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方星 《国际太空》2014,(12):57-59
众所周知,人造地球卫星(简称卫星)上天后必须对它进行测量与控制,使地面控制人员及时了解卫星的运行轨道、卫星各系统的工作情况和各种工程参数,控制卫星上有关仪器正常工作,这些都是通过卫星上的测量与控制分系统来完成的,主要包括遥测、遥控和跟踪测轨等装置。  相似文献   

2.
<正> 地球观测卫星利用星上遥感设备对地球进行观测,以获取各种地面信息.这种卫星通常选取太阳同步兼回归轨道.在太阳同步轨道上,运动的卫星在相同的地方时经过观测区域,卫星摄影时,太阳高度角基本相同;选取回归轨道,其目的是使卫星在运行一个回归周期以后,又重复原先的地面轨迹,这就可以满足用户对同一目标多次重复观测的要求.美国陆地卫星、泰罗斯、依托斯、雨云及法国的地球资源卫星均设计为这样的轨道.  相似文献   

3.
加拿大空间局(CSA)将在1994年发射雷达卫星,它的分辨率为10米,是加拿大最先进的遥感卫星。星上装有合成孔径雷达和强大的微波辐射计。卫星将每天从500公里高的轨道上昼夜24小时地拍摄地面照片。它不受天气影响,也能穿过云层和黑夜进行对地观测,是一种全天候的雷达观测卫星。该星与今年苏联发射的“钻石”雷达卫星、欧空局发射的第一颗地球资源卫星和明年日本发射的第一颗地球资源-1性能相似,只是分辨率有所不同,苏联和欧空局的卫星分辨率为15米,加拿大和日本的卫星分辨率为10米。  相似文献   

4.
欧洲X-射线观测卫星(Exosat),重500公斤,直径2.1米,高1.35米(不包括高1.85米的太阳帆板)。它将置入近地点为500公里,远地点为200,000公里的大偏心率轨道,其主要任务是研究高能宇宙射线产生过程,探测软X射线和硬X-射线。1977年开始工业技术设计和研制,1981年进行飞行模型总装,目前卫星的研制工作已进入决定性阶段。卫星的结构特点是:卫星中心体敷有超绝热层,装有一块单自由度回转式太阳帆板。所有分系统都安装在中心体外壳内,各种科学仪器的窗口均位于卫星的一侧,可以沿X轴或平行于X轴观测。在发射期间,太阳帆板折叠在一起,盖住低能成象望远镜和中  相似文献   

5.
苏联解体后,现在轨道上运行的“钻石1A”地球观测卫星的后继星发射工作前景暗淡。钻石1A卫星获得的图像向西方出售,但当后继星发射至轨道的可能性不大时,销售业也就成了空中楼阁。钻石1A卫星是利用礼炮号轨道站的运载舱改装成的过去最大的地球观测卫星,重18.5吨,沿机身侧面搭载两台合成孔径雷达。1991年8月31日用质子号火箭发射至远地点279km,近地点232km的轨道高度。由于轨道高度较低,因此,空气阻力大,大约在1993年3月再入大气层。然而,研制与应用该卫星的战罗斯的南方机械制造科学生产联合体  相似文献   

6.
日本计划于明年初用H1火箭从种子岛空间中心发射第一颗地球资源卫星(ERS-1),它将进入570公里高的极地轨道。卫星重1340公斤,星体为3.1米×0.9米×1.8米的箱形,装有分辨率为10米的全天候合成孔径雷达、分辨率为18米的可见光和近红外辐射计、数据发射机和数据记录器等,合成孔径雷达上装有11.9米和2.4米的雷达天线。卫星上92%的部件是日本自己研制的,设计寿命为3年。日本ERS-1上的合成孔径雷达采用L波段频率(今年发射的欧洲  相似文献   

7.
自印度1979年6月由苏联发射的第一颗实验性地球观测卫星“巴斯卡拉-1”进入太阳同步轨道以后,尽管星上两台电视摄象机初期有些故障,也能勉强对地面拍照,但经地面指令在1980年2月后又恢复正常,到1980年8月星上观测仪器仍在正常工作。约一个月时间,卫星就向地面发送了整个印度的地面资源照片,尤其是图象质量已达到了迄今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气象卫星所拍的照片水平。对森业、云量、积雪提供了有用的资料。星上另一台微波辐射计一直工作  相似文献   

8.
六月二十六日美航宇局用宇宙神-F火箭,从范登堡空军基地成功地发射了美国第一颗民用海洋卫星。轨道参数是:800公里高度近极地轨道、倾角108度、周期101分。该卫星在36小时内可覆盖全球的95%。卫星高12米,三轴稳定,重2300公斤。由洛克希德公司制造、造价约为五千万美元。卫星上携带的观测仪器有:一台可见光和红外辐射计,拍摄海洋照片;四台微波仪器:即一台雷达测高计,测量约10%的1—20米高  相似文献   

9.
最近,日本研究了世界上各国提出的多种小型对地观测卫星方案,提出了今后小型卫星与大型卫星互补的新思路,并正在加紧研制干涉测量双星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系统(SIDUSS:SARInterferometryDualSatel-liteSystem)和国内城市区域观测卫星(DUOS:DomesticUreaObservationSatel-lite),用以组成卫星观测群,提高对地观测效果。1.干涉测量双星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系统(SIDUSS)它是利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由相距一定距离的轨道上的两颗卫星,…  相似文献   

10.
印度第二颗资源卫星的运行情况印度第二颗地球资源卫星于一九八一年十一月二十日由苏联代为发射。轨道参数是:近地点514公里、远地点557公里,倾角50.7度、周期95.2分。卫星发射重444公斤,星上观测仪器和第一颗基本相同,装有两台电视摄象机,但多装了两台微波辐射计。据莫斯科一月十四日塔斯社电讯称,星上观测仪器工作正常,并向印度地面站传输了几百张照片。所获得的照片和资料将为印度经济领域的发展给予极大好处。苏联在卫星运行半  相似文献   

11.
孙佳 《国际太空》2012,(9):32-38
星载合成孔径雷达(SAR)能够全天时、全天候地获取地面目标的高分辨率图像,在军事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从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合成孔径雷达卫星从开始的单频段、单极化、固定入射角、单工作模式,逐渐向多频段、多极化、多入射角和多工作模式方向发展,天线也经历了固定波束视角、机械扫描、一维电扫描及二维相控阵的发展过程。随着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的发展,分辨率等技术指标逐渐提高,卫星功能逐渐增强,卫星的质量也逐  相似文献   

12.
印度卫星-1     
1978年8月,印度空间部同美国福特航空空间与通信公司签订了一项合同,根据这项合同,该公司将为印度研制两颗可供国内通信、电视教育广播、气象观测和为地面数据收集台站中继气象数据的多用途卫星。该卫星取名为印度卫星-1,将于1981年用美国航天飞机发射。印度卫星-1,是一种在转移轨道和同步轨道上都采用三轴稳定的新型卫星,它的发射重量为1072.4公斤,不带燃料时净重488.4公斤。用单块太阳电池帆板提供824.6瓦的功率。星上装有12个转发器,其中9个工作,3个备用。印度卫星-1的另一特点是  相似文献   

13.
最近,在研制美国海军海洋观测卫星(N-ROSS)的竞争中,洛克希德导弹和空间公司披露了其海军海洋观测卫星的方案建议。洛克希德公司提供的 N-ROSS 卫星设计方案是,卫星设计寿命为三年,重1800公斤左右。预计,1990年9月由大力神Ⅱ运载火箭置入高度为820公里、倾角99度的太阳同步轨道。在该轨道上,N-ROSS卫星能够每36小时绘制一次海洋环境图。N-ROSS 将携带四种遥感器:一个新型的低频微波辐射计、一个美国航宇局研制的散射计和海军  相似文献   

14.
欧空局正准备生产的ERS-1微波成象地球资源卫星,总投资预计为46,500万美元,法国将承担其中的22%,在六月份将由法国内阁会议批准。法国政府批准参与ERS-1卫星的研制是在卫星硬件开始制作前决定的。预计在1989年4月发射该卫星。估计工作寿命为两年。 ERS-1主要飞行任务是利用合成孔径雷达、气流散射计、雷达高度计、寻迹扫描辐射计等仪器来观测海洋、地球冰冻地带和沿海地区。  相似文献   

15.
意大利艾列尼亚喷气推进(Alenia Spazo)公司提出研制命名为“埃科萨特(Ecosat)”的环境监视卫星。它是一颗搭载有大型X波段合成孔径雷达和光学敏感器的平台型卫星。 Ecosat环境监视卫星的任务是:①监视环境;②早期预报大面积的灾害;③分析地球资源的分类和储量等。卫星拟用“阿里安-4”或“阿里安-5”火箭发射至高度为600km,倾角97°的太阳同步极轨道上,进行4~5年的观测。观测频率为9.6GHz。宽0.4m、长12m,重量400kg的合成孔径雷达和光学遥感器,分别能在纵摇和横摇方向上控制,上  相似文献   

16.
宽视场相机     
射线观测卫星(ROSAT)是西德和英国用来监测天空软 X 射线和极紫外线波长的卫星。英国负责提供的紫外望远镜是一架宽视场相机。包括所有电子元件装置的电气模型由马拉德(Mullard)空间科学实验室组装并被用来检测各分系统间的干扰,同时也被用来试验星上计算机的软件,这些软件主要是在轨道上控制仪器用的。全部电磁兼容性试验将于今年12月由马可尼空间和防御系统部完成。结构试验模型在伯明翰大学组装,将于  相似文献   

17.
一种区域性中轨道卫星移动通信星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一种中轨道卫星移动通信星座 ,它可以提供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的通信服务 ,最小观测仰角按 30°设计。该星座由 6颗周期为 12 h、倾角为 2 8.5°的圆轨道卫星组成 ,轨道高度为 2 0 183km,6颗卫星均布在同一条地面轨迹上。  相似文献   

18.
1983年1月26日,一枚德尔他3910火箭从范登堡基地升上天空,把一颗重一吨多的卫星射入预定轨道——900公里高的近极地轨道,卫星运行周期为103分钟,此卫星便是荷兰红外天文卫星IRAS。 IRAS卫星计划是荷兰、美国和英国合作计划,卫星重1076公斤,其中平台266公斤,主要仪器——红外望远镜810公斤。卫星的主要任务是观测宇宙红外源并为它们编制目录,同时对某些红外源进行详细研究。目前,卫星的一切工作正常。由于星上所带的探测器致冷用液氦的散发速度比预计的慢,因而卫星寿命可能由原计划的200天延长到250天甚至可能达到300天。另外,星  相似文献   

19.
1993年9月25日,欧洲的阿里安火箭的第59次飞行又获成功,它把马特拉-马可尼空间公司制造的法国第三颗对地观测卫星斯波特-3送入了预定的太阳同步轨道。与斯波特-3卫星同时被送入轨道的还有6颗微型卫星。这次发射的7颗卫星共重2118公斤,其中斯波特-3卫星重1900公斤,其它小卫星每颗重12~50公斤不等。这些卫星都进入了高791~815公里、倾角98.7度的极轨道。  相似文献   

20.
1979年6月7日,苏联帮助印度发射了第一颗地球观测卫星,该卫星进入512×557公里的轨道,倾角为50.7度,周期为95.15分,与预定轨道(525公里高,51度倾角)非常接近。由于星上某些设备的调试迟缓以及印度在去年遭到的国内困难,尽管有苏联技术人员的协助,地球观测卫星仍推迟发射将近一年。该卫星重量为442公斤,设计寿命为一年。星上装有一台两通道的电视摄像机和一台两通道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