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分包系统的星上数据源及其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包体制的星载数据系统与传统的 PCM遥测遥控系统两者面向的数据源有很大不同。描述分包系统各种星上数据源 ,分析其特点后 ,提出了一种通用的建模方法 ,并通过举例说明。在系统设计、仿真和测试中 ,这种方法都是很有用的。  相似文献   

2.
分包遥测遥控是空间数据系统的新技术,它向各种应用过程提供灵活、透明和高效率的数据传输服务。在实际应用中,有些应用过程为保证其安全和利益,需要对其数据采取保护措施,以使任何人未经授权不能介入其数据传输过程。本文讨论了分包遥测遥控数据保护的概念、原理和实现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三轴稳定平台卫星产生遥测测量误差的原因,并对典型星载传感器(热敏电阻、压力变换器、电压)、模拟量通道、A/D变换器等单个误差项目逐一进行了误差分析。根据误差正态分布的特性,得出单个项目的最大测量误差及均方误差,然后合成单个项目的误差,给出整星各种类型被测参数的总误差。最后,根据目前卫星平台的设计现状,提出了进一步提高测量精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CCSDS标准星载数据系统的优化设计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 CCSDS星载数据系统与传统数据系统在设计方法上的差别 ,给出了在理论指导下以计算机仿真为主要手段的 CCSDS星载数据系统优化设计方法和设计流程 ,并对其中的几个重点环节加以进一步说明。  相似文献   

5.
星载分包遥测设备的设计和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 CCSDS分包遥测和遥测信道编码标准 ,设计和研制了星载分包遥测设备。其主要技术有 :用仿真检测设备的联试、组帧技术、虚拟信道技术、信道编码技术及同步技术等。设备通过地面专用检测设备的联试 ,星载分包遥测设备工作正常 ,设计正确  相似文献   

6.
分包遥测有信道利用率高,对用户适应性强等特点。它是未来航天测控系统中遥测体制发展的方向。但它结构复杂,对信道质量要求高,冗余信息多,需要一定的条件。文中指出,我国采用CCSDS分包遥测尚存在下列问题:高水平的测控设备和网络;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增加数据处理的工作量;地面通信网难以支持;标准配套基础差。建议先做一些预研,为将来使用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7.
一种基于CCSDS AOS的星上数据系统仿真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级在轨系统 (AOS,Advanced Orbiting System)是空间数据系统咨询委员会(CCSDS,Consultative Committee for Space Data Systems)制定的关于空 -空和空 -地的数据管理系统。文中在详细分析 CCSDS AOS协议的基础上 ,应用这一协议设计了一种星上数据处理系统 ,它的功能是把不同类型、不同速率的数据进行封装 ,形成统一的虚拟信道数据单元 (VCDU ,VirtualCode Data Unit)格式 ,然后通过信息处理模块 ,把各条虚拟信道上 VCDU复接成连续的数据流。在信息处理模块中 ,设计了一种 VCDU转换算法 ,根据各信道的数据流的速率来分配相应的时间。仿真表明 ,这种算法能保证各虚拟信道能高效、公平地共用同一条物理信道。  相似文献   

8.
针对单一检测量难以形成完备可靠的故障诊断结论的难题,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多数据源信息融合的建筑用电设备故障诊断系统。首先提出了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故障诊断系统结构,然后对系统涉及的关键技术分别进行了介绍,基于虚拟仪器Lab VIEW,设计建筑用电设备故障诊断监控平台,并结合教学楼用电设备给出了系统的应用实例。该用电设备故障诊断系统可以有效提高故障确诊率,降低诊断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9.
应用行程编码的航天器分包遥测压缩算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航天器工程》2015,(2):58-61
针对航天器延时遥测存储数据量较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应用行程编码(RLE)的分包遥测压缩算法。根据遥测数据的特点,对压缩算法进行改进,使压缩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此外,对压缩数据生成符合空间数据系统咨询委员会(CCSDS)标准的分包遥测机制进行了阐述。对某卫星的试验表明,使用改进后的压缩算法,能够获得6.11倍的遥测压缩比,可提高延时遥测采样频率,增加航天器在境外的可用遥测数据量。  相似文献   

10.
基于蒙特卡罗法的卫星热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蒙特卡罗法对影响卫星设备温度的随机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并通过计算相关系数从中甄别出关键参数。结果表明卫星表面涂层热光学性质对设备温度的影响较大,热功耗对设备温度的影响较小,接触换热系数对设备温度的影响与安装方式有关。分别计算了各个设备关键参数同时变化、非关键参数同时变化的温度结果,将其与全部参数同时变化的温度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从而验证了所得出的关键参数的合理性。分析结果对热模型修正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小卫星技术的发展现状,讨论了小卫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回顾了我国极轨气象卫星发展的历程,重点介绍了1999年发射的风云一号C星至今在轨稳定运行概况,星上遥感仪器、卫星采用的主要技术和改进措施以及卫星资料的应用,展望了我国极轨气象卫星及其星上遥感仪器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星箭耦合力学分析中的卫星混合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准确预示卫星所承受的载荷和动力学环境,需要卫星研制单位提供卫星动力学模型,进行星箭耦合动力学响应分析。随着“细长型”构型卫星逐步增多,仅以星箭界面载荷进行卫星强度校核会带来较严重的过设计,需要形成一种适应内部界面载荷提取的卫星分析模型生成方法。基于子结构缩聚及装配的基本原理,将卫星合理划分为多个子结构,推导了各子结构缩聚后质量和刚度矩阵的生成方式,介绍了子结构间物理连接单元与各子结构缩聚模型装配的原理以及卫星混合数学模型生成过程。以某典型卫星结构为例进行分析验证,结果表明:卫星混合模型在保留了缩聚模型各项优点基础上,实现了卫星内部界面物理单元的载荷输出。  相似文献   

14.
戴汩  尤政 《航天器工程》2000,9(3):12-20
介绍了“航天清华一号”微小卫星星上图像智能处理的方案,包括云检测和图像压缩两个部分,并介绍了硬件结构。详细讨论了灰度阈值法云检测技术、分析了当前流行的一些图像压缩技术,具体介绍了一种简单而有铲的新的压缩技术a-MPBTC。  相似文献   

15.
光学遥感图像星上实时处理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各种高分辨对地光学遥感器的发展,获取的遥感图像数据量呈爆炸性增长.发展光学遥感图像星上实时处理技术,是提高遥感图像数据的有效利用率、使其反演结果尽早反映观测区域实况的重要途径之一.文章分析了当前星上实时处理技术的发展现状,提出了采用开放式架构、以高性能的DSP/FP.GA为处理核心的处理系统的构建方法和关键技术,以实现可伸缩的功能扩展和对星上传感器获取的海量数据流图像的星上实时处理.  相似文献   

16.
一种高精度的卫星星历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近圆的近地卫星轨道,提供了一种高精度的计算卫星星历的数学模型。该模型利用10个固定参数来拟合轨道的长期和长周期变化部分,短周期变化部分利用已有的理论结果。充分利用近圆轨道的特点将田谐项引起的短周期变化部分进行同频合并后,最终的分析表达式相当简单。该模型还有相当大的灵活性,可以根据不同的精度要求进行相应的选择,其最大误差可控制在50m以下。  相似文献   

17.
星上固态记录技术的发展与我们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从系统应用和技术发展的角度,纵览空间探测、应用卫星特别是小卫星对于数据存储的需求。分析星上数据存储技术从传统的磁带记录向固态记录转变的必然趋势。评过近年来固态记录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展望了固态记录技术方兴未艾的发展前景。然后,介绍七○四所在发展固态记录器方面具备的技术基础,过去研制箭、星载固态记录器的情况,目前在研和计(规)划研制项目。以期在各级领导与总体系统的大力支持下,与各兄弟单位共同携手促进固态记录技术的发展,更好地为发展我国的应用卫星事业服务。  相似文献   

18.
小卫星及其应用的最新发展趋势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闻新  闵学龙  王平 《中国航天》2004,(12):21-25
小卫星是伴随着微型计算机技术、微电子、微机械、微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卫星光学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发展而出现的。经过20多年的发展,小卫星的相关技术和市场应用有了一个极大的提高,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空间需求的增加,卫星应用的市场需求量也急速增长,同时更刺激了小卫星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基于最坏情况分析法结合叠加定理对星上RS422串行总线通信技术接口电路建立了等效电路模型,并结合节点电压法计算出了最坏情况下接收器输入端差分信号的电位,运用Matlab 7.0.1软件绘制出了该信号与偏置电阻之间的关系曲线,确定了偏王电阻阻值的选取范围,结合试验和工程实践给出了偏置电阻的最佳取值,保证了通信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20.
航天产品加速寿命试验一般都采用高温应力,加速模型应用阿伦尼斯模型。但除了受高温影响之外,星上产品在轨还长期受到温度循环应力的作用。目前国内航天产品开展温度循环应力加速寿命试验缺乏相关理论模型支持,本文针对温度循环加速寿命模型和试验设计开展了研究,可为星上产品开展温度循环加速寿命试验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