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简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空间物理学界经过几年的酝酿,由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科学家牵头的专家小组,于 1997年初提出了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简称双星计划),受到了国际空间物理界的关注和响应,国家科工委和中国科学院对此计划十分重视和支持.2000年12月国务院批准将双星计划列入“十五”计划,先期启动.现在,双星计划各系统的工作已全面开始. 双星计划的两颗小卫星,近地赤道区卫星和极区卫星,运行于目前国际上地球空间探测卫星没有覆盖的近地磁层主要活动区,两颗卫星相互配合,形成独立系统的空间探测计划.同时,双星计划…  相似文献   

2.
1 引言□□空间探测的历史 ,经历了地面无线电探测、探空火箭探测、卫星和飞船探测几个阶段。进入空间时代后 ,空间探测已经是一种分工非常精细、内容非常广泛的高技术领域 ,并且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 ,人类将从认识和探索空间环境 ,转而进入开发和利用空间环境及资源。应用卫星的大规模发展和载人航天技术的突破 ,使得空间探测已成为探索宇宙奥秘、开发宇宙资源、探索人类新的活动疆域、解决人类社会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等全世界共同涉及的社会经济问题的重要途径。空间探测已成为美国、俄罗斯、欧洲和日本等拥有空间技术实力的国家在 2 1世…  相似文献   

3.
中国月球及深空空间环境探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深空探测承载着人类航天技术发展、探索宇宙奥秘和寻找地外生命及人类宜居地的重任,成为各航天大国关注的热点。我国月球与深空探测虽然起步晚,但起点高,正在追赶并将实现领先。简要回顾了我国月球及深空空间环境探测的载荷情况、数据结果、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简述了当前在研的自主火星空间环境探测目标以及规划中的未来深空探测任务,并根据当前国际发展态势,及我国在研、规划中的月球及深空探测任务情况,分析了我国月球及深空空间环境探测的关键科学问题、载荷技术发展趋势、理论与模拟的研究需求,最后对深空环境探测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哈勃空间望远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哈勃空间望远镜是美国航宇局研制的最昂贵和技术最复杂的一颗科学卫星。这颗卫星由马歇尔中心、洛克希德公司和帕金·埃尔曼公司组成的承包小组负责研制。欧空局和几家欧洲公司也参与了研制工作,并负担15%费用,研制太阳电池翼和暗弱天体照相机两个部件。作为交换,美国航宇局保证欧洲科学家获得15%的观测资料。卫星由三大部分组成:光学部件、科学仪器、保障系统。卫星重12.5吨,主结构尺寸为42.5英尺×14英尺,太阳电池翼全部展开后,宽度可增加到45英尺。  相似文献   

5.
空间物理学是人类进入空间时代后迅速发展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国内外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本文简要介绍空间物理领域近年来取得的重要进展、重要成果、国内外发展趋势,以及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6.
2003年12月30日发射的中国探测一号卫星和2004年7月25日发射的中国探测二号卫星是“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简称“双星计划”)的两颗卫星。所谓“双星计划”就是发射2颗探测地球磁层空间的卫星进入赤道轨道和极地轨道组成“双子星座”,运行于目前国际上地球空间探测卫星尚未覆盖的重要活动区,主要用于研究太阳活动、行星际磁层空间暴和之灾害性地球空间天气的物理过程。[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1 引言□□在 2 0世纪 ,空间探测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它不仅极大地推动了空间科学和相邻学科的发展 ,而且已影响到经济、军事和人类的日常生活。现在 ,人们很难想象 ,如果离开了空间探测技术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将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空间探测是利用航天器、火箭和气球等作为运载工具 ,对地球及其大气层、太阳系内其他天体 (太阳、月球、行星、行星际介质、小行星和彗星 ) ,以及除太阳以外的恒星进行实地、就近或遥感探测活动。探测的主要对象有中性粒子、带电粒子、等离子体、微流星体、低频电磁波和等离子体波、磁场、电场、紫外线、红外…  相似文献   

8.
难忘的土星     
在神秘的星空中,最雍容华贵的天体非土星莫属,只要在望远镜中与它见上一面,一定会对它妩媚的身姿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所以有人称其为宇宙中的艺术珍品。  相似文献   

9.
问天 《国际太空》2000,(11):14-15
□□在空间探测领域 ,欧洲已与美国、俄罗斯同居世界领先地位。欧空局在其长远发展政策中指出 ,“要继续实施和加强空间科学计划 ,巩固欧洲在这一领域的先进地位”。空间探测投资大、周期长、技术复杂 ,一些国家单靠自己的力量难以独立实施 ,继而寻求国际合作 ,期望以一定的投入占有一席之地 ,分享一份成果。正是本着这样的发展思路 ,欧空局各成员国积极响应并参与欧空局提出的各项空间探测计划 ,通过联合实施的欧洲计划各获所需。对于深空探测 ,许多国家拟通过国际合作进行。如在 1 998年7月发射的日本“希望”火星探测器上 ,德国、加拿大…  相似文献   

10.
张希舜  庞之浩 《国际太空》1990,(2):13-17,10
从60年代初开始,美苏两国就竞相发展载人登月事业,结果美国独占鳌头。在60年代末和70年代中期,美苏又频频向金星和火星发射探测器,直到现在这场竞争还在继续,不过美国似乎已处在领先地位。在今后8年内,美国将进行5次深空间探测。下面我们就较系统地介绍一下美国空间探测的概况(分两期刊出),并在封三、封四附有参考照片。  相似文献   

11.
钟秀萍 《太空探索》2003,(10):27-27
1997年1月 中国科学家提出了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的构想(简称双星计划)。1997年4月 刘振兴院士在香山科学会议上正式提出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1997年11月 欧空局科学项目部与中科院空间中心在北京签署了双星计划与Cluster合作的议定书。1998年11月 国家航天局表示支持双星计划。1999年9月 欧空局代表团访华,正式向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航天局提出与双星计划合作的建议。1999年10月 中科院正式启动了双星计划方案可行性论证。2000年1月7日 中科院主持召开了双星计划科学目标论证评审会,包括王大珩等7名院士在内的与会专家一致通过论证评审。2…  相似文献   

12.
空间环境天基探测现状与需求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天基空间环境探测是了解空间环境状态及变化规律的重要手段, 同时也是保障人类空间活动安全的空间环境预报业务的重要数据来源. 为了促进中国空间环境天基探测的发展和合理布局, 本文分析总结了空间环境天基探测的现状、特点以及能够服务于空间天气预报的业务监测能力情况, 从空间环境业务保障角度分析了空间环境天基探测的需求, 并对中国天基空间环境探测的发展思路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3.
建造阿尔法国际空间站,以及未来的月球和火星基地,工程浩大,非数名航天员所能及,还有空间产业、科学实验和探测,大量的都是重复劳动,派航天员并非最佳选择,故航天大国都正在研究用智能空间机器人来替代航天员的部  相似文献   

14.
每当触及地外生命探测的话题,总会有几丝激动之情油然而生。 为什么?因为如果能探测到地球之外有生命存在,特别是有不同于地球生命形态的生命存在,则关于“生命是否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的科学争论就可尘埃落定,人类从此不再孤单。不仅如此,它还会大大加深我们对生命现象的本质的认识,进而大大提高地球上生命的素质。 这又是为什么? 要回答这个为什么,先要说清楚  相似文献   

15.
空间物理和空间环境探测对空间知识创新、探测技术创新及空间物理研究和空间环境预报的创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在空间运载技术方面已进入国际先进行列,但在空间探测技术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这是限制我国空间科学和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国际太空》2010,(11):49-51
2010年10月21日,以"火星探测"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国空间技术论坛在北京召开。月球探测和火星探测,一直是深空探测的重点领域。在嫦娥-2月球探测器成功运行、拉开中国月球探测二期工程序幕之际,中国航天及相关领域专家汇聚第三届中国空间技术论坛,共同勾画了中国火星探测蓝图。作为本届论坛的主办方,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杨保华在致辞中表示,实施自主火星探测将是中国继探月工程后的又一个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航天活动。开展火星探测是航天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重要使命,也是实现中国航天跨越式发展,推动科学研究深入的重要保证。所以,必须抓住历史机遇,乘势而上,以实际行动推动中国深空探测科学研究工作的发展,为实现中国航天持续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空间核动力在深空探测中的应用及发展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概要介绍空间核动力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总结了同位素热/电源、核反应堆电源、核推进在深空探测领域的应用情况和相关发展情况,并讨论了空间核动力的安全问题。对未来空间核动力在深空探测中应用面临的技术问题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隼鸟”号小行星探测器是日本于2003年5月发射升空的,目的是探索太阳系和小行星诞生之谜。而这对防范小行星可能对地球的撞击是非常有帮助的,它是日本深空探测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今后更大规模空间探测和样本返回的验证机。经过两年多的飞行,“隼鸟”号于2005年9月接近了其目标——丝川小行星。[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泷兴 《国际太空》2006,(9):18-19
2003年12月30日发射的中国探测-1卫星是"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简称"双星计划")中的第1颗卫星,运行在赤道轨道.2004年7月25日,"双星计划"的第2颗卫星--探测-2由长征-2C改进型火箭送入地球极轨道.这2颗探测地球磁层空间的卫星分别运行于目前国际上地球空间探测卫星尚未覆盖的重要活动区,主要用于研究太阳活动、行星际磁层空间暴和灾害性地球空间天气的物理过程.  相似文献   

20.
1 总体概况 月球探测工程极其复杂,需由运载火箭、空间探测器和测控网等系统协调完成,而这些系统都是由成千上万个零部件组成.对于如此庞大的系统,任何一个零部件出现故障,都有可能导致整个探测任务的失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