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书讯两则     
由我会副理事长韩明阳同志编著的《草创人民空军纪实》一书,已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本书记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中国共产党创建航空事业的要闻、轶事.作者占有大量的历史资料,并以亲闻、亲见、亲历的历史见证人身份,把历史的真实用生动有趣的情节介绍给读者,其中许多趣闻及轶事是首次与读者见面.本书内容翔实,叙述了常乾坤.唐铎、刘风、刘善本、何健生、林弥一郎、高桥澄子、刘子立、陆光球等等航空人员的重要业绩或一生,还讲述  相似文献   

2.
北京航空学会第一届复合材料学术交流会于1985年12月23日至28日在航空部621所召开。到会代表50余人,来自研究所、工厂、高等院校等17个单位,有20多篇学术报告在会上进行了交流、讨论。 会议期间,航空部601所陈绍杰同志介绍了近年来波音公司有关复合材料的研制和应用概况。航空部621所副总工程师王祖法同志和成都132厂总工程师陈宗瑾同志还介绍了1985年3月他  相似文献   

3.
《航空学报》主编王德荣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一九八二年十二月二日不幸逝世,终年七十四岁。他的逝世是我国航空教育和科研上的重要损失,也是本刊的重大损失。 王德荣同志一九三二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一九三五年赴英留学。一九三八年回国至一九五一年,先后在西南联大和清华大学任教授、系主任。一九五二年他参加了北京航  相似文献   

4.
为怀念我们敬爱的老师长刘善本同志遇难25周年而作。 “文革”期间的1968年3月上旬,空军学院原副教育长刘善本同志因给邓颖超同志写信反映原空军司令员吴法宪等人在空军的一些问题,此信被吴法宪截获,即对刘设立专案进行政治迫害,武斗肉刑,残酷迫害致死。我是刘善本同志的老部下,非常敬佩他反对国民党发动内战,勇敢的作出驾驶B-24轰炸机飞向延安。在老航校埋头积极投入教学工作,不为名利,从教学领导干部到当教员,一样努力工作。建国后成立空军航校,又担负第一航校校长,1950年6月成立第一个战斗部队,他又任副部队长兼轰炸团团长。1951年他是我们的师长,他技术高超,当时的苏联顾问都佩服他。  相似文献   

5.
航空航天部部分企业技术改造研讨会于1988年5月24日至5月27日在北京航空工艺研究所召开。参加会议的有部属13个企事业单位和机关7个司局共69名代表。航空航天部姜燮生副部长,部总工程师张彦仲,各司局的领导同志、有关工厂和研究所的总师以及各单位主管部门的同志参加了会议。研讨会由部计划司徐仲奎副司长、科技局张祥泰副总工程师主持。 姜副部长在会议上就以什么来带动技术改造、技术改造如何搞和如何搞到点子上等问题作了重要讲话。 他说:我们和国外先进技术水平的差距至少是20~30年。我们要贯彻“航空为本”  相似文献   

6.
标准化事业的热心人 一九七六年二月余道良同志参加了工厂举办的“形位公差”宣讲骨干学习班,他在学习中理论联系实际,深入钻研,经过十天的学习,对“形位公差”有了比较全面的理解,受到同志们和任课老师的好评,被工厂推荐成为省宣贯技术组成员。从此,老余同志精力充沛地活跃在宣贯两项新国标战线上,并做出了一定的成绩。  相似文献   

7.
在我厂这次提拔的一百五十名工程师中,最年轻的是第一设计所强度组设计员刘英卫同志。他今年三十五岁,一九六八年从清华大学数学力学系毕业。几年来,他刻苦钻研电子计算机计算技术,编制了三十多个计算程序,写了四篇学术论文,其中有的论文在全国有限元素法会议上进行了交流,得到与会专家学者们的赞赏和航空学会的表扬。  相似文献   

8.
消息两则     
一、坐谈会北京航空联谊会将在今年(1997年)举办纪念“八一四”空战六十周年坐谈会.二、张镒同志生平(编者按:张镒同志为我刊热情题字,不幸他于96年冬去世,值此表示深切悼念,特转载他的生平介绍)张镒同志生平中国民航总局第一研究所副司局级调研员、民革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北京黄埔同学会顾问张镒同志,于1996年11月26日逝世,享年80岁.张镒同志1917年2月15日生于贵州省盘县.1933年就读于黄埔军校10期步兵科,后经选拔进人中央空军军官学校9期轰炸科学习,1944年5月赴美国飞行学院学习.1948年9月在中国航空公司任副驾驶.1949年11月9日毅  相似文献   

9.
访油江     
油江同志是原军委航空局民航处处长 ,这次访问他话起了当年。那是 1 998年的元旦与春节之间 ,北京地区连着几天下了一场入冬以来少有的好雪。雪终于停了 ,我踏着铺满了白银的金光大道 ,走进了灯市口西大街富强胡同 2 0号的大院 ,专题拜访原军委航空局民航处处长——离休前任国务院航空工业部副部长的油江同志。半个世纪之前 ,1 948年冬~ 1 949年夏 ,在北京刚刚解放的年月 ,那时我在北平军管会航空处当军代表组组长 ,成立华北军区航空处以后 ,我担任航空器材总库库长 ,曾和油江同志共事过很短的一段时间。现在 ,他已是 83岁的老翁 ,但仍精神…  相似文献   

10.
我部1982年科技成果评审会12月22日至27日在福建省福州市隆重召开。会议由部科技委秘书长兼科技局局长王南寿同志及科技委常委许明修同志主持,会议聘请了72名来自各有关科研、高等院校及企业等单位的专家代表参加了评审。会议首先由王南寿同志就成果评定的重要性、如何掌握好评审标准及评审中应注意的事项作了发言。他强调了航空事业的发展必须依靠航空科学技术的进步,邀请专家评审将使成果的评审更具有代表性。要求到会专家,代表整个航空工业部严格把关,坚持标准,充分发  相似文献   

11.
20 0 2年 12月 6日《燃气涡轮试验与研究》第五届编委会在成都市新都召开了届中总结会。会议由编委会主任焦天佑同志主持 ,编委会副主任、主编卢传义同志做总结报告。报告后 ,参会编委、编辑部人员就如何办好《燃气涡轮试验与研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最后编委会主任焦天佑同志对会议作了总结发言。主编卢传义同志的报告肯定了本刊两年来在拓展稿源、装帧设计、栏目创新、排版印刷等各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认为这些成绩都是在院领导、编委的关心支持下取得的 ,是编辑部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的结果。希望在 2 0 0 3年紧抓稿源这个办刊基础不放 ,…  相似文献   

12.
龚德培同志是我国航空史学界权威姜长英老教授的夫人。她在西北工业大学飞机系长期担任教学管理工作,是我们尊敬的老师和同事。1995年2月22日不幸辞世,享年83岁。 龚德培同志于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中在华东航空学院建院时,随姜长英教授由上海交通大学航空系迁来南京,随后在华东水利学院参加工作。56年华航迁校西安,即转入西安航空学院(57年合校改名西北工业大学)飞机系,担任系的教学管理工作,长达20余年,直至退休。  相似文献   

13.
本刊(46期)上刊出了张骞的“哪架是世界上第一架直升机?”的文章.现有戚成海同志来信谈了他的看法.戚成海同志是中国航空学会直升机专业委员会成员,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直升机技术研究所工作,他长期从事直升机技术和教学工作,特刊登按他来信整理成的文章,以供讨论.  相似文献   

14.
ISO/TC20/SC1航空电气要求分技术委员会第13次会议于1983年10月下旬在法国巴黎召开,由航空工业部、航天工业部两名同志组成的中国代表团参加了会议。会前我们顺便  相似文献   

15.
悼许公锡缵     
我国航空界的忠诚战士许锡缵同志已于1999年3月8日晨因心脏病在医院中逝世,享年86岁。 许锡缵同志从青年时代起即献身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新中国的航空事业更是竭尽全力,死而后已。建国初期,他曾是我国第一台喷气式发动机的总工程师。以后调任务项工作,曾出任北京航空学院研究部部长、航空工艺研究所副所长、国营574厂厂长兼总工程师、航空工业部外事局副局长、华联技术开发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等。1983年从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总公司离休。  相似文献   

16.
1996年3月8日上午,我到天坛东里“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办公楼,采访了该协会的副会长、原中国民航总局副局长郭浩同志,请他介绍一下人民空军在解放战争时期,首次执行作战任务的情况.这位古稀之年的离休老人,精神矍铄,离而不休.他几句话就把年轮拉回到半个世纪之前:  相似文献   

17.
一、任务来源在1980年空气动力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提出编《中国空气动力学发展史》,原由北京空气动力研究所董兴德同志承担,因他于1981竿至1982年去西德哥廷根学习。这工作由陆士嘉教授领导,她提出要我协助她作些具体工作。当时科技部韩志华部长同意让我暂时兼职协助陆士嘉教授作些具体工作,待董兴德同志回国后再交给他。陆士嘉教授是编委会主任委员,只负责抓建国前《中国空气动力学发展史》部分的撰写工  相似文献   

18.
他,从小喜欢美术,曾在空军第三飞行学院当兵,早在1994年的"八一"建军节就举办了个人书画展,20岁便获得"沈阳军区空军某部双十佳"称号。他,1997年在上海某个动漫会议上认识了"阿凡提之父"曲建方,从此开始为振兴民族动漫画而孜孜以求。借着2005年政府扶持动漫的东风,他  相似文献   

19.
怀念父亲     
我最亲爱的父亲,国产运10飞机总设计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马凤山,离开我们将要十五年了.父亲一生对工作严谨、一丝不苟,极端负责,对同志真诚、朴实,对家人严格要求.他从不贪图享受,从不夸夸其谈,他无愧于他所钟爱的航空事业,无愧于一名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相似文献   

20.
记邹耀坤     
我和邹耀坤同志相识已经50年了,1949年在“东北老航校”第一大队第一中队时,我们同在一个中队工作,他是C-46机组的飞行教官,我是双发高练机组的飞行员;1950年成立空军第一支作战部队——第4混成旅时,我在第12轰炸团1大队当飞行员,他在3大队当中队长.以后相继成立空8师、空10师两个轰炸师,我调到空8师,他留在空10师,但因为都是轰炸机部队,工作交往较多,彼此的情况大家心中都有数.现在,几十年过去了,都是“古稀”之年的离休老翁,分别住在北京和广州,彼此见面的机会减少了.1997年11月,我参加在广州召开的“中国航空史研究会”理事扩大会议,他是东道主,我们又见面了,老战友相会,彼此有说不完的话,半个世纪前的许多往事又浮现在脑海中.我觉得邹耀坤同志的经历,有些事情看起来很平凡,掂量起来又很伟大,所以我产生了撰写邹耀坤的念头.谁料,平凡的人留下的历史资料极少,费了九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