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航天员》2009,(3):55-55
2008年11月7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庆祝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翟志刚被授予“航天英雄”荣誉称号,刘伯明、景海鹏分别被授予“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受颁“航天功勋奖章”。此后,3位航天员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人民的美好问候和祝愿信件。航天员平时工作繁忙,不能一一回信,特通过《航天员》杂志向关心、支持祖国航天事业的人们表示歉意和感谢。也鉴于此,从本期开始,我刊‘‘航天员俱乐部”栏目特增设“交流”版块,为广大读者及热爱航天事业的朋友提供一个与航天员交流的平台;同时,我们也会选登世界各国航天员向世界^民传达的问候和信息,使人们对航天员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本栏目欢迎广大读者来稿来信,在我们为您精心搭建的平台上和航天员互动交流。  相似文献   

2.
天宇来风     
《航天员》2006,(1)
中国首批航天员开始工程硕士学习2006年2月下旬,中国首批航天员(包括执行“神舟”六号飞行任务的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开始了清华大学航天工程专业硕士学习。在完成日常航天训练任务的同时,航天员将重新回到课堂“充电”。航天员计划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学业,课堂设在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按计划,航天员将要学习12门  相似文献   

3.
稍微了解“加加林”航天员训练中心的人都知道,加加林航天员训练中心有着丰富的航天员培训经验,在当今世界上“无人能出其右”。有人会问加加林航天员训练中心为很多国家培养了合格的航天员,那里曾有过中国航天员的身影吗?还有人说杨利伟、费俊龙和聂海胜都是中国自主培养的优秀航天员,中国航天员是否需要去外国接受培训?在这里,我们就为大家解惑答疑,请看——  相似文献   

4.
虽说目前世界上仅有3个能独立训练航天员的航天员中心,但是随着航天任务的频繁开展,其他国家的航天基地也正在崛起之中,譬如有着不错实力的欧洲航天员中心。“小门派”的发展1990年,欧洲航天员中心(EAC)成立之初只有3名航天员,与美国的约翰逊航天中心和俄罗斯加加林航天员训练中心相比,只算得上是个“小门派”。为了实施“赫耳墨斯”计划(现已取消)和“哥伦布”计划,1992年欧洲进行了第二次航天员选拔。当时  相似文献   

5.
都说教师是天底下最神圣的职业,“航天员老师”不仅神圣而且神秘。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航天员教员如何为航天员授业、解惑?他们需要有怎样的职业素养?他们眼中的航天员又是怎样的?在对这个特别的群体做访前准备之时,编辑部有幸得到了两位航天员教员所写的记录与感想。  相似文献   

6.
人物:航天员地点:渺无人烟的沙漠远望:一名航天员正在烧火炒菜;另一名航天员在寻找食物。疑问:哪来的锅?哪儿来的菜?镜头拉近:“锅”——铁皮折成,“油”——细解说:沙充当,“菜”——看不清楚。这是航天员正在进行野外生存训练时的情景。他们被工作人员“扔”在渺无人烟的沙漠里,仅有数量非常有限的救生口粮,不到万不得已不能食用,航天员必须设法自谋生存。都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航天员却做到了,而且做得有声有色。能猜到他们的秘笈吗?  相似文献   

7.
《航天员》2014,(6):46-46
加拿大航天员的“神奇竞赛”——感受航天员精彩的大众生活 自娱自乐的“太空人”时光——品味首位ISS日本指令长若田光一的太空人生 写给女儿的信——感受航天员卢卡·帕米塔诺的父有如山 梦想在于坚持——走近航天员体验营营员龚诗雅  相似文献   

8.
吴轩  吴斌 《航天员》2014,(6):66-69
太空并非“仙境”,而是险境。高真空、强辐射,巨大的温差,以及空间碎片威胁等,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航天员想要出舱作业,可谓困难重重,危险万分。但舱外航天服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难题。舱外航天服是航天员出舱作业时必须穿戴的防护装备,它构成了航天员出舱活动的“生命方舟”,可以说是穿在航天员身上的最小的“载人航天器”。不过,在出舱前,要穿戴好这个“航天器”可不是件简单的事情。  相似文献   

9.
中国第一批航天员,是怎样进行选拔和训练的?当“神舟”4号飞船成功发射的消息传来时,人们越来越想了解中国航天员的“身世”。终于,在“神舟”4号飞船发射现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所长宿双宁欣然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也许是因为中国航天打造的火箭和飞船要送中国航天员升空的原因吧,所以,宿双宁向我这位来自中国航天的记者,介绍起中国第一批航天员的情况时,让人感觉亲切而自然。  相似文献   

10.
读者园地     
《航天员》2007,(2)
读者王占文:我想给《航天员》提两个建议:一个是看你们能否为“神五”、“神六”的航天英雄们定一个“航天员”节日,以便人们每年给以纪念活动;第二个我则希望《航天员》在每年新年的开始能附送一张新年年历表。  相似文献   

11.
它有40余年的航天员培训历史,在世界航天史上,它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它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做“星城”……它就是“世界航天员中心之旅”的最后一站——加加林航天员训练中心。  相似文献   

12.
中国     
《航天员》2013,(5):8-9
神十航天员颁奖授称大会在京举行 据载人航天工程网8月20日报道.20日,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飞行乘组航天员颁奖授称大会在京举行。7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给聂海胜同志颁发“二级航天功勋奖章”,授予张晓光、王亚平同志“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颁发“三级航天功勋奖章”  相似文献   

13.
载人航天实施医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航天》2000,(7):30-34
载人航天是一项开发和利用空间资源的系统工程。其中的航天员医学系统就是研究和实施航天员保健、提高工作效能和保障生命安全的医学工程系统。它的工作重心立足于航天员生命与医学工程保障、航天员健康的医学保障、航天员工作效能保障和航天环境医学基础与应用的研究。航天员健康的医学保障包括航天员选拔、训练、医监和医保,以及航天员生活与饮食营养等内容。这些内容有着重要的研究内涵,并在航天实践中充分地体现着“实施”的重要性和操作性的特点。美国将这些内容称之为载人航天“实施医学”(OperationMedicine),…  相似文献   

14.
吴国兴 《航天》2012,(6):23-25
从上世纪60年代初到现在,美国航宇局对女航天员的政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过程:第一阶段是从1961年到1978年,即从“水星”13名妇女的航天员试选到美国第一批女航天员的正式选出,称为“保守期”;第二阶段是从1978年至1999年,即从第一批女航天员的选出到航宇局第一次让妇女担任航天飞机机长,称为“开放期”;第三阶段是从1999年至今,称为“成熟期”。  相似文献   

15.
动态     
《航天员》2012,(6):41-43
神九航天员太空“家书”在北京航天城公布;俄航天局选出8名预备航天员;中共中央为神九航天员授奖;俄航天员德米特里孔德拉季耶夫离开俄航天局  相似文献   

16.
《航天》2014,(11):F0002-F0002
9月26日,俄“联盟”TMA-14M载人飞船成功与国际空间站对接,女航天员叶连娜‘谢洛娃进入空间站,成为驻站的第一位俄罗斯女性。这也是17年来首次有俄罗斯女航天员进入太空。上一次是在1997年,航天员叶连娜·孔达科娃飞赴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  相似文献   

17.
2007年,共有7名航天员从NASA退役,其中有5名航天员自谋新的出路,有2名航天员因“情敌风波”被NASA解雇。这7名航天员的简要情况见表1。  相似文献   

18.
《航天员》2010,(4):75-79
“我荣幸参加中国航天员体验营.一定珍惜荣誉.遵守纪律,崇尚科学.刻苦学习,团结互助.听从指挥.用心体验.勇敢成长。”庄严的宣誓过后.2010中国航天员体验营·民族营正式启动。神五航天员杨利伟.神六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神七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以及国家国防教育办公室、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教育部、中国航天员中心等单位的相关领导出席了开营仪式。  相似文献   

19.
日月 《航天》2010,(3):54-55
“阿波罗”16号登月航天员约翰·扬,是美国航天史上航天员生涯最长、执行任务最多的航天员之一,也是一位颇有传奇色彩的航天员:他曾经六次进入太空,两次去过月球(一次为绕月,一次为登月)。人称约翰·扬工作、睡觉、吃饭、呼吸均与太空飞行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20.
天浪 《航天员》2009,(3):62-63
国际空间站上,常驻3名航天员,到今年5月底,常驻航天员也不过6名,在地球上来说,就如同一个普通之家。这个国际“家庭”,本应像以前一样同甘共苦,和谐相处,如美国航天员迈克尔·芬克所说——“在太空中没有政治的空间”。然而,就在最近,俄美两国就共享国际空间站上的卫生问和健身自行车发生了争执。准备要“分家”。且根据最新的规定,俄罗斯航天员还被禁止与美国航天员分享食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