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碳纳米管用于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健康监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碳纳米管因其优异的机电特性,在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健康监测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综述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中碳纳米管传感的最新进展:碳纳米管与树脂共混、碳纳米管涂层纤维、碳纳米线和碳纳米纸。利用碳纳米管传感网络来监测结构应变损伤是不同碳纳米管传感的核心原理。碳纳米纸可以解决碳纳米管与树脂共混时的难分散、碳纳米管涂层纤维的协同变形和碳纳米线的全结构监测等问题,为碳纳米管传感工程化应用提供了条件。实现碳纳米管传感在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健康监测领域的工程化应用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连续石墨纤维和碳纤维增强镁基复合材料的线膨胀系数与纤维的弹性模量和体积含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线膨胀系数随着增强纤维弹性模量和体积含量的增加而减少,镁基复合材料比铝基复合材料具有更低的线膨胀系 数。  相似文献   

3.
复合材料与未来航空发动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未来高性能航空发动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先进复合材料的发展。本文根据树脂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和碳碳复合材料的性能,特别是耐温性,讨论它们在未来航空发动机上的可能应用范围和前景,并概述这些材料的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在碳纤维织物上生长碳纳米管的改性对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层间性能的影响,对比了有无碳纳米管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层间剪切和弯曲性能,并采用碳纤维表面结合碳纳米管膜的方法研究了碳纳米管对碳/环氧复合材料层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生长的碳纳米管长度过长(10μm)、末端无序排列为笼状,树脂无法进入碳纳米管内部,碳纳米管无法发挥增强作用,同时由于碳纳米管过长,复合材料内部缺陷增多,使得四种生长碳纳米管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层间性能均有下降;而碳纳米管膜与碳纤维和树脂基体结合较好,使得复合材料层间剪切强度提高12%。  相似文献   

5.
本文简要介绍了铝基复合材料的制造方法,超塑性研究及其应用,探讨了铝基复合材料制造中的组织缺陷,并结合学科交叉阐述了铝基复合材料超塑性及应用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低温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耐低温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研究背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并对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特别是插层复合材料的性能作了介绍。提出了解决液氢贮箱耐低温、防渗漏关键技术的研究设想。  相似文献   

7.
(Al2o3)p/Al复合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采用Lanxide工艺制备了Al2O3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分析了(Al2O3)p/Al的微观结构,测试了铝基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瞬时耐温性能、导热性能。结果表明,在渗透完全,显微结构致密;在Al2O3与Al的界面处,原位生成MgAl2O4尖晶石晶体复合材料的极限拉伸强度为350-378MPa,拉伸量为103-121.6GPa,断裂延伸率为1.96%;在1080℃、20s的氧乙炔焰下,无烧蚀  相似文献   

8.
文章在概述了石墨/环氧和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发展和应用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高温聚酰亚胺基复合材料的研制情况及应用前景,以及作为新一代金属间化合物基复合材料的铝的金属化物基复合材料的研制情况。  相似文献   

9.
随着5G时代的来临,电磁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电磁屏蔽是解决电磁污染的有效方法,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导电纳米粒子具有优异的导电性及其独特物理特性,其树脂基复合材料可作为轻质高电磁屏蔽效能的电磁屏蔽材料。本文主要介绍了含有导电一维纳米粒子(碳纳米管、银纳米线)和二维纳米粒子(石墨烯、MXenes)的树脂基复合材料在电磁屏蔽性能方面的研究进展,进一步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晶须增韧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增韧机理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晶须增韧陶瓷基复合材料是改善陶瓷脆性的有效措施,近年来引起国内外学者高度重视,成为高技术陶瓷研究开发的一个前沿领域,进展也很迅速。本文介绍了晶须增韧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增韧机理,晶须与基体材料复合时应考虑的主要问题,影响增韧效果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今后的一些研究课题,从而对晶须增韧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增韧机理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碳纳米管对环氧树脂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浇铸成型法制备了碳纳米管/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研究了其力学性能,并探讨了该材料的微观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碳纳米管对环氧树脂具有明显增强增韧作用。在碳纳米管加入量为3.0%(质量分数)时,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较好,拉伸强度、拉伸模量及断裂伸长率较纯树脂分别提高了90%-100%、60%-70%、150%-200%。  相似文献   

12.
探讨了树脂基体、碳纤维增强体以及树脂基体 纤维的界面等对双马来酰亚胺 (简称双马 )树脂基复合材料冲击后压缩强度 (CAI)值的影响 ,指出降低树脂基体的交联密度和产生微观两相结构是提高碳纤维 /双马复合材料CAI值的两个典型方法。合适的树脂含量有利于保持复合材料体系较高的CAI值 ,采用高强高韧性的碳纤维可明显提高复合材料体系的CAI值。为获得较高的CAI值 ,保持合适的树脂基体 纤维界面性能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采用真空热压烧结工艺制备了碳纤维体积分数分别为20%、40%和60%的高致密Cf/SiO2复合材料,研究了碳纤维含量对其组织结构,力学性能、热膨胀特性和抗氧化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SiO2基体及20%Cf/SiO2复合材料中,SiO2仍保持非晶态,碳纤维含量为40%和60%时,SiO2发生部分析晶;Cf/SiO2复合材料的抗弯强度、断裂韧性和断裂应变,随碳纤维含量增加均呈现先降低后又增加的趋势,而弹性模量则先增后降;60%Cf/SiO2表现出明显伪塑性;碳纤维含量增大,使复合材料的热膨胀系数成倍增加,抗氧化性变差。  相似文献   

14.
利用同体合金化方法,制备了不同质量比的聚醚醚酮(PEEK)/多壁碳纳米管(MwNT)复合材料,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了凝聚态结构;对比研究了缓冷和速冷模压成型复合材料的熔融吸热峰和热焓的变化、交流电性能参数.结果表明:固体合金化方法能实现MWNT在PEEK基体中的短切与良好分散,有利于导电网络的形成:添加MWNT可促使低温晶相的形成;随MWNT含量的增加,PEEK/MWNT复合材料低温结晶相的熔融峰更加明显;速冷成型能降低复合材料的结晶度,增大晶粒尺寸分布,促进不同尺度晶粒晶界处形成不同长度MWNT的导电网络,有效降低材料的电阻和体系的逾渗阈值;PEEK/MWNT复合材料的交流电性能参数随频率和MWNT含量的变化而变化,但缓冷成型和速冷成型具有不同的临界频率和逾渗阈值.  相似文献   

15.
碳纤维增强可溶性聚芳醚树脂基复合材料的表面与界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对碳纤维增强含二氮杂萘酮联苯型聚芳醚砜酮(PPESK)基高性能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界面进行了研究。采用空气冷等离子体处理方法对碳纤维表面进行处理。用XPS测试分析了不同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对CF-原丝表面元素组成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用FT-IR测试分析了经等离子体处理前后碳纤维表面的官能团的变化。采用动态接触角测试分析了不同处理时间下,碳纤维浸润性的变化规律,进一步分析了复合材料界面的粘结机理。采用AFM测试分析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对碳纤维表面粗糙度的影响。利用ILSS测试方法表征了碳纤维/PPESK复合材料的层间剪切强度,确定了最佳的等离子体处理条件。利用SEM观察了碳纤维/PPESK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层间剪切破坏形貌。结果表明:对碳纤维的最佳的等离子体处理条件为:处理功率200W,处理时间15m in。在这一条件下处理碳纤维,复合材料的ILSS值最达可提高13.5%。经过适当的等离子体处理后,碳纤维表面的极性基团的含量、浸润性能和粗糙度均得到改善,增强纤维与树脂基体间界面的粘结性能得到提高,从而提高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6.
以短纤维树脂模压、炭布叠层和针刺毡为预制体,采用CVD方法制备了3种C/C复合材料,并研究了其氧化行为,计算了氧化反应动力学数据。结果表明在氧化失重率小于60%时,其氧化失重率与氧化时间呈线性关系,而且3种样品在700℃前后具有不同的表观活化能,由此导致不同的控制机制:700℃以下为动力学控制区,700℃以上为扩散控制区。C/C复合材料的氧化速率与预制体结构有关,这主要是因为不同的预制体结构导致形成了不同的热解炭组织,比较起来炭布/CVD炭复合材料的抗氧化性能最差,短纤维树脂模压/CVD和针刺毡/CVD炭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性能。3种材料的氧化过程基本一致,都是首先从材料内空隙缺陷处开始氧化,伴随着炭纤维和基体炭同时氧化,炭纤维变得越来越细,最后基体炭只剩下很薄的一层,有的基体炭甚至已经氧化脱落而只剩下炭纤维裸露着,或者在炭纤维周围分布着极不均匀的多孔状热解炭。  相似文献   

17.
几种碳纤维/双马树脂复合材料湿热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齐磊  李敏  顾轶卓  孙志杰  张佐光 《航空学报》2009,30(12):2476-2480
 针对碳纤维/双马树脂体系,研究了不同湿热条件、不同碳纤维种类和预浸料制备方法下复合材料层板的湿热特性,通过考察吸湿量、动态力学性能、弯曲性能及其断口形貌等方面分析了各因素对复合材料吸湿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不同湿热条件下水分主要引起复合材料发生了物理变化,而没有发生明显的化学变化;国产T300级碳纤维复合材料湿热性能偏低,这与其界面粘结性能较弱有一致性;与干法预浸料相比,湿法预浸料制备的复合材料层板湿热性能明显偏低,说明溶剂对双马树脂复合材料的界面性能和吸湿性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反气相色谱(IGC)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对国产T700级碳纤维和东丽T700S碳纤维的表面形貌、表面能和表面化学特性进行表征,测试两种碳纤维增强双马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考察国产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界面黏结性能、韧性和湿热性能。结果表明:碳纤维表面特性(表面形貌、表面能和表面化学组成等)对复合材料界面黏结性能具有显著影响;国产T700级碳纤维/QY9611复合材料在室温下的界面黏结性能优于T700S/QY9611复合材料;国产T700级碳纤维/QY9611复合材料的韧性优异,冲击后压缩强度达到了国外先进复合材料IM7/5250-4的水平;经湿热处理后的层间剪切强度仍与T700S/QY9611复合材料相当,说明国产T700级碳纤维/QY9611复合材料具备良好的湿热性能。  相似文献   

19.
碳纤维复合材料锥形壳体成型技术初探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浇注体、复丝和容器性能测试,较系统地研究了高性能低粘度的树脂基体配方,探讨了锥形壳体的成型工艺条件,初步研究了容器纤维含量的精确控制方法,摸索了湿法成型壳体表面的处理技术。用国产碳纤维缠绕的锥形容器PV/W值达30.6km,环向纤维强度转化率达78.2%,实验结果表明,该工艺路线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Epoxy(EP) resins have been widely used astraditional materials in aerospace applications dueto their relatively high stiffness and strength,goodthermal stability,excellent adhesion,and goodprocessabilities,particularly because thatthey havebeen toughened by incorporating rubber particlesand thermoplastic(TP) component into the resinsto form multi- component systems[1~ 5] .Comparedwith rubber modifiers,thermoplastics can improvethe epoxy toughness without sacrificing the ther-mal stabilities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