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运输类飞机最小离地速度试飞设计与风险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小离地速度是民用运输类飞机制定起飞特征速度的关键。最小离地速度试飞是民用运输类飞机最大性能起飞的试验机动,是在地面效应影响下的飞机低速大迎角试飞科目,试验难度大、风险高,对试飞技术、试飞组织和试飞驾驶技术要求很高。目前国内仅有新支线飞机按照民用航空规章进行了相关试验。研究了民用运输类飞机最小离地速度试飞的类型和理论,对运输类飞机最小离地速度试飞中的关键技术和风险控制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可供所有类型运输类飞机最小离地速度试飞借鉴使用。  相似文献   

2.
黄文静  吴密翠等 《飞行试验》2002,18(3):12-14,19,41
首先介绍了中国民用航空条例(CCAR-25)单发停车爬升的相关条款,并对民用运输类飞机瑾合格审定执行该条款时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说明,随后着重分析了单发失效时飞机的动态特性。在此基础上,针对瑾合格审定及航线飞行的不同特点,对单发停车爬升时飞行员所采取的操作要求提出了建议。对民用运输类飞机瑾合格取证及航线飞行具有直接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岑飞  李清  刘志涛  蒋永  张磊 《航空学报》2020,41(8):123664-123664
飞行失控是造成民机灾难性航空事故的重要因素,飞行失控中飞机难以避免超出正常飞行包线范围,进入具有复杂非线性和非定常动态气动特性的极限飞行状态。本文开展典型民机布局飞机极限飞行状态的动导数、大振幅试验,对大迎角动态气动力的参数影响规律以及非线性、非定常特性进行分析和建模。结果表明,在飞机失速到过失速区域,飞行姿态快速变化过程中动态气动力的非线性和非定常特征显著;在动导数试验和建模中,考虑运动角速率的影响,可以预示气动力非线性的迎角范围,并捕捉到关于飞机动稳定性演化的关键特征;利用Goman-Khrabrov状态空间模型结合大振幅试验,可以确定模型中表征非定常特征的关键时间常数,获得特定极限飞行状态运动中的非定常动态气动力特性。研究方法和结果为开展民机极限飞行状态的动态气动力风洞试验设计与建模提供了一个可行途径,能改进飞机飞行失控预防、极限状态改出、飞行模拟训练和飞行事故分析等。  相似文献   

4.
按照CCAR-25-R4《运输类飞机适航标准》要求,结合FAA咨询通告AC25-7C《运输类飞机试飞指南》,总结其它机型的试飞经验,通过理论分析民机地面最小操纵速度(V MCG)试飞原理及影响因素,探讨了民机V MCG试飞的试飞方法及风险规避方法,可为民机的V MCG试飞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民用运输类飞机功能和可靠性飞行试验是为确保航空器及其零部件和设备可靠且功能正常所必须进行的飞行试验,是取得型号合格证(TC证)和交付前的最后一项检查飞机有无安全风险的飞行活动。本文对民用飞机功能和可靠性试飞实施时的试飞内容、构型管理、手册评估、航线分配与飞行剖面等技术需求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对实施功能和可靠性试飞有指导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了准确评估民用涡扇发动机空中起动试验性能与适航标准体系的符合性,在分析、解读中国民用航空局运输类飞机适航标准和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咨询通告的基础上,制定了民用涡扇发动机空中起动飞行试验方案,以ARJ21-700型支线飞机配装的CF34-10A涡扇发动机合格审定试飞为平台,国内首次进行了相关试飞技术研究及飞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空中起动飞行试验方案合理可行,能够完整、全面地验证民用涡扇发动机对适航标准体系的符合性。发动机最高起动边界为22500ft,起动高度指标设计合理,起动功能正常、可靠,满足适航标准要求。飞机待机状态双发失效后至起动成功高度损失为1457 ft,远小于适航标准规定的5000 ft指标。项目形成的试飞方案及积累的试飞经验为后续C919,C929等民用客机及其配装发动机的适航审定提供直接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运七、运十二系列飞机是我国生产的涡轮螺旋桨支线飞机,它们代表着新中国民机工业所走过的从仿制到自行研制到自成体系的道路。尤其是运七飞机,曾经一度是中国民航的最大机群,为我国民用航空运输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为了进一步了解国产支线飞机的生产、使用情况及今后的发展动向,本刊记者走访了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民用飞机系统工程局(民机局),民机局副局长秦德馨、总工迟文浚、原副局长郑作像向记者详细介绍了我国民用支线飞机,特别是运七的发展情况,我国生产的支线飞机主要有两种——运七和运十二,其中运七是民机产品中的主要品…  相似文献   

8.
民机空难相关非定常气动力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非定常气动力引起的飞行失控在造成民机空难事故诸因素中名列前茅,已经成为困扰国际民用航空运输发展的一个聚焦点。大气飞行气动力环境本质上是非定常的,而迄今飞机均按定常空气动力学和线性飞行力学原理设计,这就决定了现有民机在真实飞行中必然存在飞行失控之类的安全缺陷。简要介绍近年来国内外飞行失控造成民机发生重大飞行事故的情况,着重阐述采用非定常气动力和非线性飞行力学高新技术减少飞行失控、改进现役民机飞行安全性的研究思路和主要技术途径,旨在推动我国尽快实现减少民机空难事故这一重大目标。  相似文献   

9.
为了验证机械助力飞行操纵系统的功能性能满足使用要求,文中详细说明了在工程研制及适航审定过程中应开展的试验项目.特别地结合国内某重点型号民用运输类飞机的研制,详细描述铁鸟试验任务要求,包括试验设备的要求及通过解决现有试验中遇到的问题,总结得到的试验注意要点.通过已完成的铁鸟试验,实现了型号飞机飞行操纵系统的前期验证,包括...  相似文献   

10.
民用运输类飞机驾驶舱门静力试验验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运输类飞机驾驶舱门静力试验验证条款、载荷选取、加载方案等进行了描述,为民用运输类飞机驾驶舱门的静强度验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张建  屈飞舟  刘静 《飞行力学》2012,(5):458-462
以ARJ21-700飞机最小离地速度试飞为背景,结合民用航空规章相关适航条款要求,研究了受结构限制的运输类飞机最小离地速度的试飞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积累了丰富的最小离地速度试飞经验。该项研究为国内其它运输类飞机的最小离地速度试飞和制定我国自己的民机审定试飞指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军用运输机空中应急离机试飞验证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庆元 《飞行试验》2004,20(1):25-29
从技术上探讨了军用运输机空中应急离机试飞验证方面的有关问题。首先简要叙述了当前运输类飞机乘员逃生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某型机应急离机系统试飞验证的必要性和国内外技术发展现状,并简要介绍了俄罗斯飞行试验研究院有关民机试飞应急离机安全要求。最后着重对某型机应急离机系统试飞验证的方法、技术难点进行了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3.
民用飞机防火系统适航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用运输类飞机是按照中国民用航空规章第25部运输类飞机适航标准进行研制设计和适航审定的。基于某民用飞机适航取证试飞工作,本文介绍了民用飞机防火系统的适航要求、验证目的和适航试验方法,为从事飞机防火系统研究的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参考国外飞机型号合格审定基础,分析梳理运输类飞机重量重心相关适航规章要求,结合国内相关工业界技术标准,开展民用运输类飞机重量重心分配适航性设计要求与符合性验证方法研究工作,为民用运输类飞机重量重心分配适航性设计和验证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民用飞机颤振试飞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能够顺利完成ARJ21-700飞机颤振试飞,研究民用运输类飞机颤振试飞的依据与要求,提出民用运输类飞机颤振试飞的测试方法、试飞方法、激励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结合ARJ21-700飞机合格审定试飞进行试飞验证,给出该型飞机颤振特性试飞的符合性验证结果。结果表明:该套方法适合民用运输类飞机合格审定颤振试飞。  相似文献   

16.
民机地面最小操纵速度试飞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介绍了民机地面最小操纵速度(vMCG)的合格审定要求和原理,结合ARJ21飞机模拟器试验对飞行试验中影响vMCG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提出了ARJ21飞机vMCG的试飞方法,可为ARJ21飞机型号合格审定试飞和其它民机试飞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民用运输类飞机结构修理适航要求,对国内外适航规章、程序及民机制造商制定的修理手册进行了研究。总结了适航规章对修理的定义和分类要求,以及民机制造商对结构修理种类的划分方法。对比分析了国际主要民航局及民机制造商对超出持续适航文件的结构修理的审批方式。针对国内缺乏结构重要修理和一般修理分类标准的问题,制定了重要修理的判断标准,保证了超出持续适航文件的结构修理分类的准确性和审批的及时性。  相似文献   

18.
现代民机广泛采用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它有利于飞机减重、飞行品质改善、飞机维护性改善等。民机电传飞控系统需满足严格的安全性与可用性要求,保证飞机取证与运营可靠性。故障检测与容错技术是实现高度安全可靠电传飞控系统的关键。该文阐述了已应用于现代民机的故障检测与容错技术,重点介绍了波音、空客公司故障检测与容错技术应用于民机设计的成功案例,对未来民机容错技术发展进行了探讨与展望。  相似文献   

19.
一、编制 CCAR25部的历史回顾 中国民用航空规章CCAR25部《运输类飞机适航标准》制订于1985年.当时,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架大型运输机运十飞机研制成功不久,运十飞机试验、试飞的各项技术性能指标都达到一定要求.运十飞机的研制成功表明:我国的航空工业已掌握了国际最新技术,民机工业和航空运输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运十飞机研制成功的一个重要经验是在设计、研制、试验、试飞过程中始终坚持一个思想:技术上完全遵照国外已经普遍采用的、成熟的适航规范.因此,我国适航当局决定,以美国联邦航空条例FAR25部为蓝本编制我国的运输类飞机适航标准CCAR25部,实现与国际规范完全等效.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民用航空事业的飞速发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的颁布实施,运输类飞机飞行安全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但是由于对运输类飞机的初始适航审定状态缺乏必要的了解和控制,以及对座椅垫要求持续保持适航状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造成我国为数不少的运输类飞机的座椅垫不能满足适航要求。这种潜在的不安全隐患,已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响应。本文旨在落实阻燃适航标准的几个历史阶段,提高对座椅垫阻燃标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目前我国民用运输类飞机座椅垫符合标准大致情况以及今后各部门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