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84年4月8日,我国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升上了太空,到今年4月8日,我国拥有自己的通信卫星已经整整30年。30年来,中国航天人拼搏发展,实现了通信卫星研制技术从东方红二号到东方红四号的“三级跳”,东方红系列通信卫星不仅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论国际空间法与中国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的政策法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威 《中国航天》2004,(6):10-14,17
1958年12月18日,美国发射了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开创了通信卫星发射服务的先河。而商业卫星发射服务起始于国际通信卫星组织的“国际通信卫星”1F1卫星项目,又称晨鸟1。晨鸟1卫星使用美国德尔它D运载火箭于1965年4月6日在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场发射。  相似文献   

3.
1 引言 八十年代,世界各国包括中国等国家和地区建立起国内卫星通信系统.中国在1984年对国内卫星通信进行了规划,确定在“七五”期间将卫星通信和卫星广播作为重点发展目标。 我国从1984年起成功地发射了两代5颗东方红系列的同步通信卫星。历经三代卫星的研制与改进,使我国卫星通信从试验阶段进入了实用阶段。第一代试验通信卫星命名为东方红二号,于1984年4月8日发射成功,定点在125°E。卫星载荷设计为覆球波束天线及两路转发器,总射频功率为16W。第二代东方红二号甲实用通信卫星,天线采用单椭圆波束覆盖全国和4路转发器,总射频功率40W。于1988年3月7日在西昌首次发射,定点87.5°E。本系列卫星共  相似文献   

4.
东方红三号诞生记范炬炜孟令军1997年5月12日,这饲令12亿中国人自豪和骄傲的日子。我国自行研制的新一代广播通信卫星东方红三号顺利升空。星箭分离后,卫星灵巧地完成了140多个太空动作,于5月20日成功地定点于东经125度赤道上空。我国的广播通信卫星...  相似文献   

5.
法国和西德联合研制的两颗三轴稳定“交响乐”同步定点卫星于1975年8月26日及1977年12月19日发射成功,之后,西欧又研制了轨道试验卫星(OTS),这也是三轴稳定同步定点卫星。此外,在姿态控制技术的研制方面还做了许多工作。现将西欧在空间飞行器姿态控制系统方面的最新进展扼要介绍如下: 1.国际通信卫星V(Intelsat—V) 国际通信卫星V代表了国际通信卫星系列的最新水平。它由美国 Ford公司总承包,姿态控制系统则由西德MBB公司承包,预计1979年7月发射第一颗。该卫星的姿态控制系统,在国际通信卫星系列中第一次采用三轴稳定方案;敏感元件采用红外地球敏感器、精  相似文献   

6.
作为雄心勃勃的空间计划的一部分,日本于2月23日发射了一颗试验通信卫星,以帮助确保日本边远地区和亚洲其他地方能够使用超高速的互联网服务。这颗名叫“纽带”的通信卫星由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和信息研究机构共同研制,重2.7吨,由日本H2A火箭在种子岛发射升空。  相似文献   

7.
本刊讯国务院、中央军委5月20日在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定点成功后发出贺电,对成功发射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表示祝贺。贺电全文如下:国防科工委、航天工业总公司并转参加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研制、发射工作的同志们:欣悉你们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将我国东方红三号中容量通信卫  相似文献   

8.
今年四月八日,我国发射了一颗同步试验通信卫星,卫星于四月十六日成功地定点于东经125°赤道上空。这是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的胜利。它标志着我国航天技术取得了新的飞跃。现在,除美、苏外,仅有德、法(联合)及日本能独立发射地球同步卫星。这次发射成功,证明我国运载火箭能力和通信卫星技术已达到和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9.
《卫星应用》2007,15(2):44-44
我国为尼日利亚研制的尼日利亚通信卫星一号于5月14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经过5次变轨,5月22日8点22分45秒成功定点于东经42。赤道上空。此后,航天技术人员将对卫星进行一系列在轨综合性能测试。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作为总承包商,将向尼日利亚客户进行尼日利亚通信卫星一号的在轨交付,卫星正式投入运营。  相似文献   

10.
1984年4月8日,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拥有了第一颗在静止轨道上的同步通信卫星,从此进入了实用卫星时代。之后,二十余颗中国通信卫星先后奔赴静止轨道,从“形单影只”到“济济一堂”,中国同步通信卫星在赤道之上俯瞰神州已整三十年。  相似文献   

11.
国防科工委并转参加长征二号捆绑运载火箭研制、发射试验及工程施工的全体同志: 欣悉你们取得了我国第一枚长征二号捆绑式大推力运载火箭首次发射试验的圆满成功,并为国外用户搭载了一颗试验卫星。长征二号捆绑火箭,是在各有关单位的大力协同下,充分利用成熟的技术和经验,在较短的时间内研制成功的。这是全体研制、试验和工程施工人员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发扬刻苦攻关、勇于拼搏精神的结果,也是继我国成功发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之后取得的又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胜利。国务院、中央军委向从事研制、试验、工程施工和各项保障工作的全体人员,表示亲切的慰问和热烈的祝贺! 这次发射试验的成功,使我们的运载火箭系列增加了新的品种,表明我国已经具有发射重型卫星的能力,这必将有力地促进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推动我国同世界各国的技术交流与合作,鼓舞全国人民建设四化的信心和决心。 希望你们谦虚谨慎,认真总结经验,再接再厉,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正2019年12月27日20时45分,"长征"五号遥三火箭成功发射"实践"二十号卫星,该卫星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的"东方红"五号公用卫星平台的首飞试验星,是目前我国研制的发射质量最大的卫星,也是目前我国技术含金量最高的卫星,将引领我国通信卫星研制和应用进入一个新时代。  相似文献   

13.
炎黄子孙将永远记住这一天:1990年4月7日,我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第七次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起飞,将美国休斯飞机公司制造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送入了太空。中国从此跻身于国际航天市场。 这天傍晚20时左右,发射场、指挥控制中心,各测控站均已准备就绪,但发射场头顶上却  相似文献   

14.
一、我国卫星通信发展现状我国通信卫星的研制始于70年代331卫星通信工程的实施,到1984年4月,我国第一颗同步通信卫星发射成功并投入使用,标志着我国通信卫星从研制转入实用阶段,并表明我国已全面掌握了同步轨道卫星的设计、制造、发射、测控及卫星通信地球...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通信卫星领域的发展正面临着严峻的市场竞争局面,为了扬己之长、避己之短,在竞争中采取主动,应对我国通信卫星市场的发展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估。本文将从我国通信卫星的制造及经营企业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四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一、优势1,我国具有自行研制、设计和生产大容量通信卫星的能力70年代初,我国开始了通信卫星的研制和生产,此后先后研制并发射成功了东方红二号和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为我国的通信事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1997年发射的东方红三号卫星装有6个中功率(沁w)、18个低功率(8W)…  相似文献   

16.
一、概述 自1965年4月发射第一颗国际通信卫星1至今,国际通信卫星组织已发射了六代共约50多颗国际通信卫星。国际通信卫星7是为替代将于1993年到期的国际通信卫星5A而研制的。 国际通信卫星7净重1425千克,转移轨道重量为3590千克,卫星星体宽2.7米,高4.2米,其设计寿命为10.9年,正常情况下可达14年,如用阿里安44LP火箭发射,则寿命可增至19年。该星的太阳电池阵在10.9年寿命末期仍可提供3900瓦左  相似文献   

17.
易林  迟惑 《航天》2014,(5):12-12
4月10日,中国宇航学会卫星应用专业委员会和中国通信卫星学会卫星通信委员会在北京联合召开了“中国第一颗通信卫星成功发射三十年学术报告会”,总结了我国卫星通信应用三十年来成功经验和历史教训,为推动卫星通信新技术、新业务在我国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18.
《航天器工程》2014,(5):142-142
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通信卫星事业部部长周志成研究员主编,孙家栋、戚发轫、包为民三位院士作序的《通信卫星工程》一书于2014年6月由中国宇航出版社正式出版。书的前言中写到:为总结和提炼我国通信卫星设计、试验与制造的原理和方法,在理论和系统化的层次上论述通信卫星技术和工程,展示我国通信卫星工程的研究成果和创新成就,撰写了这本《通信卫星工程》。  相似文献   

19.
本文简要介绍我国1984年4月8日发射的第一颗同步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的控制系统。其中包括控制系统的任务和组成。星—地大回路控制的实现,控制系统的测控程序,控制系统测控软件和星上硬件的功能,最后简要地叙述了该系统在飞行试验中所取得的初步结果。  相似文献   

20.
<正>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通信卫星事业部部长周志成研究员主编,孙家栋、戚发轫、包为民三位院士作序的《通信卫星工程》一书于2014年6月由中国宇航出版社正式出版。书的前言中写到:为总结和提炼我国通信卫星设计、试验与制造的原理和方法,在理论和系统化的层次上论述通信卫星技术和工程,展示我国通信卫星工程的研究成果和创新成就,撰写了这本《通信卫星工程》。此书以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为主要对象,在总结我国通信卫星工程实践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全面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