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对镉镍电池大电流充电进行试验研究.在忽略电池内部温度、压力等因素条件下,对25Ah镉镍电池用电池充电电压参数控制1.5C/0.4C充电电流的切换以及终止充电的过程进行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2.
简介人工肛门的植入电源及压力检测系统,植入部分通过体外射频装置向体内的镍铬电池充电,从而有效地延长了植入电路的工作寿命。对电路作了试验,获得了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3.
针对月球卫星工作模式多,功率需求变化大,自主控制能力要求高的特点,防止蓄电池出现欠充电、过充电,确保卫星供电安全,文章提出了以电子电量计控制为主、压力控制为辅的氢镍蓄电池在轨自主管理技术,包括充电控制模式、多模式多速率充电管理、全光照期充电管理和月食充电管理等内容,并给出了电池在轨测试情况。在整个任务飞行过程中电池以优异的性能在轨运行,实践证明月球卫星氢镍蓄电池在轨管理技术合理、有效。  相似文献   

4.
ITO膜常用于卫星表面电位控制,但其易碎、折叠后电阻增大,导致卫星表面存在充电隐患。为解决此问题,试验研究碳纳米管透明导电膜的电阻经过折叠后的变化,并采用低能电子辐照的手段获得碳纳米管膜的充电特性。试验结果显示:碳纳米管膜的体电阻率、充电电位与ITO膜接近,但在相同折叠次数下,碳纳米管膜电阻的变化远小于ITO膜,因此碳纳米管膜在航天器表面充电防护工程应用方面比ITO膜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5.
航天器充放电在轨探测试验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航天器充放电中表面充电和深层介质充电的产生原因,以及充放电试验的发展。分析了国外瞬态脉冲监测仪(TPM)、充电电气效应分析仪(CEEA)、IDM装置、PASP Plus试验、集约环境异常传感器(CEASE)、DDE试验,以厦悬浮电位探测单元(FPMU)等充放电试验的原理厦其试验结果。最后,根据国外的经验和发展趋势,对国内航天器充放电在轨测试的目的、发展步骤,以及与各种空间物理量的关系等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为克服传统大功率微波遥感类卫星"恒流转恒压"策略单一、充电时间漫长等缺点,文章基于马斯三定律提出了一种旨在去极化、加快充电进程的新型空间锂电池快速充电策略,即在一个充电周期内,采用多阶分段恒流充电并加入固定门限的短时放电,该方法可提高锂电池可允许充电电流并且不降低电池循环寿命。在MATLAB/SIMULINK软件中搭建基于太阳电池阵顺序开关分流的一次母线电压不调节电源系统仿真模型,并进行了实例仿真与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快速充电策略可节省充电时间56%以上,并且可有效消除充电极化。文章的研究结果可为未来在轨对锂电池进行多模式充电控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卫星表面充电空间环境及其模拟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卫星表面充电是七十年代初发现的危害同步轨道卫星工作性能的新问题。所谓卫星表面充电环境是指使卫星表面充电的环境,它主要指磁层亚暴时的等离子体环境。本文叙述了卫星表面充电环境、充电机理和充电造成的危害。介绍了以大辐照面积电子枪为主的模拟试验系统和为我国通信卫星部件和样品进行充电试验的部分结果。试验证明,我们采用的模拟试验系统和试验方法是合理的,正确的。  相似文献   

8.
设计和工艺问题导致诺阿-13失败美国航宇局正对马丁·玛丽埃塔字航公司进行调查,以证实是由于设计不合理,还是由于工艺和质量管理存在问题才导致价值7700万美元的诺阿-13气象卫星蒙受损失的。调查人员称,引起诺阿-13失败的最大原因可能是电池充电组件上的...  相似文献   

9.
等离子体接触器对空间站充放电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夏启蒙  谢侃  武志文  刘向阳  王宁飞 《宇航学报》2016,37(11):1398-1404
针对采用100V高压电池阵的空间站结构体带电现象,提出采用等离子体接触器进行主动电位控制方案,根据此方案建立包含接触器的空间站充放电等效电路模型,研究等离子体接触器对空间站充放电过程的影响及空间站结构因素对接触器钳位效果的影响,从而了解等离子体接触器与空间站悬浮电位的耦合特性。结果表明,无论空间站处于“快速充电”还是“正常充电”情况,等离子体接触器均能有效将空间站悬浮电位钳制在合理范围内。空间站结构因素中,电池阵暴露导体面积对接触器钳位过程影响较大,结构体暴露导体面积和结构体等效电容的影响可忽略。  相似文献   

10.
参照美军军标对矩形镉镍电池常用的多种材料的耐腐蚀性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对于同类电池的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深入分析了小型风力发电系统对蓄电池的充电要求和蓄电池常规充电方式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ATmega16和SG3525A的四段式智能充电器,其主电路采用推挽隔离变换结构,充电策略采用激活、恒流、恒压、涓流的四段式充电方法,实现了蓄电池在不同阶段下的充电要求。实验结果表明,该充电器能够适应风机宽范围的充电要求,而且可实现充电状态的实时监控和状态显示,并具有过压、过流保护功能。  相似文献   

12.
航天器充放电效应地面模拟试验中需要测量的一个重要参数是介质的充电电位。文章基于介质充电电位的非接触式转接测量技术,分析了测量中引起误差的各个因素,讨论了减小测量误差和提高转接测量分辨率的方法,并进行试验验证。据此设计了一套介质电位非接触式转接测量系统,其测量分辨率达到10 V以下,且由电荷泄漏引起的测量误差1%,能够满足航天器介质充电电位的测量要求。  相似文献   

13.
空间辐射环境下聚合物绝缘材料的深层充放电效应是威胁航天器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章利用能量为5~100keV的单能电子枪,研究了不同束流强度电子辐照下聚酰亚胺薄膜样品的深层充电过程。实验表明,在102pA量级的电子束辐照下,聚酰亚胺薄膜样品的表面电位迅速上升后缓慢变化,最终可以达到几kV。在一定条件下,样品表面电位随着辐照电子束流密度和样品厚度的增加而增大;充电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随着辐照电子束流密度和样品厚度的增加而减少。辐照截止后聚酰亚胺薄膜样品内部电荷的泄放需经历较长时间,由衰减时间常数推测出的样品电阻率要比采用传统测量方法得到的结果高一个量级。  相似文献   

14.
表面充放电是引起航天器异常和故障失效的常见原因之一,表面电位探测器是监测航天器表面充电效应的有效载荷。目前测量表面电位的应用较多的技术方案是电容分压式,但这种方案的探测器长期工作时会出现输出电压漂移的现象。针对此问题进行详细的理论分析,得出诱导输出电压漂移的主要因素是电容分压自身的指数型传递函数特性、反向输入偏置电流、前放输入阻抗有限和静电荷泄漏。最后,提出了增加偏置到地回路和增大输入阻抗、增大指数项时间常数、数据校正、电荷清零等优化方法,并通过分析和测试最终得出了电容分压式表面电位探测器的应用结论。  相似文献   

15.
近地轨道大型航天器的环境充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多空间实验和电子计算机预测已经揭示,在极光电子环境中大型航天器的充电电位会高达6000--7000V。对采用大功率太阳阵的航天器而言,其相对于空间等离子体的悬浮电位将因太阳阵工作电压的提高而增加。例如表面材料因遭受离子轰击和电弧放电而老化、剥蚀、由于材料再沉积而使表面污染增加以及航天器电子系统因静电放电而受到严重的干扰和破坏等。因而对载人航天和长寿命空间站而言,解决航天器带电问题不可等闲视之。对  相似文献   

16.
卫星推进系统每个检漏阶段均需要充入气体进行检漏,充气过程是推进系统内部多余物控制的重点。文章梳理了卫星推进系统检漏充气过程多余物控制的要素,通过大量基础试验得到了详细的试验数据,在此基础上分析多余物控制的各个环节,总结出具有针对性的多余物控制方法。该研究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类航天器推进系统的多余物控制。  相似文献   

17.
Recently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in satellites and spaceships, the 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BMS) has become essential to enhance life and guarantee safety. However, most of the balance management circuits need complicated cell sensing and duty control modules. Such circuits are too costly to commercialize. In order to reduce the cost, weight, volume and energy consumption of BMS, this paper proposes a new battery management circuit. The designed circuit is passive and small in size. The charge voltage is regulated by increasing the bypass current through an adjustable reference chip.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bypass current increases linearly if the charging voltage is in the range of 4.05 V to 4.2 V. Also after several charge-discharge cycl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batteries visibly decrease. The proposed circuit is small in size, low in power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al, making it ideal for commercial space.  相似文献   

18.
航天器与空间带电粒子环境相互作用引起的带电现象是其在轨发生故障和异常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航天器性能的提升和技术发展,航天器带电技术研究的范围也大大扩展。文章简要回顾了我国航天器带电技术发展的历史,并从理论研究、地面模拟试验、数值模拟和带电防护等方面介绍国内航天器带电技术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