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新一代运载火箭将陆续首飞,作为其主动力的新一代液氧煤油液体火箭发动机,采用了世界先进的高压补燃循环系统和自身启动方式,具有大推力、高性能、绿色无毒、可重复使用等优点,每台发动机交付前进行一次工艺鉴定试车,可大大提高交付产品的可靠性。较现役运载火箭常规发动机抽检试车模式,液氧煤油发动机工艺  相似文献   

2.
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采用了助推发动机与芯级发动机联合摇摆控制模式,但随着参与控制发动机数量的增加也带来了控制系统可靠性降低的风险。本文针对火箭飞行过程中发生的单台发动机停摆故障,从控制力补偿原理进行分析,提出了控制力补偿策略,并进一步对发动机停摆可适应的能力范围进行了研究,最后通过数学仿真得到验证。应用该控制策略可以实现新一代运载火箭发动机的故障吸收,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3.
刘然 《航天》2011,(1):5-5
11月11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六院研制的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大推力发动机,双机并联试车取得圆满成功。该发动机是新一代运载火箭的主动力之一,对于提高我国进入空间能力,满足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的任务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满流试车台建设解决了国家探月工程和载人航天工程今后突破发展的技术瓶颈。  相似文献   

4.
长风 《卫星应用》2012,(5):29-32
为全面提高中国运载火箭的整体水平和能力,满足未来30~50年航天发展的需求,保持中国运载技术在世界航天领域的地位,需尽快研制新一代运载火箭。根据"高可靠、低成本、无毒、无污染、适应性强、安全性好"的目标,新一代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将坚持"通用化、组合化、系列化"的设计思想,按照"一个系列、两种发动机、三个模块"的发展路线,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长征5号运载火箭是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系列的基本型,为一种  相似文献   

5.
《航天》2014,(5):4-4
近日,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803所研制的新一代运载火箭三级电动伺服系统参加了试样阶段的首次发动机摇摆热试车。  相似文献   

6.
动态新闻     
《航天器工程》2014,(4):131-139
<正>我国120t级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进入工程应用阶段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2014年6月27日报道,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研制的用于我国新一代大推力运载火箭首飞的首台120t级液氧煤油发动机,通过了工艺鉴定试车,这标志着120t级液氧煤油发动机进入真正的工程应用阶段,将为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提供全新动力。国内首次通信系列整星平面近场试验完成据中国航天报2014年6月27日报道,由中国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国外重型运载火箭方案技术特点和性能,对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发动机研制给出了以两级半构型为重型运载首选、120,400t推力吨位可满足我国未来运载火箭一级动力需求、100t级真空推力氢氧发动机是我国重型运载较佳选择,以及箭体直径最大7~8m为宜的建议。针对我国的载人登月任务,提出了重型运载的四条发展路线,优选了一型运载火箭并进行了细化设计。  相似文献   

8.
新一代运载火箭增压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制的开展,新型120t级高压补燃液氧煤油发动机将得到广泛的使用,该发动机采用的推进剂贮箱增压系统设计被列为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制的重大关键技术之一。在对国内外主要液体运载火箭增压方案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120t级液氧煤油发动机的贮箱增压系统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液氧贮箱采用压力传感器与电磁阀组合的常温氦气加温增压,煤油贮箱采用压力传感器与电磁阀组合的常温氦气增压方案,并针对液氧贮箱采用常温氦气加温增压的方案开展了理论分析和全尺寸系统级试验研究。理论分析和试验结果表明,该增压方案可行。  相似文献   

9.
大型运载火箭发动机联合摇摆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我国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为背景,针对助推器发动机和芯级发动机共同参与姿态控制的特点,进行控制系统频域分析,提出了合成摆角的控制方法,将双输入控制系统简化为单输入系统,提高了设计效率.  相似文献   

10.
介绍一个新的化学火箭推进领域--低温固体推进技术,叙述了这种新一代固体火箭发动机的基本原理、结构形式、特点和有关技术问题,近年来国外研究工作取得的进展及应用于航天运载火箭的潜力。  相似文献   

11.
对国内外低温推进剂火箭发动机采用的排放预冷、自然循环预冷和强制循环预冷等预冷方案进行了综述。介绍了国内新一代运载火箭使用的新型低温液体发动机的预冷研究。对液氧煤油发动机预冷方案中推进剂类型、发动机所在子级、自然循环多因素综合等影响方案的主要因素,以及发动机预冷方案中的维护、沸腾传热与两相流数值模拟等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我国航天强国建设步伐的不断加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新一代运载火箭等重大工程持续推进,新的重大科技项目和航天工程陆续启动,对航天运载火箭的质量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液体火箭发动机(简称液体动力)是航天运载器的心脏,其  相似文献   

13.
正在第12届中国航展上了解到,我国已启动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和新一代载人飞船的研制工作,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功。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是根据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展规划,为发射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而全新研制的高可靠、高安全的载人火箭。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总指挥王小军说,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将按照载人飞行的最高安全标准进行设计,在近期可以用于载人月球探测工程中的环月、绕月等演示验证  相似文献   

14.
《中国航天》2015,(4):63
<正>首都航天机械公司(二一一厂)隶属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是我国规模最大的运载火箭总装集成企业,唯一的氢氧发动机制造企业。公司先后从事飞机修理制造、运载火箭研制生产等工作,在航空、航天两大领域均取得了辉煌成绩。截至2014年底,研制生产项目共15个型号、139发火箭,占长征系列火箭发射的68.5%;曾用不到两年时间,圆满完成了舱外航天服承力结构主体研制任务;目前正在研制以长征五号、长征七号为代表的新一代运载火箭,以及应用于长征五号火箭的一级大氢氧发动机和二级氢氧发动机。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建设工程突出贡献奖"、"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集体"、"首次月球探测工  相似文献   

15.
动态新闻     
《航天器工程》2014,(5):135-138
<正>18t级液氧煤油发动机累计试车达3600s据中国航天报2014年8月19日报道,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研制的18t级液氧煤油发动机1200s长程试车取得圆满成功,验证了发动机长程工作可靠性、极限入口压力及相关飞行程序适应性,确定了18t级液氧煤油发动机试样技术状态。发动机总试车累积时间已达到3600s,标志着18t级液氧煤油发动机可靠性迈上新台阶,为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顺利首飞奠定了  相似文献   

16.
段小龙 《火箭推进》2003,29(4):55-59
普惠(P&W)公司的RL10发动机作为美国系列运载火箭的低温上面级发动机已有30多年的历史了.虽然,P&W公司希望在今后的几年中,继续使用各种RL10发动机,但为了满足未来运载火箭的需要,他们已开始着手研制新一代RL60低温上面级发动机.这种发动机性能更优,推力是RL10的2倍,但与RL10发动机的外廓尺寸一样.RL60是一种先进的液氧/液氢膨胀循环发动机,其中涉及的许多关键技术提高了发动机的性能和可操作性,与此同时,仍具有与RL10相同的多次点火功能、寿命和可靠性.目前,P&W公司已承担了一项用于验证其关键技术的研究项目.通过该项目的开展,可以为后续进行的全尺寸发动机研制(FSD)计划降低风险.  相似文献   

17.
发动机是运载火箭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提供火箭飞行所需的动力。苏联经过多年的努力,研制出了多种型号的运载火箭发动机。本文介绍了苏联各种运载火箭发动机的情况,其中包括最近才透露的N-1登月运载火箭的有关情况。  相似文献   

18.
为实现运载火箭无毒、无污染、低成本和高可靠的目标,研制了新一代运载火箭辅助动力系统气氧/煤油无毒姿控发动机。经过多年攻关,气氧/煤油系列发动机技术研究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具有可靠的稳态及脉冲工作性能,达到了工程应用要求。首先介绍了气氧/煤油系列60 N,150 N和300 N 3种推力发动机的技术方案和关键技术,重点介绍了关键技术的研究情况,包括点火技术、轻小型电点火器技术、燃烧技术、冷却技术以及高温抗氧化涂层技术等,最后给出了发动机热试车情况,并对3种推力发动机的主要性能进行了总结。气氧/煤油发动机为国内首个达到工程应用要求的无毒姿控发动机。  相似文献   

19.
孙捷 《中国航天》1993,(5):29-29
美国通用动力公司(GD)准备研制一种单发动机半人马座上面级,以求提高美运载火箭的性能和可靠性。目前该公司正在寻求让美空军为该计划投资。 这种单发动机上面级将在90年代末投入使用。它可用于通用动力公司的宇宙神和马丁·玛丽埃塔公司的大力神,提高其有效载荷运载能力和可靠性,改进可操作性,同时降低操作费用。它还可用于太空升运者(Spacelifter)运载火箭。太空升运者是用来接替已被取消的国家运载系统计划的新一代运载器,低地轨道运载能力为9吨。  相似文献   

20.
随着微小卫星的广泛应用,很多公司积极投入微小型运载火箭的研制和试验。近几年来,微小型运载火箭发动机技术有了长足发展。发动机是运载火箭最复杂、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决定火箭性能和成本的关键因素。通过追踪国外微小型运载火箭发展现状,重点从发动机设计继承改进、新型塞式发动机应用、组合循环发动机、发动机3D打印制造以及发动机先进复合材料应用等方面分析了其所采用发动机的关键技术,并从发动机的继承改进、创新应用和低成本制造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