面的位置是影响航天相机的成像质量的关键因素,如何准确且快速地在实验室环境中预置相机的焦平面是体现光学装调水平的重要指标。通过深入研究定焦原理,建立光学模型进行理论推导和光学仿真,发现了定焦过程中平行光管焦面的离焦量与相机焦面组件的偏移量之间的定量关系,提出了离焦放大率的定义并将其作为定焦关键参数进行定焦的方法,克服了传统定焦方法中应用恒定值的轴向放大率定焦而需要反复迭代的缺陷。实验结果表明:装调实例的装调效率较传统装调方法提高了约3倍。由于对焦平面的精度要求主要取决于镜头的焦深大小,因此大相对孔径短焦的相机对焦面偏移量更为敏感,使用该关键参数指导装调,可以快速准确地确定最佳焦面位置,降低反复拆装焦面组件的风险,尤其适用于短焦相机的定焦,能大大节省工作量,提高装调效率。同时,由于离焦放大率和平行光管焦面的离焦量成线性关系,也有利于进行多个具有相同光学参数的相机的快速定焦。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液氧煤油发动机试验中低温压力参数测量原理、校准方法及存在的问题,重点对低温压力传感器在低温条件下零位漂移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提出了基本解决途径和数据修正方法,为提高低温压力的测量准确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航天光学遥感器工作于太空中,长期恶劣的空间环境及短暂发射入轨时的状态对光学系统的设计与装调提出了苛刻的要求,确保光学系统在轨像质优异是航天光学遥感器研制的关键技术.文章结合国际上航天光学遥感器的发展需求对光学系统装调技术及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提出了中国后续航天光学遥感器装调与测试技术的突破方向.  相似文献   

7.
二维二次太阳翼侧板展开将造成太阳翼驱动机构(SADA)产生反向转动。针对太阳翼侧板展开运动引起的太阳翼驱动机构反转问题,采用机电耦合分析方法建立了太阳翼驱动机构加断电两种状态下阻力矩方程,进一步基于单向递推组集建模方法建立了太阳翼侧板展开期间整星动力学微分代数方程组,分析了太阳翼驱动机构加断电状态下太阳翼二维展开运动对太阳翼和卫星安全的影响。研究表明:侧板展开期间太阳翼驱动机构位置处将会产生大角速度转动,危害太阳翼驱动机构线路安全,建议结合太阳翼驱动机构电路设计,合理选择太阳翼驱动机构加断电策略,并采取措施降低侧板展开到位时刻角速度。  相似文献   

8.
<正>近日,嫦娥三号着陆器相机指向机构顺利完成休眠唤醒后的再次转动拓展任务,主要包括俯仰及航向正反向各种状态的运动功能测试和各状态下限位开关触发测试。通过遥测数据分析,本次任务所有测试项目均正确执行,转动方向及运行时间与设计值保持一致,到位触发信号正常,标志着嫦娥三号探测器着陆器相机指向机构顺利完成在轨拓展工作目标。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号着陆器相机指向机构伴随嫦娥三号探测器由长征三号乙  相似文献   

9.
对接综合试验台轨迹规划算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实现模拟空间两飞行器对接动力学过程的对接综合试验台的平稳对接,提出了一种基于加速度控制的轨迹规划算法。给出了不同初始条件下的规划方法,以及时转动自由度的特殊处理。物理试验结果表明,规划模型能精确控制平台从初始零位运动到主被动对接机构初次接触位置,且最后时刻平台姿态与对接试验的初始条件完全吻合。该算法可直接用于对接综合试验台的控制。  相似文献   

10.
文章研究了一种基于功率测量的相控阵天线校准方法,该方法要求探头和被测天线固定,在移相器状态切换的条件下,利用测量探头接收的微波信号功率,测定出各单元初始激励的相对幅度和相对相位。由于不需要相位测量,可以保证测量稳定进行,尤其可以解决高频时相位测量精度问题。最后模拟了应用该方法对相控阵天线进行校准的全过程,模拟结果表明,该方法是正确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考虑到各种环境因素可能对天线波束指向产生影响以及星载天线在轨服务区重置的需求,越来越多的星载天线要求具有在轨指向微调功能。文章针对一种天线微调机构,利用磨损程度评估技术开展了其寿命预估,同时使用加速寿命试验完成了其寿命试验考核工作。  相似文献   

12.
Hiroaki Tanaka 《Acta Astronautica》2011,68(7-8):1062-1069
Novel methods for the estimation and correction of antenna surface deformations are developed and investigated. Surface adjustment mechanisms, which are used for a reconfigurable antenna system, are used to estimate and correct surface errors. Relations between antenna surface errors and changes in antenna gains caused by intentional deformations are derived from the Ruze equation. In these methods, an antenna surface is deformed using the surface adjustment mechanisms, and the changes in the gains caused by the intentional deformations are measured. On the basis of the information regarding the intentional deformations and the resultant changes in the antenna gains, original deformation of the antenna surface is estimated. The deformation is corrected using the surface adjustment mechanisms. Some numerical simulations are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feasibility of these methods. The results of these simulations show that the antenna deformations are estimated and corrected adequately using these methods.  相似文献   

13.
随着宇航事业的发展,网状展开天线的尺寸越来越大,对形面精度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高频段),在轨热环境与地面调整点的热环境差别大,必须采用基于在轨热环境的网面精度调整技术以满足反射面的精度要求。就在轨热环境下的辅助牵引面式网面精度调整技术的理论分析及调整方法进行了探讨,给出了计及在轨热环境的网面形状精度调整的基本理论公式及调整步骤,并对某样机进行了调整计算。计算结果表明,文中的分析、公式、方法是正确的,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网状天线的反射面形状精度调整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刘明治  那柏 《宇航学报》2001,22(6):72-77
随着宇航事业的发展,网状展开天线的尺寸越来越大,对形面精度要求越来越高(特点是高频段),必须采用网面精度调整技术以满足反射面的精度要求。本文就辅助牵引面式网面精度调整技术的理论分析及调整方法进行了探讨,给出了网面形状精度调整的基本理论公式及调整步骤,并对某样机进行了调整计算。计算结果表明,文中的分析、公式、方法是正确的,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针对星载大型空间可展开天线与卫星平台之间的动力学耦合问题提出一种三自由度驱动与测量机构用于连接天线臂与卫星平台。该机构以驱动电机来控制天线臂转动,通过角度传感器对天线臂转角的测量来实现反馈控制,同时在卫星姿态控制系统中引入前馈控制进行反作用力矩补偿,实现卫星平台与天线之间的解耦控制、抑制天线的振动、提高卫星姿态控制系统的性能。通过姿态稳定状态下卫星-天线系统解耦动力学模型的建立、控制系统的设计、姿态控制的仿真分析,表明解耦机构能大幅增加天线振动的阻尼,有效提高卫星稳定性和天线指向精度。  相似文献   

16.
车载遥测跟踪站天线展开后,需要进行远场标校复查。由于受标校距离、天线仰角以及周围环境等各种条件的限制,使得主天线、引导天线的光电轴匹配检查难以保证精度要求,从而影响跟踪性能。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在近场条件下直接悬挂信标机进行标校复查,以保证光电轴匹配精度。并针对YQ- 312 S频段遥测跟踪车载站的实际推出角度转换公式。最后给出实例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介绍了一种基本抛物面轴向6i指向-20°、-10°、0°、+10°和+20°的五焦点抛物反射面天线的设计,波束指向分别为-17.2°、-8.67°、0°、8.67°、17.2°。通过优化基本反射面的加权系数进行反射面的赋形,使每个波束的增益趋于均匀。对于标准偏置偏焦抛物面天线,波束指向±17.2°、±8.67°和0°时的增益分别为34.87dBi、38.67dBi和40.15dBi,边缘波束与中心波束的增益差值分别为5.28dBi和1.48dBi。用文中提出的方法得出对应波束的增益分别为36.10dBi、38.48dBi和39.14dBi,边缘波束与中心波束的增益差为3.03dBi和0.66dBi,与标准抛物面相比减小了2.24dBi和0.82dBi。  相似文献   

18.
文章基于多旋转关节空间太阳能电站(MR-SPS)方案,以降低远距离高压电力传输技术难度为核心,提出一种更新的模块化多旋转关节空间太阳能电站概念。该方案在分布式太阳电池分阵和多导电旋转关节基础上,对于微波发射天线阵也进行了模块化设计和分布式布局,实现了太阳电池分阵和微波发射天线分阵的一一对应,形成多个独立的太阳能发电与能量传输模块,通过模块的扩展实现整个空间太阳能电站。该方案大幅简化了空间电力传输与管理的复杂性和在轨组装的难度。同时各个模块完全独立,组装后即可单独工作,也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9.
星载可移动多馈源单口径多波束天线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我国通信业务容量提升以及热点区域动态变化的保障能力需求,设计了Ka频段多馈源单口径可移动多波束天线,研究了波束馈源簇形成方式、相邻波束馈源交叠方案、天线转动方式、波束形成网络,以实现覆盖区域的高增益通信和波束灵活调整。通过高增益低旁瓣多波束天线的频率复用设计和波束形成网络技术研究,提升卫星通信系统的容量及天线覆盖的灵活性。重点改善波束扫描后的形状畸变和性能恶化问题,仿真表明,对波束幅相权值的优化可以保证天线转动前后波束增益和C/I性能稳定。  相似文献   

20.
测向系统对于频带宽度、测角精度及测向范围等方面有着较高的要求。针对这一问题,对于接收天线的频率响应、阻抗带宽特性进行了可重构设计,以达到测向系统对宽频带的要求。同时,在所设计天线元方向特性的基础上,对传统的比幅测向算法nABD进行研究,给出相应的天线元加权系数调整方法,以获得较优的测角精度和测向范围。由仿真结果可知,所设计天线具有较好的工作频率范围与可重构阻带特性,所提测向算法可以获得较高的角度分辨率和较大的测向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