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双层防护屏结构的正撞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惠普尔(Whipple)防护屏结构为例, 通过实验研究了铝合金柱状弹体以第一门槛值附近的速度正撞击LY12合金防护屏的特点;研究了在不同速度下防护屏损伤随速度的变化规律;对于速度在第一门槛值附近的速度正撞击,得到了撞击速度、防护屏及靶体厚度、防护距离的变化地防护屏及靶体作用的影响效果。  相似文献   

2.
微流星体及空间碎片的高速撞击威胁着长寿命、大尺寸航天器的安全运行,导致其严重的损伤和灾难性的失效。为精确估计微流星体及空间碎片高速撞击防护屏所产生碎片云对舱壁的损伤,必须确定碎片云中三种状态材料的特性,建立了碎片云特性分析模型,分别计算了柱状弹丸撞击防护屏所产生碎片云以及碎片云中弹丸和防护屏材料三种状态物质的质量分布。通过计算分析可见,弹丸以不同速度撞击防护屏所产生碎片云三种状态物质的质量分布是不同的,速度增大,液化和气化增强,对靶件的损伤小。而在速度小于7km/s时,碎片云以固体碎片的形式存在,对靶件的损伤大。  相似文献   

3.
微流星及空间碎片的高速撞击威胁着长寿命,大尺寸航天器的安全运行,导致其严重的损伤和灾难性的失效,为精确估计微流星及空间碎片主速撞击防护屏产生的碎片对舱壁的损伤,必须确定碎片云速度特性。文章在冲量和能量守恒的基础上,建立了碎片速度性分析模型,研究了碎片云的速度特性,得到了碎片云材料传播及碎片云喷射角随弹丸撞击速度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4.
FDTD(Finite Difference Time Domain)法结合多项式插值逼近和样条函数插值逼近快速计算了三维目标的宽角度RCS(Radar Cross Section).引入插值逼近方法可以节省计算时间.在整个入射角度范围内选定若干个入射角,对不同的入射角,分别用FDTD法计算得到外推面上各点的切向电磁场值,进而得到这些场值随入射角度变化的插值函数,然后用插值函数计算出全入射角度范围内外推面上各点的切向电磁场值,最后通过近远场变换得到宽角度RCS.计算结果表明,在只有少数几个插值节点的情况下该方法就能很好地逼近FDTD法的精确计算结果,节省了计算时间.   相似文献   

5.
单层板撞击成坑声发射辨识及参数估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间碎片撞击航天器的威胁对发展在轨感知系统提出需求,为研制基于声发射技术的感知系统,有必要研究利用声发射波形分析对防护结构进行损伤模式辨识的方法。文章利用超声传感器进行了铝弹丸超高速撞击单层板的声发射信号采集实验及其数值仿真,并对波形在时域和频域内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声发射波形的主波谷值随撞击速度增加而线性增加,直到防护结构被击穿;声发射波形中的高频分量与低频分量幅值之比存在一个区别成坑模式与击穿模式的阈值。基于上述结果提出了一种在撞击弹丸尺寸已知条件下辨识成坑模式并对其撞击速度及其弹坑尺寸进行估计的方案。  相似文献   

6.
以动能撞击防御潜在威胁小行星概念为背景,采用物质点法(Material Point Method,MPM)模拟了铝弹高速撞击S型小行星的过程,将撞击结果导入引力N体–离散元动力学模型中,对其后续演化过程进行仿真,并分析了撞击后碎片对地球的威胁指数。结果显示小行星在高速撞击的作用下部分破碎,大量碎片以与撞击方向相反的速度向外喷射,从而提升了小行星的撞击偏移效果。研究采用了两种不同结构的小行星模型:完整结构(monolithic structure)的小行星在遭受撞击后会喷射出比原小行星小得多的碎片,而碎石堆结构(rubble-pile structure)的小行星在撞击作用下可分裂成大小和速度分布较为均匀的碎片。威胁指数的分析表明动能撞击方式确实有效减小了小行星的威胁程度,撞击后的最大剩余碎片可被成功偏移至安全轨道,但仍有部分碎片会与地球相撞。与完整结构相比,针对碎石堆结构小行星的撞击防御的总体效果更好,次生灾害主要为大质量碎片的撞击。研究方法可用于未来开展防御小行星的动能撞击任务的撞击条件选择和撞击结果预估。  相似文献   

7.
卫星高压气瓶的超高速撞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流星体及空间碎片超高速撞击对在轨航天器构成了严重威胁,星上压力容器受空间碎片撞击后所产生的威胁是十分严重的,可能导致航天器发生灾难性失效,过早结束其使命。文章通过星上常用气瓶的超高速撞击试验,获取了不同弹丸撞击参数下气瓶器壁的通孔孔径,得到了在弹丸撞击速度为(6.5±0.3)km/s、无防护情况下气瓶器壁的弹道极限,并分析了导致充压气瓶灾难性失效的弹丸直径范围;通过对试验数据拟合,初步建立了弹丸正撞击速度为(6.5±0.3)km/s、无防护情况下气瓶器壁的通孔孔径预测公式,为航天器遭遇空间碎片撞击的风险评估及防护措施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填充式防护结构的显式弹道极限方程在对弹丸进行超高速撞击损伤预测时,由于填充材料、填充方式的不同,会导致预测结果与实测数据存在一定偏差。对此,采用机器学习方式将该问题转化为二分类问题,以碰撞过程中的弹丸撞击参数、防护结构参数作为分类特征,构建了基于Adaboost的填充式防护结构超高速撞击损伤预测模型。该模型以分类回归树(CART)作为弱分类器,通过对一系列弱分类器的加权组合生成强分类器,并通过对训练样本的循环使用,实现了小样本集下的撞击损伤预测。实验结果表明,建立的Adaboost预测模型对填充式防护结构的超高速撞击损伤具有良好的预测效果,总体预测率与安全预测率相比于NASA的弹道极限方程均提高了14.3%,具有更强的通用性。通过不同训练样本规模下的交叉检验,证明了该模型具有良好的鲁棒性与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航天器微流星体及空间碎片环境与风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流星体及空间碎片的高速撞击威胁着长寿命、大尺寸航天器的安全运行 ,导致其严重的损伤和灾难性的失效。文章对低地球轨道微流星体及空间碎片环境进行了分析 ,给出了微流星体及空间碎片对航天器威胁方向的确定方法 ,得到了空间碎片撞击航天器相对撞击角的概率分布以及地球对微流星体遮挡的影响。编制了风险分析软件 ,以采用单防护屏防护结构的柱状低地球轨道航天器为例进行风险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射弹破岩方法,对一种截面为“风机叶片”式的异型弹芯的撞击原理进行了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其撞击过程的一维动力学响应模型,计算获得了该弹芯的运动变化特征参数,并讨论了关键结构参数对撞击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弹芯撞击过程中头、尾速度之间为线性关系,近似满足伯努利方程;同时,减少头部内倾角,增加预制刻槽数目均有利于扩大对异型弹芯对岩体的横向破岩范围.  相似文献   

11.
借助一个封闭的球形理论模型,对稳态非均匀分子流环境下的凹半球形轨道分子屏进行研究,计算了试验区分子数密度分布情况,讨论了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利用凹半球形轨道分子屏可获得10^8分子数/m^3(等效于10^-12Pa)的极高真空,分子屏出气对试验区分子数密度的贡献是主要的,分子屏粘附系数增大不能有效改善空载情况分子屏试验区的真空度。  相似文献   

12.
针对航天器空间碎片防护问题,基于缩放实验方法,开展了7 km/s以上超高速碰撞仿真研究.建立了单板和Whipple防护结构的仿真模型,并对铝-铝撞击问题和镉-镉撞击问题进行了多工况仿真.通过实验结果与数值仿真的对比,表明了数值仿真技术的正确性,并从仿真角度验证了缩放实验方法的有效性.对缩放实验方法的适用性进行了仿真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对弹丸形状适用性较好,对3~4 km/s以上撞击速度的适用性较好,但对Whipple防护结构后板存在一定误差.分析了Whipple结构后板的失效模式,提出了失效模式的不连续性导致了缩放实验方法的误差.最后通过数值仿真计算了Whipple结构7 km/s以上弹道极限特性,提出了失效模式的不连续性造成了在该速度段弹道极限曲线的分叉现象.  相似文献   

13.
    
为获得适用于国内填充式防护结构超高速撞击的弹道极限方程,采用多指标寻优的方法,对NASA填充式防护结构的弹道极限方程以国内实验数据为依据进行修正.结果发现:采用第1类指标(总体预测率和安全预测率)和第2类指标(预测误差平方和)联合对方程的系数进行修正,可获得预测效果更好的修正方程.通过对方程低速段和高速段的整体系数进行修正,最终获得单填充组、单一材料的双填充组以及两种材料的双填充组防护结构弹道极限方程的总体预测率分别为93.3%,90%和88.9%,而安全预测率全部高达100%,可很好满足工程的需求.可见,基于不同填充式防护结构的实验数据分别进行弹道极限方程的修正,可获得相应结构预测能力较优的方程.  相似文献   

14.
给出一种基于实验和理论分析的航天器碎片防护结构简化设计方法 ,该方法可用于进行大型空间飞行器碎片防护结构的方案选择和初步结构设计。利用空间碎片的工程环境模型和防护结构几何经验公式 ,采用“设计碎片”的概念 ,对防护结构进行几何结构设计和质量估算 ,并采用改进的防护性能验证算法进行空间碎片的风险评估。通过对惠式防护结构的计算 ,得到的计算结果基本符合实际要求。  相似文献   

15.
空间碎片超高速碰撞数值模拟的SPH方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光滑质点动力学SPH(Smoothed Particle Hydrodynamics)方法对Whipple防护结构在空间碎片超高速碰撞下的物理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在数值模拟中,为了充分发挥SPH方法和有限元方法FEM(Finite Element Method)的优点,利用有限元单元和SPH节点混合建模,将有限元单元和SPH节点(SPH nodes)通过定义接触条件相结合,在大变形和飞溅区域采用SPH节点建模,而小变形区域则采用有限元单元建模,从而大大节省求解时间,提高计算效率.计算结果表明,弹丸在穿透前板后,形成二次碎片,碎片云经膨胀和拉长,对后板造成轻微的损伤,这和文献的相关试验数据是符合的.利用SPH方法对空间碎片的超高速碰撞过程进行数值模拟,不仅很好地预测了Whipple防护结构的破坏情况,而且对整个碰撞过程,包括碎片云的形成、膨胀和拉长过程都有形象的描述,符合超高速碰撞的试验测试结果.  相似文献   

16.
Micro-meteoroid and space debris impact risk assessments are performed to investigate the risk from hypervelocity impacts to sensitive spacecraft sub-systems. For these analyses, ESA’s impact risk assessment tool ESABASE2/Debris is used. This software tool combines micro-particle environment models, damage equations for different shielding designs and satellite geometry models to perform a detailed 3D micro-particle impact risk assessment. This paper concentrates on the impact risk for exposed pressurized tanks. Pressure vessels are especially susceptible to hypervelocity impacts when no protection is available from the satellite itself. Even small particles in the mm size range can lead to a fatal burst or rupture of a tank when impacting with a typical collision velocity of 10–20 km/s. For any space mission it has to be assured that the impact risk is properly considered and kept within acceptable limits. The ConeXpress satellite mission is analysed as example. ConeXpress is a planned service spacecraft, intended to extend the lifetime of telecommunication spacecraft in the geostationary orbit. The unprotected tanks of ConeXpress are identified as having a high failure risk from hypervelocity impacts, mainly caused by micro-meteoroids. Options are studied to enhance the impact protection.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even a thin additional protective layer spaced several cm from the tank would act as part of a double wall (Whipple) shield and greatly reduce the impact risk. In case of ConeXpress with 12 years mission duration the risk of impact related failure of a tank can be reduced from almost 39% for an unprotected tank facing in flight direction to below 0.1% for a tank protected by a properly designed Whipple shield.  相似文献   

17.
高速RS编码器的FPGA实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RS码广泛应用于卫星通信,移动通信和数据存储等领域中,研究用现场可编程编辑阵列(FPGA)实现高速RS码编码器;对硬件实现中的主要问题做了分析和讨论,仿真和实际测试结果均表明,编码器原理样机功能正常,吞吐率可达200Mbit/s。  相似文献   

18.
The two layer dust shield on the GIOTTO Halley Mission is constructed in a meteoroid bumper configuration. The dust shield is instrumented so that parameters associated with the hypervelocity collision of cometary particles on the exposed surface can be determined. A multisensor detector array provides simultaneous sensing of the momentum exchange of particles impacting and subsequently penetrating the outer layer of the dust shield. Current knowledge of momentum exchange during hypervelocity impact relative to the GIOTTO Halley Mission and the dust shield experiment is reviewed. The sensors used for determination of momentum exchange exhibit a functional dependence on projectile velocity leading to an enhancement of the sensor signal as the relative impact velocity increases. The GIOTTO Mission provides a very unique opportunity to obtain hypervelocity momentum exchange information at a known impact velocity. Therefore, with the dust experiment, a determination of the velocity index for both momentum and multilayered penetration sensor is possible. Results of analysis of analytical and laboratory studies indicate that the velocity index for hypervelocity impact is approximately 2.0 at the 68 km/sec encounter impact velocity of the GIOTTO Mission. A clear determination of the size and mass distribution of the cometary dust near the comet will be possible from the in-situ measurement of the DIDSY GIOTTO experi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