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谭涛 《航天》2014,(12):42-45
地震是危害性极强的灾害之一,据联合国统计,20世纪以来,全世界因地震死亡人数达260万,因此,如何进行地震预报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目前监测地震的主要手段是地面台站观测,但受观测环境、生活环境等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国境边界、海洋、高山、原始森林等地区建台比较困难,全球的观测台网密度很不均匀,存在许多监测空白区,且无法实现全天候、全球性观测,动态性较差,这些都不利于地震预报和地震科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那该怎么办呢?人们想到了卫星。  相似文献   

2.
1972年美国发射了地球资源探测卫星陆地卫星1。以后又发射了几颗这种卫星,这些卫星获得了地球资源的重要数据。日本也感到非常需要地球观测卫星,于是在1975年初,以科学技术厅为主开始对地球观测卫星进行调研工作。接着日本科学技术厅制定了一项自行研制和发射5颗地球观测卫星的计划,包括3颗海洋观测卫星和2颗陆地观测卫星。  相似文献   

3.
地球环境问题,例如在同温层中臭氧层的消退,二氧化碳引起的温室效应,植被变化,不正常气候的发生,目前正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利用卫星进行观测是了解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法。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NASDA)已经研制了海事观测卫星-l(MOS-1、MOS-1b)和地球资源卫星-1(ERS-1),现在正在研制大型地球观测卫星(ADEOS)。该文叙述ADEOS计划概要,目前卫星设计状况以及卫星地球观测系统的今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日本着手新的航天计划日本几个航天机构计划今年开始实施7个新项目,其中包括改进型H-2火箭、小型航天飞机、先进的地球观测卫星以及小行星采样卫星等。这些计划将在1996财年预算中占1.76亿美元。日大藏省正在对这些申请进行评定,不过这些计划目前尚未遇到大...  相似文献   

5.
我国在"九五"期间就开始了卫星预报地震的研究和应用。如当时航天部第五研究院航天信息研究所曾经利用卫星热红外图像进行地震短期临震预报的研究,并取得了初步成绩,积累了不少经验,他们还建立了卫星热红外异常分析系统,将其与地震前兆其它信息连接起来,组成了地震短临预报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6.
丁文武  欧吉坤 《宇航学报》2013,34(6):795-800
针对实时动态PPP中常常会遇到卫星信号中断或大部分卫星发生周跳而导致重新初始化的问题,可以将GNSS信号短时间中断看作是全部卫星发生周跳,通过研究Doppler观测值在快速重新初始化中的观测模型,进而提出联合伪距、相位、Doppler观测值及电离层延迟变化约束信息的数学模型,对于发生周跳的卫星,通过将周跳参数固定为整数以实现动态PPP快速重新初始化。根据实际算例,从多个角度进行统计分析表明引入Doppler观测值能够提高周跳修复的成功率,从而加快PPP快速重新初始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遥感技术应用于地震行业涉及的领域包括地震构造调查、震害评估、地震热异常监测等。随着中国空间技术的发展,国产卫星数据正逐渐替代国外卫星数据,在地震行业应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5年12月29日,中国首颗静止轨道高分辨率遥感卫星——"高分四号"卫星成功发射,为卫星地震应用提供了新的数据源。文章从地震热异常监测、区域地震构造研究、极震区宏观破坏识别三方面分析了"高分四号"卫星在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和地震紧急救援,地震三大主体业务中的应用潜力。还以2014年鲁甸地震为例,利用"高分四号"卫星数据对震后造成的大型滑坡进行了识别,结果表明"高分四号"卫星数据能够从空间上识别大型地震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位置,可为震后应急救援指挥决策提供及时和有效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地球环境问题,例如在同温层中臭氧层的消退,二氧化碳引起的温室效应,植被变化,不正常气体的发生,目前正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利用卫星进行观测是了解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法。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已经研制了海事观测卫星-1(MOS-1、MOS-1b)和地球资源卫星-1(ERS-1),现在正在研制大型地球观测卫星。该文叙述ADEOS计划概要,目前卫星设计状况以及卫星地球观测系统的今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中国的卫星遥感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中国于20世纪发射的航天器中,对地观测卫星占一半左右。通过这类卫星的研制,中国的卫星遥感技术,尤其是卫星光学遥感技术已由胶片回收型发展到光电传输型,从可见光遥感发展到可见光-红外遥感。本文将从中国于20世纪发射的光学型对地观测卫星、研制成功的航天光学遥感器以及建成的卫星对地观测信息应用系统这三个方面,回顾中国在卫星遥感领域取得的进展。  相似文献   

10.
空间遥感数据压缩编码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卫星、飞船和空间站等对地观测空间飞行器能否将数据实时地从空间传送到地面,是衡量这些航天计划成败的标准之一。卫星从空间送回地面的数据包括:星上各种遥感器(如照相机、电视摄像机、多谱段扫描仪、合成孔径雷达、雷达高度计、散射  相似文献   

11.
1960年,美国将其环境观测卫星泰罗斯射入轨道。此后又进行了一系列这类近极地太阳同步轨道卫星的研制。到1978年美国发射泰罗斯N第一颗卫星,这是环境观测卫星的第三代。N代表本系列卫星的序号,到1985  相似文献   

12.
今年4月4日,苏联用质子号火箭发射了其第一颗准实用钻石雷达卫星,从而拉开了民用雷达卫星应用热潮的序幕,在今后几年中,一些国家将陆续发射自己的民用雷达卫星,雷达卫星之所以在90年代倍受青睐,其主要原因是这种卫星有许多其它种类的对地观测卫星所没有的优越性。比如,它能全天候观测地球,可穿过云、雨、雪等恶劣气候昼夜拍摄地面和海洋照片,包括观测海底地貌的起伏和潜艇。  相似文献   

13.
1980年前后是太阳活动高峰年,将出现一系列较频繁的太阳活动现象和对人类活动有直接影响的地球物理现象,是开展对太阳研究的有利时机。届时,不仅美、苏、日、法等国,甚至连印度、印尼也将发射天文卫星,参加这一重大的太阳峰年的观测研究。本文主要以美国的轨道太阳观测卫星(简称OSO天文卫星)为例,介绍美国天文卫星及其运载火箭的简况和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4.
一、简介 据报道,美国前总统布什已批准NASA的“向地球进军”计划(Mission to Planet Earth)。根据这一计划,将研制和部署各种(?)个系统进行全面了解所需的数据。首批卫星将被送入距地球表面几百公里以内的低地轨道(LEO),这批卫星称之为地球观测系统(EOS),其中包括太阳同步轨道卫星(极地平台)和小型低倾角卫星(地球探测器)。这些  相似文献   

15.
使用多时空尺度的多卫星数据研究磁尾高速流,已经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文章介绍了一次持续时间大约为3天的强磁暴期间的地磁台站和多卫星联合观测。IMAGE卫星的极光观测表明有14个孤立亚暴发生。运行在靠近磁尾的CLUSTER星簇(C1、C3卫星)和运行在靠近地球的DSP-1卫星均观测到了多次地向和尾向高速整体流。多卫星联合观测给出了不同位置处地向和尾向高速整体流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6.
行仁 《中国航天》2003,(11):27-30
美国航宇局用于天文观测的最后一个“大观测台”天文卫星———“空间红外望远镜设施”(SIRTF)在推迟几年之后,终于在8月25日由一枚德尔它2重型火箭从卡纳维拉尔角空军站发射升空。卫星进入绕太阳运行的轨道。这次发射也是德尔它火箭计划的第300次发射。耗资12亿美元的SIRTF卫星将以前所未有的精度进行红外天文观测,将使美国航宇局同时具备光学(哈勃太空望远镜)、X射线(钱德拉X射线观测台)和红外(SIRTF)空间天文观测能力。科学家们希望SIRTF能拍摄到在视觉和科学上都同哈勃拍摄的一样壮观的图像。  相似文献   

17.
美国航宇局研制了一种取名为“斯巴达人”(Spartan)的卫星,用于研究各种天文物理学,太阳和慧星现象。这是一种小型的自主式卫星,可以多次重复使用。星载的专用系统(科学仪器)和保障系统基本上都继承了探空火箭上使用过的技术和硬件,因此,“斯巴达人”卫星具有简单、可靠、高效、低成本的特点。探空火箭进行直上直下的飞行,科学仪器能进行观测的时间只有几分钟,而“斯巴达人”卫星在环地轨道上运行,观测时间可延长10~1000倍。观测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星载电源和姿态控制用气源的多寡,目  相似文献   

18.
国外对地观测微纳卫星发展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微纳卫星对地观测系统发展水平较高的美国、英国、日本、阿根廷、芬兰等国的典型微纳卫星对地观测系统,从系统的发展目标、系统构成、发展历程、目前状况,以及系统(卫星)的主要性能和技术状态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从中可看出,微纳卫星可获取亚米级分辨率的光学和合成孔径雷达图像,使微纳卫星的技术水平大幅提高;对地观测系统微纳卫星的数量从数颗、几十颗到数百颗,组网卫星的数量多,能够高频次地获取所观测目标的信息。经比较、分析与归纳,微纳卫星对地观测系统呈现出中分辨率与高分辨率协调发展,主动观测方式与被动观测方式全面发展,军民融合式发展,以及微纳卫星对地观测系统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等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在星间观测值数据传输中,由于种种因素有个别值与其他值截然不同,对定轨精度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必须对这些违反测量过程规律的异常测量值进行剔除。提出一种运用轨道积分器与设定随时间实时变化的门限值对星间距离观测值进行异常值剔除的方法。仿真结果表明,这种异常值剔除方法能够成功剔除观测误差大于等于180m的异常值,较精确、实时地剔除了对定轨结果影响较大的异常值,在卫星导航领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美国泰罗斯全球环境观测卫星从1960年4月1日成功地进行第一次发射起,到1982年年底止,总共已有28颗卫星入轨,形成了一个泰罗斯全球环境观测卫星系列。预计在1983~1986年的四年中,还将发射5颗卫星。该卫星系列的发展情况见图1和附表1。它是当代最先进的工作型近极地太阳同步轨道全球环境观测卫星,目前全球已有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