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采用非径向磁流管位形的假设,计算了太阳冕洞网络部分的色球-日冕过渡区的能量平衡模型。所考虑的能量流包括辐射、传导、对流和机械波加热(如阿尔芬波),计算结果表明在冕洞网络部分的过渡区中,电子温度T和密度N分别比宁静太阳中的值低60%和2倍,而其过渡区的厚度比宁静太阳中的大4倍。这种大气模型可满意地解释T≥105K范围的远紫外观测发射量度的分布。另外我们也发现在冕洞大气的过渡区中,阿尔芬波加热似乎不能忽略,尤其是在冕洞的过渡区底部,它的加热作用可能会超过热传导。在冕洞大气中,由于波动量的淀积而产生的对流能损耗也是重要的,在过渡区底部650km以上,对流能损耗逐渐超过辐射损耗。   相似文献   

2.
太阳活动区物理冕动中温度分布与阿尔芬涨落能流(赵学溥)vol.l,No.1,p.21,1981.太阳大气中磁场的扭转储能(刘新萍敖超)vol.1,No.1,p.60,1981.关于太阳日冕磁环的稳定性(陈乐山)vol.1,No.2,p.102,1981.日冕环和日冕拱的平衡位形(胡文瑞)vol·2,No.z,p.lz,1982.微波爆发前太阳射电发射的周期振荡(吴洪敖)vol.2,No.1,P.31,1982.一个日面边缘大爆发的射电观测特性(周爱华孙九祯顾中元)vol.2,No.1,p.38,1982.太阳耀斑可能的储能过程(李中元胡文瑞)vol.2,No.2,p.137,1982.太阳大气中非线性波的数字计算(印春霖沈昌钧)vol.2,N。.2,p.152,”82.…  相似文献   

3.
冕洞发展及其相关地球空间效应的个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出现在2003—2004年的一个大冕洞及其相关太阳风、行星际磁场和地磁资料,分析了冕洞自身演化规律以及对太阳风和重现性地磁暴的影响.研究发现,冕洞发展经历了生长期、成熟期和衰减期三个阶段;成熟期,冕洞高速流中的最大太阳风速度和地磁暴平均强度基本维持在同一个水平上;但地磁暴的持续时间和冕洞高速流的持续时间仍有较大变化,该时间长短主要与冕洞穿越太阳赤道部分所横跨的经度相关.  相似文献   

4.
冕洞特征参数与重现型地磁暴关系的统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提取冕洞特征参数的基础上,利用1996年到2005年8月近十年来对地磁扰动有影响的356个冕洞事例,定量分析了冕洞特征参数(包括冕洞的面积比、经纬度跨度等)与冕洞高速流特征、重现型地磁扰动特征(包括扰动大小和持续时间等)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发现,从引起地磁扰动的冕洞在整个太阳活动周的分布来看,在地磁扰动峰年中冕洞影响同样具有重要的贡献;冕洞高速流太阳风速度与地磁扰动强度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而高速流中太阳风速度与冕洞面积比关系不大,与冕洞亮度存在一定相关性;冕洞的经度跨度与地磁扰动持续时间存在很强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根据Ylysses观测,比较完整地计算了高纬行星际空间太阳风能流分布.计算表明,行星际空间的高速流能流密度约为2.1×10-3J·m-2·s-1(日心距离r=1AU),主要来自于太阳风离子所携带的动能流(占58%)和克服太阳引力的势能流(占39%).要驱动高速流,需要在日冕底部高速流源区(日心距离r=1Rs)向外输出到太阳风的能流密度为7.1×102J·m-2·s-1·分析表明,由日冕底部向外可能输出两种形式的能流,其中一种具有较短的耗散长度,被耗散在很短的空间区域(~1—2Rs),使日冕温度迅速提高。另一种储藏在连续向外传播的太阳风中,不断耗散用以加速太阳风(>2Rs).  相似文献   

6.
文青 《国际太空》2008,(1):17-17
日本、美国和欧洲的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美国《科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借助太阳-B观测卫星发现了太阳上的太阳风喷口,以及可能与日冕加热现象有关的阿尔芬波。通过卫星传回的数据形成的分析图像,研究人员发现在太阳黑子上方闪耀着亮光的强磁场活动区域和日冕中气体较稀薄的冕洞区域的一个交界处,有约100万摄氏度的等离子流沿着呈放射状的磁力线,以140km/s速度喷出。  相似文献   

7.
地磁暴是空间天气预报的重要对象.在太阳活动周下降年和低年,冕洞发出的高速流经过三天左右行星际传输到达地球并引发的地磁暴占主导地位.目前地磁暴的预报通常依赖于1AU处卫星就位监测的太阳风参数,预报提前量只有1h左右.为了增加地磁暴预报提前量,需要从高速流和地磁暴的源头即太阳出发,建立冕洞特征参数与地磁暴的定量关系.分析了2010年5月到2016年12月的152个冕洞-地磁暴事件,利用SDO/AIA太阳极紫外图像提取了两类冕洞特征参数,分析了其与地磁暴期间ap,Dst和AE三种地磁指数的统计关系,给出冕洞特征参数与地磁暴强度以及发生时间的统计特征,为基于冕洞成像观测提前1~3天预报地磁暴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文应用十八、十九周下降期的地磁观测资料导出了对应时期太阳风速度的卡林顿经度变化,并结合由极盖区地磁观测导出的行星际磁扇形结构确定十八、十九周下降期太阳南北磁极极性、类偶极点的太阳余纬和卡林顿经度,从而确定了该时期的冕洞分布,并与二十周冕洞分布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MHD波与日冕大气耦合的磁流体动力学方程组,计算得到冕洞内的日冕大气的温度T、密度N和流速V的分布.根据这些量的分布特点,认为日球基本参数T、N和V的冕洞周变化,可以用冕洞磁场的非径向因子a值,随黑子活动的下降而变小来解释.   相似文献   

10.
Zr含量对Mg-Zr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研究了镁锆合金的晶粒细化机理,制备了不同锆含量的镁锆合金,在制备过程中采用了含有SF6的混合气进行气体保护.研究了镁锆合金凝固组织与性能,以及应变、频率、温度和锆含量对合金阻尼性能的影响,利用减振实验验证了合金的阻尼性能.结果表明:随着合金锆含量的增加,晶粒尺寸细化为30 μm,同时合金力学性能得到了改善.研究还表明,合金阻尼性能和频率无关,但随着应变量的增加而不断提高,并且在ε=1×10-4时,损耗因子达到5.3×10-2高阻尼水平.采用Mg-Zr合金制作的仪表基座对振动信号的传递比为1.88,显著低于ZM6和LY12合金基座的传递比.   相似文献   

11.
使用两个跃迁频率,观测W33B的OH分子左右圆偏振的脉泽辐射.从左右圆偏振谱的Zeeman速度分裂,导得脉泽活动区的磁场大约为5mG.采用均匀抽运,完全饱和辐射的球模型,估计脉泽活动区的原恒星物质的氢分子数密度为3×107cm-3.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MHD激波跳跃条件的精确解,具体讨论了行星际背景太阳风状态参数Alfvén马赫数M1、等离子体β1参数和磁场角θ1的变化对地球磁鞘区中磁场起伏特性及其分布的影响.主要结果是:马赫数M1的变化主要控制磁场起伏特性:放大倍数、相对起伏和各向异性程度的水准高低.磁场角θ1的变化控制磁场起伏的空间分布特性.等离子体β1参数的变化,不引起磁场起伏特性的明显变化(对于实际经常发生的情况M1 8而言).M1、θ1是强控制参数,而β1是弱控制参数;磁鞘区磁场起伏对太阳风状态参数的变化响应呈现明显的晨-昏不对称性(行星际磁场位于黄道面时),响应主要发生在晨侧.晨侧的磁场起伏(或湍动)相当活跃,而昏侧相当稳定;磁鞘中不同地点磁场起伏特性对太阳风状态参数M1、β1的变化响应有大致相同的形式,而对其磁场角度θ1的变化却有迥然不同的形式.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提出了快撕裂模加热是1980年5月21日—22日耀斑后冕拱长达10多小时的有效加热机制。作者计算了撕裂模所提供的能量和相应的增长率,并讨论了该冕拱的MHD平衡和稳定性问题,主要结论如下:1.对5月21日冕拱,当密度取1.6×109cm-3(实测值)时,剪切宽度αα=1.8×108cm(冕拱小半径的十分之一)剪切磁场为18—32×10-4T,所对应的增长率为1.79×10-5s-1—2.66×10-5s-1,不稳定的增长时间为15.5h—10.4h,这组解与观测到的冕拱存在10多小时相符。所以,撕裂模是冕拱合理的有效加热机制。2.该冕拱之所以维持10多小时之久,除撕裂模加热与辐射损失平衡外,在力学上必须处于平衡态,其平衡条件为Bφ(冕拱轴向磁场)=2Bθ(冕拱的环向场),和气压梯度dp/dr大于零。若冕拱满足该力学平衡条件,则利用能量原理可得到该系统对腊肠扰动、扭曲扰动、螺旋扰动均是稳定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极盖边界上电离层驱动电位φ0随时间变化的不同模式计算了场向电流J2及电离层对流电场E的演化过程。计算表明,当φ0(t)先升后降有极大值时,J2(t)和E(t)也表现出类似的趋势。但它们的极值滞后于φ0max出现的时刻,即在一段时间内,φ0虽已开始下降,J2及高纬E却继续增大。一般说,E先于J2达到极值,但相差甚小。φ0变化形式不同时,滞后时间亦不同。当φ0陡升缓降时,E、J2的极值相对于φ0max的时延可超过一小时。这与持续时间较长的磁暴期间所观测到的电离层场强响应时延量级是一致的。时延大小还受电离层电导率的制约。低纬电离层场强的响应与高纬不同,其升降趋势与φ0同步。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国际地磁参考场(1980IGRF,n=8)磁力线经验公式和三层模式电离层,结合哨声波沿磁力线传播所需电子浓度的横向梯度,给出了磁纬10°以下哨声路径纬度和所需抬升因子积分中值的估算方法;从而得出:(1)哨声色散值D不仅与电离层NmF2正相关,而且与hmF2也有明显相关性.当路径纬度ф90≤10.5°(IGRF,n=8,下同)时,D与hmF2负相关;>12时,正相关;在10.5°—12°之间时,正或负相关取决于路径顶点高度与hm之差值.估算表明,三亚(磁纬7.04°N)收到的哨声中路径纬度ф90≤10.5。的占94.5%,D与hmF2负相关,这与观测结果一致.(2)所需抬升因子积分中值一般在7—31%之间.   相似文献   

16.
本文求解了点源爆炸波在环形磁场中传播的非自型问题。以耀斑引起的击波传播为例讨论了解的应用。从中可以看到,磁场扰动呈U形,主要发生在0.5Re—1.0Re的击波区域;行星际磁场的存在使击波到达1AU的时间延长了几个小时;击波必须具有大于磁截止能量EM1S2/4π J0R时(符号意义见内容)才有可能传播到1AU以远的地方,日冕磁场结构对耀斑击波进入行星际空间的传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叙述确定总电子含量积分常数(Ωc)的一个方法。它是根据同步卫星信号相对法拉第旋转角(ΩR)随昼夜f02F2值的变化,运用最小二乘法计算Ωc对于f02F2的回归直线。此线的斜率正比于电离层等效板厚τ,直线与纵轴的交点给出Ωc。   相似文献   

18.
用Hα色球、射电运动频谱、射电日像和米波、分米波、厘米波段上的七个单频射电总流量的观测资料及地磁记录,对1982年1月22日太阳西边缘的物质抛射事件做了综合分析.用流量变化率曲线讨论了爆发特点.在绝热假设下推得抛射物质团在1.16R附近的内部磁场为12G,总电子数为1038,总能量为7×1029erg.事件的总抛射物质~1014-1015g,总能量~2×1030erg.   相似文献   

19.
太阳风中动力论Alfven波的湍流谱(a)朗道衰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一个太阳风中Alfven脉动湍流的新模式,动力论Alfven波是Alfven波和离子声波非解耦的新波模。由太阳向外传播的各种波长的动力Alfven波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推导出动力论Alfven脉动湍流功率谱Pk,在Alfven半径以外,Pk∝k-3/2,而在Alfven半径以内,由太阳附近的Pk∝k-1变化成Pk∝k-3/2动力论Alfven脉动在Alfven半径以内完成朗道衰减。新模式克服了以前理论模式遇到的困难。   相似文献   

20.
本文求出木卫、土卫、天卫系中卫星离行星的距离αn的一种新经验公式:αn=B1·Bn,其中B1、B对各卫星系是常数.由此计算结果与观测值偏差一般小于10%.我们认为,卫星是在行星周围的气体-星子盘中,通过小星子聚集形成的,盘中主要成分是气体,气体阻尼效应在星子聚集形成卫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分析表明,盘中的一种径向小扰动可以导致引力不稳定性而形成密度增加的气体环系.在这种环系中小星子聚集形成卫星.环分布形式导致距离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