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张贵田,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液体火箭发动机专家,我国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的主要开拓者和技术带头人之一。40多年来,张院士一直从事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究和设计工作,在国内率先提出用液相分区方法解决发动机不稳定燃烧的难题;主持研制成功的高空发动机、双组元微型发动机均填补了国内空白。张贵田院士曾先后担任了多种战略导弹和"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  相似文献   

2.
《航天返回与遥感》2011,32(1):2-F0002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空间技术专家。我国空间技术的开创者之一,早期从事火箭技术研究的组织者之一。主要从事空间技术的研究开发和航天型号的研制工作。曾主持我国第一枚液体推进剂探空火箭、气象火箭、生物火箭、取样火箭的研制工作,第一枚液体燃料探空火箭的成功发射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3.
<正>朱森元,中国科学院院士。朱院士长期致力于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理论研究和研制工作,主持完成了液体火箭发动机冷却剂超临界传热计算方法和沸腾换热临界热流计算方法的研究,是我国液氢液氧火箭发动机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朱院士在高科技航天领域大型运载火箭和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概念研究、火箭发动机及大型  相似文献   

4.
<正>2019年10月19日下午3时,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所属中国长征火箭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火箭公司")在京召开了"龙"系列运载火箭发布会,正式推出"捷龙"固体商业运载火箭系列、"腾龙"液体商业运载火箭系列的研制计划和未来发射计划。国家航天局首任局长、原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总经理刘纪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等老领导、老专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纪检监察组组长、党组成员谢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院长王小军等出席了发布会。  相似文献   

5.
王希季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21年生,白族,云南省大理人。1942年西南联合大学机械系毕业,1949年美国弗吉利亚理工学院动力及燃料专业毕业,获科学硕士学位。1950年回国。是中国早期从事火箭技术研究的组织者之一,是中国第一枚液体燃料火箭的技术负责人,主持“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方案阶段的研制,我国返回式卫星的总设计师。参与中国载人航天的论证研究工作。钱骥(1917-1983)两弹一星元勋江苏省金坛县人。194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师范学院。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总体负责人,并负责组建卫星总…  相似文献   

6.
龙乐豪,男,1938年生,湖北省人。1963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获学士学位;中国宇航学会理事、中国空间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工程院院士。曹任中国运戴火箭技术研究际总体设计加设计员、室主任、总体仪计部主任、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总设计师兼总指挥、中同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现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眈科技委主任、长征二号甲磊列火箭总指捍。  相似文献   

7.
正戚发轫,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空间技术专家,曾参加中国第一发导弹、第一枚运载火箭、第一颗卫星、第一艘试验飞船和第一艘载人飞船的研制工作。他曾担任"东方红一号"卫星技术负责人,"东方红二号"、"东方红二号甲"、"东方红三号"卫星总设计师、神舟系列飞船总设计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等职务。近日,戚院士接受《中国航天》杂志  相似文献   

8.
龙乐豪同志是我国优秀的弹道导弹与运载火箭技术专家。曾参加和主持过多个型号的弹道导弹和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长期担任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总设计师兼总指挥。中国工程院院士。 进入新世纪,在《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指引下,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已经启动。最近,《航天制造技术》编辑部以我国航天运载火箭技术的成就与展望、我国航天制造技术的发展等为题,走访了龙乐豪院士。  相似文献   

9.
<正>2019年7月26日11时57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C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号05组3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执行此次发射任务的"长征"二号C运载火箭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该火箭是我国最早一型在内陆3个发射场都成功执行过任务的"金牌火箭",此次发射也是2019年该型火箭执行的第一次宇航发射任务。"遥感"三十号05组卫星主要用于开展电磁环境探测及相关技术验证。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以下简称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是我国最大的运载火箭研制基地,也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发祥地和"长征"火箭的摇篮,在"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射任务特别是重大宇航发射任务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继"长征"火箭300次发射、"长征"三号A系列火箭100次发射之后,2019年5月17日,航天科技集团一院又迎来了其第200次发射。  相似文献   

11.
<正>2018年12月22日7时51分,"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一飞冲天,成功将"虹云"工程首星送入预定轨道。"长征"十一号火箭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是我国"长征"系列火箭家族第一型固体运载火箭,也是目前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中唯一一型固体型号,使用灵活,可实现多发连续高密度发射。自2015年9月首飞至今,"长征"十一号火箭已连续5次取得圆满成功,体现了高性能和高可靠性。此次发射是该型火箭首次执行1000km以上太阳同步轨道发射任务。  相似文献   

12.
<正>侯晓,1963年11月生,中共党员,我国固体火箭发动机专家,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固体火箭技术》第五、六届编委会主任。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1990年获得西北工业大学固体火箭发动机专业博士学位,毕业后分配到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工作,曾历任航天四院41所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副所长,四院科技委常委等职;现任航天四院副院长、四院科技委主任,西北工业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相似文献   

13.
正长征二号F火箭的连战连捷,实现的是"飞天梦"。自1999年11月20日,长征二号F遥一火箭第一次破啼初试,成功将我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准确送入预定轨道以来,这枚被誉为"中国第一国际品牌"的生命之箭,在科研人员悉心化育之下,已茁壮成长十七载。回望处,这位年逾舞勺的火箭少年,连续十一次托载着神舟系列飞船,并两次托载着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一次次成功叩开九天寰宇之门,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矗立起  相似文献   

14.
卫星已准确进入太阳同步预定轨道,发射获得圆满成功。中国资源2号卫星是我国自行研制的传输型遥感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设计寿命为两年,主要用于国土资源勘查、环境监测与保护、城市规划、等方面做了相应的改进。中国资源2号卫星工程总设计师闵桂荣院士认为,中国资源2号卫星的连续发射成功和超期服役意义重大,标志着我国航天遥感技术日臻成熟,具备了三星组网对地观测的能力。长征4B是常温液体三级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火箭全长45.8米,起飞质量约为250吨。它是长征4A…  相似文献   

15.
屠守锷生于1917年,著名的火箭技术专家和结构强度专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他作为总体设计部主任和地空导弹型号的副总设计师,领导和参加了我国地空导弹初期的仿制与研制。先后担任液体弹道式地地中近程导弹、中程导弹的副  相似文献   

16.
天浪 《航天员》2011,(1):64-67
1926年3月26日,一位科学家在自己的农场成功发射自制的火箭,这也是全球第一枚液体火箭,它的研制发射成功,打开了液体火箭技术的大门,开辟了人类航天史的新纪元。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与1903年莱特兄弟第一次飞机试飞具有同样的重要意义。但不同的是,这位科学家当时非但没有声誉鹊起,相反却受着世人嘲讽,并被贬称为"火箭人"、"月球上的人"。这位科学家就是罗伯特·戈达德。  相似文献   

17.
正"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首飞成功,揭开了我国载人航天空间站建设的大幕。"长征"五号B火箭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的我国首个一级半构型火箭。那么,什么是火箭构型?"长征"五B火箭一级半构型具体强在哪?本文带您读懂火箭构型。  相似文献   

18.
<正>太空探索公司首席执行官4月7日发推特表示,他对明年底之前让第二级火箭也能重复使用、从而实现100%的火箭复用"相当有信心"。这表明该公司在实现第一级复用后重新开始重视一度被搁置的第二级复用设想。太空探索公司曾在2011年披露了对"猎鹰"9火箭的两级均加以回收和重复使用的一项方案,但其近几年取得的明显技术进展都仅限于第一级。这是因为第一级着陆回收和重复使用的技术难度相对较小,且在全箭成本中  相似文献   

19.
<正>太空探索公司的"猎鹰"9-1.2型运载火箭3月30日在卡纳维拉尔角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了卢森堡欧洲卫星公司(SES)的SES-10通信卫星。本次发射采用了"猎鹰"9火箭去年4月8日向国际空间站发射"龙"货运飞船时首次在海上成功回收的那枚第一级火箭。这是"猎鹰"9火箭首次采用用过的第一级进行发射,使该火箭成为继美国航天飞机之后史上第二种部分可重复  相似文献   

20.
<正>运载火箭海上发射是一种新型、高效、灵活、经济的发射模式,可以灵活选择发射点和航落区,满足各种轨道的有效载荷发射需求。国外海射型"天顶"3SL火箭是世界上第一种从海上发射的液体运载火箭,于1999年进行了首次飞行试验。其海上发射方案为通过把整枚火箭装到海上发射平台上,驶往赤道预定海域点位发射,达到显著提高火箭运载能力的目的。"十二五"期间,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陆续取得发射成功,某新型固体运载火箭已连续多次执行发射任务,正式投入各类小卫星的应用发射。该型固体运载火箭继承了我国固体型号和液体火箭的成熟技术,采用模块化、装备化和全域化发射的总体设计思想,综合考虑了陆上、海上的快速发射需求,火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