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岳帅  聂宏  张明  罗超  徐大富 《宇航学报》2016,37(6):646-656
以对称分布四腿支柱式垂直降落重复使用运载器为研究对象,基于一种新型油液-蜂窝式多级缓冲器,建立了计及地面弹塑性变形的运载器软着陆过程动力学模型,并给出了运载器着陆时的五种临界着陆工况。以前四种着陆工况为基础对多级缓冲器进行了缓冲参数协调分析,在此基础上以翻倒极限着陆工况为基础重点研究了多级缓冲器缓冲参数对着陆稳定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多级缓冲器中油孔面积、活塞杆直径和阻尼阀调节弹簧预紧力等油液缓冲参数对蜂窝压溃载荷的选取有着显著影响,同时以上参数的合理选择可以有效增加运载器的着陆稳定性能。  相似文献   

2.
3.
成像光谱仪在未来的一系列行星无人探测活动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光谱成像技术的科学目的在于,通过测量行星表面物质反射和发射的可见光与红外辐射光谱特性的强度与分布来弄清行星的结构组成情况。作为美国国家航宇局主持制定的“行星探测仪器确定与开发计划”的一部分,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目前正研制一种适于多种行星探测任务的标准成像光谱仪。在“伽利略号”探测木星时使用过的近红外成像光谱仪(NIMS)的基础上,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又研制出了Ⅰ型可见光—红外成像光谱仪(VIMS)。这台仪器已为美国航宇局初步选中,用于最近批准将要实施的“火星观察者号”航天器的探测任务中。  相似文献   

4.
探测一号科学探测卫星的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探测一号科学探测卫星的结构形式,建立卫星的有限元模型,进行静力、模态、动力响应及稳定性计算,结合理论分析和以往的设计经验,实现对卫星结构的合理改进,最终得到了较为满意的结构设计。  相似文献   

5.
提出一种综合使用多GNSS系统可用导航卫星信号源和基于MIMO信号处理体制的无源多基地雷达系统结构,利用M IM O处理获得的空间分集增益来改善雷达探测性能。分析了系统的可用信号源情况,讨论了系统中前向散射区的确定和目标前向散射RCS的计算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基于GNSS信号的无源MIMO雷达系统的探测性能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给出了仿真计算结论。  相似文献   

6.
一种基于球面剖分的星座性能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晓宇  戴光明  陈良  宋志明  王茂才 《宇航学报》2016,37(10):1246-1254
在卫星星座优化设计与性能分析过程中,根据球面Delaunay三角网和Voronoi图的特性,首先研究了任意状态下星座空间几何构形划分方法,定义了卫星所属覆盖区域。然后,通过分析卫星星座和地面目标区域之间的几何关系,提出了星座对任意类型地面目标的最小观测仰角和平均观测仰角的确定性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基于星座空间几何构形划分的卫星系统网络的时变特性,提出了星间通信链路快速建立方法。最后,以铱星系统为例,分析了该系统的对地覆盖能力和星间链路通信能力。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可以准确、快速的评估卫星系统应用效能,同时能够为星座优化设计人员提供必要的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7.
给出了一种基于峰度最大化的独立分量分析算法,通过优化步长因子来得到全局最优值,采用代数方法求解方程根的方法得到最优步长参数,与迭代算法求解相比,结构清晰、实现简单,而且不需要对混合信号做白化预处理,算法运算量较低。仿真实验验证了算法优良特性。  相似文献   

8.
为实现临近空间浮空器的持久区域驻留和机动飞行,文章所研究的一种利用自然能飞行的临近空间浮空器利用自然界的热能和风能,通过简易可行的技术手段实现飞行高度和轨迹的控制,有望解决临近空间浮空器面临的能源问题和热问题。文章介绍了该新型浮空器的系统组成和主要特点,分析了该新型浮空器在设计最大运行高度处的浮重平衡,进行了系统设计参数的分析。该新型浮空器由超热空气和氦气提供浮力,计算结果表明氦气囊所占比例越大,所需的浮空器半径越小,且随着设计最大运行高度的升高及超热值的减小,所需的浮空器半径增大。  相似文献   

9.
文章设计了一种军用无线通信性能评估系统,能够在不同信道环境及各种干扰模式下,对军用无线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及可靠性进行检验及评估,包括频率覆盖范围、灵敏度、动态范围、频率分辨率、频率稳定度、抗干扰性、实效性及适应性等。该系统可广泛应用于机动或非机动指挥通信系统方案的验证以及设备性能指标的验证与评估。  相似文献   

10.
一种姿态控制发动机点火装置简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一种姿态控制发动机点火装置,它由一对桩带式电发火管组成,对发动机实施尾部点火,具有防静电,防射频,防核辐射能力,能够在γ射线剂量率10^6By/s的状态下实现1W,5min不发火。它体积小,重量轻,价格低廉,该装置应用于姿态控制发动机表现出较高的可靠和于姿态控制或战术型号发动机。  相似文献   

11.
根据固体火箭发动机地面及高空模拟试验,提出了内弹道性能分析及预示方法,并编制了程序.通过算例给出了某发动机内弹道性能P-t、F-t、q_m-t、I_s-t、m_p-t曲线及试验修正系数k_1、ξ_(C_*)和ξ_(CF).计算表明,理论预示推力与测试推力基本一致,平均推力偏差不大于0.4%,平均比冲偏差不大于0.35%.由该程序计算的内弹道性能可提供导弹总体设计使用.  相似文献   

12.
论述了目前尚未阐明的固体火箭发动机平均燃速与平均压强的本质关系——直线关系,试图澄清在这一关系方面的认识偏差.  相似文献   

13.
组合发动机空气预冷换热器动态特性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守恒原理,导出叉流管-管型换热器非稳态传热过程的数学模型及相应的离散方程。利用隐式格式,求得组合发动机空气预冷换热器随时间而变的出口及壁面温度。指出此类动态计算若采用显式格式是极其费时的。对比解析解及显式方法的计算结果,表明隐式方法的解是有效可信的。所编计算机程序可用于发动机系统调式。  相似文献   

14.
航天器多功能结构传热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双  张博明 《宇航学报》2010,31(6):1656-1660
针对航天器结构高性能、轻质化和集成化的发展要求,设计了集电路控制,热管理功能和结构承载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结构。此种结构分别采用柔性电路板控制热仿真多芯片模块,作为多功能结构的热源;碳碳材料作为热倍增器;复合材料蒙皮和金属泡沫芯子的夹层结构作为承载结构,实现了结构和功能的集成。同时,为了研究多功能结构的传热特性,进行了热真空实验,实验测量了热流密度和温度梯度。结果表明这种新型的结构可以消散飞行器多芯片模块产生的热量,碳碳热倍增提供了一种减小温度梯度的新方法,同时这种多功能结构减少了结构的体积,降低了结构的质量。  相似文献   

15.
采用一维非定常流动模型和差分格式对网状点火器进行了数值计算,得到了它的性能数据,对实际工程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空间多层打孔隔热材料中导热和辐射的复合传热问题,建立了反射屏的能量方程。结合有限差分法,提出了空间多层打孔隔热材料反射屏温度计算的模型以及内部辐射数值分析模型。分析了层密度、打孔率、反射屏表面黑度和反射屏厚度等主要的多层打孔隔热材料参数对材料隔热性能的影响。该材料性能的研究对提高空间多层打孔隔热材料的隔热效果,实现材料的优化设计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多级导弹间分离时发动机壳体前后封头的温度分布进行了预示。流场计算采用Godunov格式求争非常定轴对称Euler方程组;针对物理域比较复杂,采用了区域重叠的分区算法;热流计算考虑了燃气射流中Al2O3粒子含量在驻点区引起的热增量,结果表明:对于前封头,由于含有Al2O3粒子而经起的驻点区热增量因子4-6,计算得到的最大热流与实测热流接近;对于后封头,不需采用驻点区热增量模型进行  相似文献   

18.
文章首先从现代战争作战方式为立体空间、整体作战开始论述了发展“近空间”飞行器的必要性;然后对适合于“近空间”飞行器的天线作了综述,指出了采用共形天线将带来的好处,并给出了能够应用于共形天线的单元型式,重点探讨了微带线作为共形天线单元的优点,再针对导航信息对抗提出了一种与飞艇共形的天线方案构想;最后给出了共形天线将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概述了国外大型固体发动机喷管所用的主要材料及质量特性、喷管效率等性能。分析了采用可延伸出口锥的优越性,并结合我国情况,为缩小差距,提出了所应采取措施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固体火箭发动机压强曲线上升段预示的一种实用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一种预示固体发动机火箭压强曲线上升段的实用方法。用该方法编制的程序具有结构简单,精度高的优点,能够满足工程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