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日月 《航天》2009,(1):56-57
人类真是幸运,得天独厚地拥有一个皎洁可爱的月亮。一轮明月就是一幅美妙的画,一钩弯月就是一首动人的诗。皓月的皎洁,晓月的清幽,残月的素雅,弯月如钩,满月似盘,都能让人如痴似醉。法国著名天文学家弗拉马里翁曾称颂说,月光是天文学的光辉,而且“这一光辉照亮了人们研究这门科学的道路,使人们慢慢地将注意力转向星球和无边的宇宙。”我国近代诗人郁达夫则惊称月是“诗中之诗,画中之画”。的确,妩媚的皎月曾吸引了古今中外的多少文人墨客,赢得了多少情侣眷属的山盟海誓。有人曾经做过统计,在脍炙人口的《唐诗三百首》中,涉及描写月亮的竞达87首,差不多占了1/3。而唐代有“诗仙”之誉的李白,所留传下来的900多首诗中,与直接或间接与月亮有关的也多达300多篇,亦差不多占了1/3。  相似文献   

2.
王思潮 《航天》2009,(11):44-45
今年8月中旬至9月初,天文爱好者在观测土星时突然发现,巨大的土星光环“消失”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这要从土星光环谈起。  相似文献   

3.
谢懿编译 《航天》2009,(8):22-27
近半个世纪之前,天文学家们就开始争论,月球上可能有冰。后来的月球探测器在它的两极附近发现了冰的线索,但是这些远距离的探测始终无法让人信服。不过随着美国航宇局“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与“月球环形山观测和传感卫星”的发射,现在终于有了一锤定音的机会。  相似文献   

4.
姚清 《航天员》2009,(3):26-29
迄今为止,哈勃空间望远镜在距地球约56:3千米的轨道上,以28000千米/小时(比汽车约快150倍)的速度绕地飞行了10万多圈,期间共采集数据资料39兆兆字节,足以塞满两个美国国会图书馆。天文学家依据“哈勃”的观测资料,已发布了超过7500多份科学研究报告。  相似文献   

5.
谢懿 《航天》2012,(8):48-49
在度过了2210个火星日之后,“勇气”号火星车和地面失去了联系。不过有关它的一些轶事也许会永远流传下去。  相似文献   

6.
司马杭仁 《航天》2009,(12):48-50
至今,人类没有发射过专门的空间探测器去拜访天王星和海王星,只是美国旅行者-2探测器在1986年和1989年分别飞越天王星与海王星时进行了走马观花式的近距离顺路探测,以及用哈勃空间望远镜对它们进行了天文观测。  相似文献   

7.
陈丹 《航天》2009,(1):62-64
为纪念伽利略将望远镜用于天文观测400周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提议将2009年定为以“探索我们的宇宙”(The Universe,yours to Discover)为主题的国际天文年。这项提议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支持,并在2007年12月20日由联合国正式宣布2009年为国际天文年。为使广大读者了解国际天文年的历史背景,编辑部和笔者共同策划了这个图说系列连载。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主席Catherine Cesarky说:“天文学是历史最悠久的基础学科之一。它是人类智慧的集中展现,直到今天,天文学仍对我们的文化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刊载在这里的这些科学图片和历史图片,或许就是对Catherine Cesarky主席这一论述的很好注释。  相似文献   

8.
《航天器工程》2009,(4):101-101
据中国航天新闻网2009年6月4日报道,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项目(英文简称LAMOST)近日顺利通过国家竣工验收,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具备自主研制巨型望远镜能力的国家之一,为我国天文观测走在世界前列提供了有利条件。LAMOST要实施“大规模光谱巡天”的科学目标,把人类的天文学光谱观测能力从百万量级提高到千万量级。“巡天”任务明年开始试观测,后年正式使用,预计五年完成。  相似文献   

9.
陆小旭 《航天员》2009,(3):30-31
在浩瀚的宇宙中有一只“眼睛”——哈勃空间望远镜,它能极其清晰地看到遥远的星体或星云,不仅可以观察到几十亿光年以外的物体,还能由此了解几十亿年前发生的事情——天文学家们正利用这只“眼睛”实现着种种奇迹。“哈勃”究竟是什么?为何它如此独特?它如何生成如此清晰的图像?我们将深入了解这种堪称天文学史上革命性一页的神奇设备。  相似文献   

10.
小青  李时来 《航天员》2013,(6):62-63
1971年1月31日21时03分02秒(UTC),“阿波罗”14号飞船在土星5号SA-509运载火箭的推助下从美国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开始了九天的登月任务,并于当年2月5日9时侣分11秒(uTc)降落在月球表面上,  相似文献   

11.
钱航  李时来 《航天员》2013,(1):21-23
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人们主要通过地面天文观测研究小行星,同时还通过对陨落到地面的小行星碎片进行研究,从而得到小行星物质组成和化学成分。而当前,随着人类深空探索的深入,关于小行星的探测也日益增多。美国、欧洲和日本先后发射了多颗小行星探测器。有的甚至实现了小行星表面物质的取样返回。那么,我们是如何使用小行星探测器进行探测的?从地球飞往小行星的“星途”又有怎样的艰难呢?  相似文献   

12.
众眼看宇宙     
马静 《航天》2013,(12):60-61
PSRB1509:宇宙之手 天文学家通过美国航宇局钱德拉X射线望远镜观测到了这幅壮观的星云结构图片。图片中心是一颗年轻的中子星,被命名为“PRSB1509”。这颗中子星直径虽然只有20千米,但是它向太空喷射的大量能量形成的美丽X射线星云却横跨了150光年,星云看上去酷似一个手掌的形状,  相似文献   

13.
徐菁 《航天》2009,(4):40-43
为了给国际天文年增添喜气,欧洲空间局不久将从法属圭亚那库鲁发射场发射欧洲空间局的“普朗克”和“赫歇尔”两颗天文卫星。其中,“普朗克”卫星将在最高分辨率上观测远红外光谱,考察137亿年前宇宙大爆炸后瞬间充满宇宙的辐射残余——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回答人类最关心的问题:宇宙是如何起源和演变的。  相似文献   

14.
陈丹 《航天》2009,(8):62-64
哈勃用胡克望远镜 分解仙女座大星云 胡克望远镜造好之日寸,正是天文学家为了星云本质问题而束手无策的时候。年轻的天文学家哈勃(Edwin Powell Hubble,1889~1953)决心要把这个难题搞个水落石出。他从1919年开始用胡克望远镜对仙女座大星云进行一次又一次的观测。1923年威力强大的胡克望远镜帮助哈勃将星云周边的一些暗弱恒星分辨出来。  相似文献   

15.
谢懿 《航天》2009,(7):24-27
每过十年,美国的天文学家就会对未来进行一次规划,列出他们最想要的东西。这一做法便得美国天文学界在最核心的问题上形成了统一战线,可以同仇敌忾、一致对外,在2000年天文学家们公布的清单上,下一代空间叠远镜占据了显赫的位置,它将接替哈勃空间望远镜(HST)挑起美国天文学的大梁,并且使得美国天文学继续保持“领跑”的态势。  相似文献   

16.
喻京川 《航天员》2012,(2):75-80
在科学还不发达的古代,神话、占星术等一直伴随着天文学的发展,由此产生的星空艺术还一直停留在纯粹的艺术之中。直到1609年,意大利物理和天文学家伽利略将自制的望远镜——也是世界上第一架天文望远镜对准星空,人类美术史上的第一幅天体素描写生《月面图》诞生了。18世纪英国著名的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用自己设计制作的大型反射望远镜发现了天王星及众多遥远的星云、星系等深空天体。  相似文献   

17.
月亮女神探月计划根据科学目标的需求配置多波段成像仪、地形测绘相机、测月雷达、月球磁强计、高清电视摄像机等15台(套)有效载荷.文章阐述了有效载荷的基本原理、主要技术指标及其科学任务.通过1颗主探测器(Kaguya)和2颗子探测器(Rstar,Vstar)的相互配合以及精密测轨,获得了迄今最为精细的重力场分布数据,为研究...  相似文献   

18.
地外空间具有三种主要的环境特征,即微重力、宇宙辐射、极弱磁场(亚磁场)。航天观测数据表明。星际空间磁场小于地磁场的万分之一。同时,太阳系中几个类地行星(火星、水星和金星)的表面磁场也都远低于地磁场。人类进行长距离星际航行时,不可避免地长期处于亚磁环境。因此,在人类探索的脚步逐渐迈向星际空间之时,科学家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紧迫的难题:在茫茫星际空间的“磁场沙漠”中,生命体是否仍然能够正常生存?适当的磁场环境是否是生命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9.
陈丹 《航天》2009,(4):62-64
哈德利和肖特的工作把反射望远镜的实验价值提到了一个新高度。使用金属镜面来反射光线,代替使用透镜折射光线,使得天文学家们能够制造出更短和更大威力的望远镜,大型反射望远镜变得越来越普及,在这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首先是英国著名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  相似文献   

20.
杨孝文 《航天》2011,(2):60-61
美国航宇局于2010年11月16日发布了钱德拉天文望远镜发现的一个迄今最年轻的黑洞。黑洞是由超新星爆炸留下的残余物质形成的,是宇宙中最奇异的天体之一。即便是在这些奇异的黑洞当中,还有一些更极端的,以下即是宇宙中最极端的黑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