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串联有约束条件下的可重构性指标分配问题,针对考虑部件故障的系统给出了可重构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论证了其合理性.结合最优冗余分配理论和可重构度定义给出了可重构度最大化的冗余分配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启发式算法的可重构性指标分配方法,该方法可解决约束条件内资源优化配置问题,并得到系统最大可重构度的解.直接寻查法作为以往具有代表性的最优冗余分配方法,用作系统可重构性指标分配仿真,与所提方法作比较,结果显示基于启发式算法的可重构性指标分配方法较前者有更高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针对可重构航天器需要考虑几何和性能双重约束的特点,为了充分发挥概念设计阶段具有较大创新空间的优势,提出了一种基于可视化模型的可重构航天器概念设计方法,给出了具有良好开放性和可扩展性的平台体系框架,搭建了具有高真实度交互界面和快速性能评估功能的可重构航天器概念设计平台,可实现不同可重构航天器构型的拼装。算例表明,所提出的概念设计方法可以满足可重构航天器的概念设计需求,搭建的平台能为可重构航天器概念设计方案论证提供条件保障。   相似文献   

3.
针对系绳卫星控制系统,展开系绳卫星控制系统可重构性评价指标的研究。首先建立了由三个子卫星组成的系绳卫星控制系统;然后针对该模型进行可重构性评价,给出可重构性评价指标,该指标不仅描述了系统的重构能力,同时还强化了可重构性评价对重构策略指导的作用,体现了重构设计对可重构性评价方法的依赖性。最后通过数值算例,分析了系绳卫星的可重构性指标,并对故障后的系统重新设计重构控制律使其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4.
可重构履带机器人的机构设计与控制方法实现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开发了用于完成复杂地形侦察作业的可重构履带机器人.从可重构机器人的特点出发,研究了模块化的机械电气结构和控制方法实现.设计实现的可重构机器人由4个基础运动模块,3个连杆模块和2个转动关节模块组成,通过各个模块的不同组合形式,实现了机器人构型的可重构.系统采用分布式控制体系,研究实现了机械构型发生改变时,基于ARM(Advanced RISC Microprocessor)的实时嵌入式控制系统的可重构.通过模拟楼宇内房间侦察作业,验证了可重构履带机器人具备复杂地形环境适应能力和简单方便的可重构性能.  相似文献   

5.
针对目前在控制系统的可重构性评价中较少考虑系统能耗、可靠性限制的问题,文章研究了约束条件下卫星姿态控制系统可重构性度量及评价方法,建立了含执行机构失效因子的控制系统模型,并基于可控性格兰姆矩阵得到能耗约束下可重构性度量指标;然后将可靠性指标引入到系统可重构性评价度量中,进一步缩小可重构性集合;最终形成综合两种约束的可重构性评价方法。通过对含动量轮系统的重构构型仿真,得到约束前后的可重构性对比,仿真结果符合实际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深空探测器可重构性评价与自主重构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深空探测过程中资源严重受限(包括计算资源、硬件资源以及能量资源)和不可维修的特点,开展了深空探测器可重构性综合评价方法和自主重构的研究。通过在地面设计阶段考虑深空探测器控制系统的可重构性,定量地给出了系统可重构性综合评价指标,并基于该指标指导系统自主重构策略的设计,从设计角度提高了深空探测器控制系统运行质量,实现了深空探测器的自主故障处理和自主运行。  相似文献   

7.
航天器构型重构技术是航天器在轨服务等重大空间任务必须突破的关键技术之一,将对新一代航天器系统的设计与研发产生深远影响。首先,给出了航天器构型重构的内涵及分类;其次基于主结构变构型等多种典型技术,对构型重构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探讨;随后基于标准化模块设计等方法,给出了航天器构型重构技术体系;接着从支持航天器故障排除等方面出发,对构型重构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归纳;最后,总结了构型重构技术的总体研究进展,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刘勇  董玉翠 《国际太空》2016,(12):80-81
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承担的“基于分布式可重构航天遥感技术”(以下简称“分布式可重构技术”)项目获2016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该项目紧密围绕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和航天事业发展的“十三五”规划的总体部署,针对传统遥感卫星系统研制成本高、周期长、数量少,导致系统时间分辨率低、重访周期长、抗损能力弱的特点,面向应急遥感等迫切任务需求,开展分布式遥感卫星系统设计和应用研究,推动微小卫星技术进步,拓展微小卫星应用领域,实现应急观测等多种遥感应用。  相似文献   

9.
针对飞行器执行在轨服务获取空间多维图像的需求,提出了基于单目视觉的三维重构相机技术,利用基于亮度法体素着色原理实现空间目标的三维重构。搭建地面试验,设计模拟圆轨道和椭圆轨道多种试验,验证了在200 m范围内伴飞状态下,实现对目标的高分辨率三维重构图像,重构精度为0.105 m,为识别空间目标特征部位奠定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0.
针对模块化可重构机翼结构的优化设计问题,以沿展向分布的3个翼段模块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翼展方案机翼的载荷相关性,通过在优化迭代过程中自动调整设计空间,解决了模块化可重构机翼优化设计时复杂的变量-约束耦合影响问题,建立了适用于模块化可重构机翼结构的分步补偿优化方法。以某无人机模块化可重构机翼结构优化设计问题为例,建立了优化模型,并分别采用所提分步补偿优化方法和传统单方案优化方法进行了优化设计。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稳定收敛,与单方案优化结果相比较,所提方法以较小的重量代价满足了3种重构方案的所有设计要求,且优化结果具有较好的工程实用性。   相似文献   

11.
针对以四面体为基本单元的构架式空间可展开天线,基于螺旋理论分析了多环耦合机构3RR-3RRR基本单元及多单元组网的自由度,降低分析此构架单元过约束与奇异性的复杂性。首先,根据螺旋理论能同时表示运动副轴线的位置和运动副类型的特点,建立了3RR-3RRR单元各铰链的运动螺旋并求解出单元过约束数;其次,运用修正的Kutzbach-Grübler公式求解出此单元的自由度,并分析出在特殊位形下的奇异性和瞬时性;最后,多单元组网成一个复杂耦合机构,采用等效构型的方法简化组网结构可得此天线反射器收展所需自由度,再通过计算各花盘的相对间距来验证构架可展开天线的收展协调性。研究表明构架式天线反射器3RR-3RRR四面体单元为单自由度机构且含有4个过约束,便于机构的展开控制,在同步杆铰链处于特殊位形下有约束奇异。组网后反射器桁架系统是单自由度机构,机构在单驱动运动过程中可展开完全,实现构架可展开天线各杆件在工作时运动协调,在空间机构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性。  相似文献   

12.
X射线脉冲星导航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X射线脉冲星能够为近地轨道、深空和星际空间飞行航天器提供位置、速度、时间和姿态等丰富的导航信息,实现航天器高精度自主导航和运行管理,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本文论述了X射线脉冲星导航技术研究历程;重点研究了X射线脉冲星导航的基本原理、信息处理流程和自主导航算法,进而提出了脉冲星导航的关键技术;分析了国内脉冲星观测研究的基础条件,以及开展X射线脉冲星导航技术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针对空间信息网络体系结构设计和其使命任务的多重性、多维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体系结构可重组设计方法。首先,介绍了空间信息网络及其体系结构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分析了研究空间信息网络体系结构可重组设计的需求。其次,结合空间信息网络的概念、结构和特征,建立了松耦合、兼容性、隔离性和可解构的可重组设计原则。同时,定义了管理中心(RMC)和资源中心(RRC)的内涵,分析了RMC和RRC的运行机制,从目标、拓扑、实体、数据、方案5个维度出发提出了一种形式化的可重组网络体系结构模型,并给出了可重组网络体系结构的实现算法流程。最后,以某反导作战活动为例进行了体系结构可组构设计的案例分析,基于STK平台进行可重组网络的仿真演示,着重展示和验证了可重组设计思想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达到了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14.
国外高光谱遥感载荷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光谱遥感是当前遥感领域发展的前沿。首先介绍了高光谱遥感的成像原理、典型成像方式及主要特点等基础理论,之后从机载和星载两个方面,系统梳理了美国、加拿大、欧洲、日本等主要国家高光谱遥感载荷的发展现状,分析了相关载荷的主要性能指标(以空间分辨率、频谱分辨率等为代表),总结、归纳了高光谱遥感在民用商用、国防安全及行星探测三个领域中的应用情况,最后从提升分辨率、优化探测模式及实现小型化三个方面,总结了高光谱遥感载荷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PEEK/ZrO2固体合金的探索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聚醚醚酮(PEEK)玻璃化转变温度以下,用外动式高能旋转球磨机使PEEK和二氧化锆(ZrO2)混合物反复变形、断裂和结合,并形成新的相,即形成PEEK/ZrO2固体合金.通过扫描电镜(SEM)、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红外光谱(FT-IR)和动态热力学分析装置(DMTA)对PEEK/ZrO2=1/2和2/1固体合金的结构及性能进行研究;并与纯PEEK对比,探讨PEEK与ZrO2形成固体合金的可能性;讨论固体合金化工艺对PEEK/ZrO2固体合金性能的影响,分析PEEK/ZrO2固体合金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16.
气泡雾化喷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行了组不同结构形式的气泡雾化喷嘴的试验研究,初步试验结果表明:这种新型喷嘴对液体介质粘度不敏感,在小气液比条件下获得了很好的雾化效果,雾化性能明显优于从国外引进的某些空气雾化喷嘴,该成果已于1993年2月7日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用型专利。  相似文献   

17.
CubeSats offer a flexible and low-cost option to increase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turn of small-body exploration missions. ESA’s Hera mission, the European component of the Asteroid Impact and Deflection Assessment (AIDA)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plans on deploying two CubeSats in the proximity of binary system 65803 Didymos, after arrival in 2027. In this work, we discuss the feasibility and preliminary mission profile of Hera’s Milani CubeSat. The CubeSat mission is designed to achieve both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objectives. We identify the design challenges and discuss design criteria to find suitable solutions in terms of mission analysis, operational trajectories, and Guidance, Navigation, & Control (GNC) design. We present initial trajectories and GNC baseline, as a result of trade-off analyses. We assess the feasibility of the Milani CubeSat mission and provide a preliminary solution to cover the operational mission profile of Milani in the close-proximity of Didymos system.  相似文献   

18.
星座备份策略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星座卫星在轨运行时因操作或故障导致星座服务性能下降的现象,综述了星座备份策略研究的进展。首先,概述了导航星座、通信星座的基本情况和备份现状,归纳出不同星座的备份策略。其次,重点阐述了3种不同的星座备份策略模式,即在轨备份、停泊轨道备份及地面备份,给出了3种备份策略模式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卫星故障模式、卫星可靠性、卫星可用性、星座状态概率和星座系统可用性5个方面梳理了国内外星座备份策略关键因素的研究进展。再次,综述了目前星座备份策略分析的主要模型和方法,包括Petri网、马尔可夫链以及存储论。最后,对未来星座备份策略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提高空间指向机构磨损寿命的预测精度,克服传统静态磨损寿命预测的缺陷,计及间隙、摩擦磨损耦合因素,以实现机构关节动态磨损的精确预测,并对综合考虑间隙、摩擦磨损等因素的空间二维指向机构动力学问题和磨损问题进行了研究。采用牛顿 欧拉法,将间隙变量嵌入动力学模型,构建含间隙二维指向机构的动力学模型。基于Archards磨损模型,找到运动副接触面不同位置处的磨损深度,重构运动副表面形貌,并对磨损前后含间隙指向机构的动态特性进行分析,得到了关节处接触碰撞力和切向摩擦力的变化规律;采用动态拟合变量法和离散处理法分别对含间隙运动副内部间隙与接触力间、运行时间与相对滑移速度间的对应关系进行拟合,并建立了动态磨损数学模型;进一步预测了二维指向机构在跟踪模式、调姿模式下的运行时间分别为1259192h、76444h。研究工作为二维指向机构的本体设计、制造与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随着深空探测的距离越来越远,测控资源及能源的约束使得目前的行星表面漫游车采用遥操作加部分自主移动的在轨任务操作方式,越来越不适应未来科学探测的需求,而未来的深空探测任务对漫游车控制系统提出了更快、更轻、更智能的要求.对目前月球与火星表面漫游车自主导航控制系统的结构、能力进行了对比分析,给出了目前控制系统自主能力的约束条件,提出了未来行星表面漫游车的自主导航控制系统的体系结构及设计期望,并对未来行星表面漫游车自主等级进行了初步划分,为我国未来行星表面漫游车自主导航控制系统的研究提供技术支撑与发展规划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