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宇宙膨胀的证据已经积累了六十多年。第一个重要的线索是红移。如果一个星系发射或吸收某些光的波长比其他星系强烈得多,而这个星系又正在远离我们,这些发射或吸收的光的特点是向较长的波长偏移———即当后退的速度增大时,它们会变得较红,这种现象被称为红移。哈勃的测量表明,一个遥远星系的红移比一个靠近地球的星系的红移要大得多。这种关系现在被称为哈勃定律,就是在一个均匀膨胀的宇宙中所企盼的。哈勃定律认为,一个星系的后退速度等于其距离乘以哈勃常数。而在附近星系中的红移效应相对来说是微小的,需要良好的测试设备来探测…  相似文献   

2.
姚承 《飞碟探索》2008,(7):36-38
天文学家哈勃在1929年便注意到,远星系的光谱向红端偏移。哈勃仔细测量了这种红移。他发现,这种红移是有规律性的,星系离我们越远,光谱红移越大。这就是著名的哈勃定律。根据这个定律,天文学家认为宇宙中各星系彼此间正在均匀地离开,即宇宙像一个不断扩大的充气皮球一样在均匀膨胀。  相似文献   

3.
宇宙是始于一次“大爆炸”吗 ?若如此,这一爆炸是什么样子 ?它是均匀地膨胀还是脉动性地进行 ?星系是如何聚集成形的 ?这些都是天文界有待解决的最基本问题。 20世纪 80年代末,美国航空航天局发射出一颗天文卫星——“宇宙背景探测者 (COBE)”,对太空进行观测,寻找并记录原始大爆炸所留下的 遗迹。   COBE绘出宇宙的微波背景和红外背景。微波背景辐射被认为是原始大爆炸的残迹,它来自空间的各个方向,几乎是均匀的,其能量相当于 2 7K的温度。 COBE以空前的精度和灵敏性来测量这一辐射。它还寻找天文学家所预言的,但一直…  相似文献   

4.
宇宙探索     
四、红外和紫外望远镜 红外望远镜 红外望远镜接收红外线探测宇宙. 红外线是可见光波长较长的红端之外到毫米波射电波之间的电磁辐射光谱.宇宙中所有温度低于3000℃、高于-250℃的物体都发射红外线,因此,使用红外望远镜可以观测到温度从3000℃到-250℃的幼年恒星、褐矮星和行星等天体,以及星际尘埃物质和亚毫米波辐射等.  相似文献   

5.
红外望远镜红外望远镜接收红外线探测宇宙。红外线是可见光波长较长的红端之外到毫米波射电波之间的电磁辐射光谱。宇宙中所有温度低于3000℃、高于-250℃的物体都发射红外线,因此,使用红外望远镜可以观测到温度从3000℃到-250℃的幼年恒星、褐矮星和行星等天体,以及星际尘埃物质和亚毫米波辐射等。由于红外线的幅度较宽,科学家将它划分为近红外、中红外、远红外和亚毫米波4段。地球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汽,虽然吸收红外线,但宇宙中一些波长较短的近红外和中红外线,以及波长较长的亚毫米波可以到达山顶,因此,美国等国在1979年和1987年分…  相似文献   

6.
正宇宙大爆炸理论(The Big Bang Theory)是现代宇宙学中最有影响的一种学说。它认为,宇宙是由一个致密炽热的奇点于约150亿年前一次大爆炸后膨胀形成的。1927年,比利时天文学家和宇宙学家勒梅特首次提出了宇宙大爆炸假说。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根据假说提出星系的红移量与星系间的距离成正比的哈勃定律,并推导出星系都在互相远离的宇宙膨胀说。1946年美国物理学家伽莫夫正式提出大爆炸理论。  相似文献   

7.
<正>7月5日,在意大利都灵市举行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欧洲空间局公布了去年发射的"普朗克"探测卫星拍摄的首幅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全景图。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代表了在宇宙大爆炸之后,随着宇宙的冷却,与物质密切相关的第一批逃逸的光子,也被喻为宇宙的第一束光线。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经过137亿年的漫长旅行才到达地球,对研究人  相似文献   

8.
《太空探索》2010,(8):F0002-F0002,1
7月5日,在意大利都灵市举行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欧洲空间局公布了去年发射的“普朗克”探测卫星拍摄的首幅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全景图。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代表了在宇宙大爆炸之后,随着宇宙的冷却,与物质密切相关的第一批逃逸的光子,也被喻为宇宙的第一束光线。  相似文献   

9.
自2009年发射升空以来,“普朗克”探测器一直在绘制来自婴儿宇宙的辐射图像。它的灵敏度比过去所有的探测卫星都高3倍以上,有助于我们了解宇宙暴胀的情况。按现在的主流宇宙学说(大爆炸论),在大爆炸后的一个瞬间,宇宙发生了高速膨胀。即为暴胀。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宇宙?宇宙是一切物质及其存在形式的总和,它包括地球和其他一切天体。所以,宇宙是由空间、时间、物质和能量所构成的统一体。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先从地球开始的,然后从地球扩展到太阳系,从太阳系扩展到银河系,从银河系扩展到星系,从星系扩展到星系团……等等。宇宙是如此之大,包括上千亿个星系,但人类可以观察到的  相似文献   

11.
一个多国研究小组于2001年8月3日宣布,研究人员第一次用架设在地球上的望远镜看到了那个被天文学称为宇宙黑暗时代的迷雾———恒星和星系在那个时代还没有开始发光。如果这一发现经得起其他科学家的检验,那么它将意味着人类已经观测到了宇宙在星光和其他辐射开始弥漫天空时所发出的第一缕曙光。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天体物理学家理查德·埃利斯博士说:“这是恒星诞生的时代。”埃利斯本人并未参与此项研究工作,不过他认为多国研究小组的发现“非常令人振奋”。宇宙的“黎明”是参与斯隆数字天空测绘计划的科学家观测到的。雄心勃勃…  相似文献   

12.
银河系的直径达10万光年,已经够大的了,可是,在宇宙中,像银河系这样的星系数量多达千亿个。我们现在探测到的星系离我们最远的,已远远超过150亿光年的距离,但那里仍然不是宇宙的尽头。那么,宇宙是不是无限的呢? 根据现在比较公认的理论,宇宙是由大爆炸产生的,即从“无”逐  相似文献   

13.
众眼看宇宙     
天文学教科书通常把星系描述为由闪闪发亮的恒星所组成的宇宙孤岛:沉静、孤寂、庄严宏伟。但星系实际上有着动力学的边界。它们也会发生近距离邂逅,有时这样的邂逅以大规模的融合作为结束,相撞的星系变形成古怪的形状,其间充满了新恒星的诞生点。为了庆祝哈勃空间望远镜发射18周年,美国航宇局公布了59幅星系相撞的图片。这一系列图片在前所未有的精细程度上生动地展示了碰撞的星系会产生怎样错综复杂的多样化结构。  相似文献   

14.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戌机构6月10日利用M-5火箭发射了一颗X射线天文卫星,该卫星的任务是探测宇宙中的黑洞及星系活动等。  相似文献   

15.
可观测宇宙     
正可视宇宙的半径当我们抬头仰望星空时,所看到的星系总是有限。人类几千年来,总在孜孜不倦地探求,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足够地完全了解宇宙。在观测宇宙时,我们似乎总以观察者为中心的角度看宇宙,就像一艘在地球表面大洋中航行的轮船。随着天文观测技术的发展,科学家可以观测到宇宙大爆炸后的7亿年左右的早期天体,可观测宇宙年龄大约为138.2亿年。由时空、距离和光速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出宇宙的直径为138.2亿光年的倍数。如果按138.2亿光年估算,考虑  相似文献   

16.
为了给国际天文年增添喜气,欧洲空间局不久将从法属圭亚那库鲁发射场发射欧洲空间局的"普朗克"和"赫歇尔"两颗天文卫星.其中,"普朗克"卫星将在最高分辨率上观测远红外光谱,考察137亿年前宇宙大爆炸后瞬间充满宇宙的辐射残余--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回答人类最关心的问题:宇宙是如何起源和演变的.  相似文献   

17.
正宇宙是由什么组成的?物理学家认为宇宙是由两种物质构成的,一种是可见的发光物质,另一种是不可见的暗物质。发光物质是每个人都可以看见的物质,而暗物质则需要通过探测其自身引力存在才能被意识到的物质,如星系或星系族的旋转曲线。辐射是宇宙的一种能量之一,光子辐射穿过宇宙,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暗能量使宇宙加速膨胀。目前天文学家还不了解暗能量,只能通过宇宙  相似文献   

18.
<正>作为欧空局"宇宙愿景"(Cosmic Vision)计划三大中级任务之一,"欧几里德"(Euclid)探测器,肩负着"暗宇宙"探索的重要使命,将能够观测到宇宙最为黑暗的"角落"。"欧几里得"探测器耗资8.1亿美元,预计于2020年发射,位于日地系的第二拉格朗日点。"欧几里德"探测器重2160千克,将携带1.2米口径的望远镜、1台576百万像素的可见光摄像机和一台近红外摄像机,将花费6年的时间对全天进行扫描,通过测量横跨数十亿光年的星系红外背景,绘制关于宇宙的演变和它的结构图,用以了解宇宙大爆炸以来宇宙的演化,  相似文献   

19.
<正>2009年12月14日,"宽视场红外观测探测者"(WISE)卫星由德尔他-2火箭从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升空。该卫星将对太阳系、银河系和宇宙进行全面的了解,研究的天体包括最冷和最暗的恒星、最亮的星系及小行星。  相似文献   

20.
外星智慧生命的模样人们认为在寒冷且强烈的紫外线所构成的宇宙中,生物是无法生存的,这是真的吗?近来的一些实验结果明确地表明,在这样的宇宙中生物是完全可以生存的。有一些学者认为,地球上的生命原本来自宇宙,并且,列举了许多具有说服力的依据,因而,特别受到人们的关注。  英国剑桥大学的霍依、钱德拉二位博士也坚决主张地球上的万物来自宇宙的说法,他们的主要观点是“遗传物质,即生命的种子布满银河系及别的星系,因此,生命诞生于其他行星的机会非常多”。  有一个事件可以证明他们的说法。在1967年美国发射到月面的探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