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创办民航特色大学需要创新民航教育理念.文章以中国民航飞行学院飞行技术特色专业建设为例,全面阐述了民航高等教育改革"三部曲"理念,其主题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历+执照十英语"三位一体"的培养规格;实施以英语教学改革为龙头的质量工程,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以民航特色专业建设为突破,构建全新民航专业教育体系.当前,以我院飞行技术专业为主导的建设和发展实践较好地体现了行业精英人才培养观念,打遣出了国内领先的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构建了适应我国现代民航运输系统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我院还将在民航交通运输、民航机务工程等学科专业建设中继续努力,进一步体现这一民航特色大学办学理念,建设更多的具有民航特色的专业.  相似文献   

2.
针对民航院校的交通运输专业飞行运行管理方向的飞行计划实践课程,基于CDIO工程教育教学模式理念和方法,提出了以案例为导引,"多目标-多层次-多效果"的教学模式,重点阐述了基于CDIO模式的飞行计划实践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应用。教学实践证明:该项研究对深化民航院校的教学改革,更新实践课程的教学模式,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高职课程设置中严重的学科体系化倾向以及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欠缺一直都是制约高职教育教学的顽疾。推行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的高职课程设置,不仅有利于改变以往“三段式”课程模式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而且对于实现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最终目标也,也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高职院校在教育实践中存在着重技能培养而轻素质教育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将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融合是一种切实可行方案。将专业教育中的"行业标准"与素质教育相结合,从"贯彻教育方针,培育高素质人才"、"拓展职教潜能,达成校企融通"、"关注自身发展,践行学以致用"三个维度描述二者契合的必要性,从在内涵上有着相通的意蕴、在历史上有着相同的源流、在操作中有着相融的环境三个角度论证二者契合的可行性,并总结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基于行业标准的素质教育实践举措,即"理论教学打基础"、"文化活动谋提升"、"顶岗实习检成效"。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定位于应用型、创新型、实用型的本科院校海口经济学院交通运输(民航运输)专业为例,分析了民航运输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行业对民航运输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以及交通运输(民航运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基于人才培养的基本环节是课程,本文聚焦分析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交通运输(民航运输)专业课程模块化教学体系的建设思路,并剖析了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6.
教育部"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具备深厚的法律知识、法律实务技能和职业素养的高端人才,改革传统法学教学中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法律职业素养整体较低等缺陷。民航类高校的法学教育应强化法律人才培养工作与民航法律实务工作的高度融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教学环节,创建航空法学专业教师团队,切实提高学生航空法律诠释能力、推理能力、论证能力以及探知航空法律实务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以J.S.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为基础,结合民航运输英语口语网络课程的教学实践,设定民航运输英语口语网络课程的设计原则,并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模块和学习任务实施进行分析。作为传统课堂的延伸和补充,职业英语网络课程在培养学生在实际职场环境中的真实交际语言能力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航空港安全检查专业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入手,按完成工作任务的要求来设置课程和实训项目,系统设计了以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体、突出能力目标和安检岗位工作要求的、基于工作过程与行业标准的"课证一体"型的专业课程体系,努力实现知识与应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有效地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相似文献   

9.
国外航空教育历史悠久,体系成熟,其中尤以美、法、俄三国的民航高等教育质量为世界公认。民航特色型大学建设既是民航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撑,也是民航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国外民航特色型大学办学经验对我国建设世界一流的民航特色型大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从办学功能定位、组织管理模式、学科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归纳总结国外民航高校的办学特点,对我国民航高等院校发展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优化学科布局、拓展国际交流、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0.
2004年,国际民航组织出台了成员国航空运输人员英语熟练度要求,并制定了相关考核和培训标准,这对于我国飞行员和管制员职业化的英语通话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分析了该标准与以往所执行相关标准的区别,并根据新的要求对养成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阶段陆空通话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提出了目标和方法。笔者还进行了改革实践,对效果进行了评估分析。本文也为我国民航人才的陆空通话能力培养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民航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对新时代民航强国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民航行业院校研究生教育起步相对较晚,随着研究生培养规模扩大,民航院校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张、条件改善、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等四大优化路径都亟待发力,有针对性地采取关键举措以凸显内涵式发展特征.  相似文献   

12.
以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空中乘务专业为例,通过分析空中乘务专业的培养目标、生源特点以及航空公司对该专业人才的英语能力的要求,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教育理念,立足空中乘务专业的岗位需求,结合教学实践,阐述了该专业实施基于岗位需求的英语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和体会。  相似文献   

13.
民航安全文化的认识探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民航安全文化已有的认识进行梳理与辨析,进而正确认识民航安全文化,对民航安全文化的理论研究与建设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民航安全文化应是民航各级组织和从业人员在民航安全生产中为保护身心安全与财产安全所创造、得到普遍响应并蔚然成风的安全生产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具有鲜明的人本性、时代性、系统性、塑造性、创造性和实践性.  相似文献   

14.
突出专业特色 建设飞行学生公寓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军事化管理是民航院校根据民航飞行这一职业特点,对飞行技术专业大学生所实施的管理模式。公寓文化既是准军事化管理的重要载体,也是民航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为培育高素质的民航飞行人才,加强飞行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分析了飞行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具体要求、实施途径,并且介绍了在工作中取得的初步实践成果。  相似文献   

15.
"课程思政"是基于学生个人成长和未来发展需求、为了培养高思想素质人才而进行的贯穿于学生培养全过程的实践活动。民航院校的研究生肩负着实现"民航强国"重大历史任务,其政治思想素质的培养显得尤为突出,因而探索民航院校研究生"课程思政"的建设内容和实现路径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民航院校人才培养特点,阐述了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内容。并以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为例,站在研究生角度考虑,从学院研究生培养环节中的导师建设、研究生管理、课程体系建设与科研实践建设这四方面出发,对课程思政的融入进行探索,建立起课程思政体系,由此来达到全方位全过程"润物细无声的"育人目标,为民航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6.
民航维修执照改革对民航高校校企协同育人提出了新要求.高校是培养学生的主体,因此,在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过程中,对民航高校教师的能力与素质提出了高要求.中飞院着力培养政治过硬、理论扎实、潜心教书育人的教师队伍,创建了具备"两双"特色、注重全过程课程思政建设的维修工程专业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17.
高铁VS民航     
刘宇 《今日民航》2009,(5):26-27
在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之间的竞争中,速度快者取胜。高速铁路是对民航最具竞争力和替代性的运输方式。铁路大面积开行动车组列车,民航与铁路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文献计量、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以民航空保专业为研究对象,从民航空中安保工作需求的实际出发,提出航空安全员职业核心素养的概念。基于核心素养的内涵分析,厘定了包含知识基础、身体素质、意识品格、应急处置4个层面所对应的10个不同维度、31个基本要点,构建了航空安全员职业核心素养的3层同心圆结构模型,以期为民航安保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参照准则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利用自编的民航飞行员职业安全意识调查问卷,以民航飞行学院703名飞行人员为对象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学院飞行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安全意识;安全认知、安全情感与安全意志三个维度发展不平衡,安全意志水平显著低于其他两个维度;经常接受安全教育的飞行人员的职业安全意识水平明显高于偶尔接受安全教育的飞行人员;单位安全状况很好的飞行人员的职业安全意识水平显著高于单位安全状况好的飞行人员;飞行学员的安全认知水平显著低于在职飞行人员。建议采取思想高度重视、创新安全教育、磨练安全意志、强化环境熏陶等措施,提高学院飞行人员的职业安全意识水平。  相似文献   

20.
"准军事化管理+养成教育"是新时代民航院校飞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坚持准军事化管理的优良传统,创新养成教育的丰富内涵,赋予"准军事化管理+养成教育"新的时代特征,突出"传帮带"民航特色育人方式作用,从党建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纪律作风、学风考风、法律规章、职业精神等方面,探索新时代民航飞行大学生教育管理创新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