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针对飞机初步设计阶段其放宽静稳定度(RSS)与电传飞控系统时间延迟边界之间的定量关系求解问题,以战斗机纵向短周期方程为基础,分析了飞控系统中的时间延迟因素,描述了放宽静稳定度与方程参数间的关系。并以等效输入延迟的形式构建了含飞控系统时间延迟的闭环系统特征方程,通过根轨迹趋势理论和数值计算方法确定了放宽静稳定度与飞控系统时间延迟边界的定量数值关系,同时探讨了舵效与动导的参数不确定性对所求时间延迟边界的影响。本文方法对飞机初步设计阶段飞控系统时间延迟指标和可放宽静稳定度边界的确定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讨论了利用飞行控制系统对静不稳定飞机的三种补偿方式:延迟俯仰速度反馈、迎角反印刷品几法向过载负反馈。从而改变了飞机特性,诸如减轻质量,提高升阻比,增强机动性等。最后对三种补偿方案进行了比较,采用迎角反馈补偿是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但在工程实践中,往往采用俯仰速率和迎角混合反馈补偿方式。 相似文献
4.
根据六种短周期飞行品质判据(CAP或ω^2,p/(n/a),ζsp,τθ,ω,pTo2,ζsp,τθ瞬时峰值比,上升时间,有效延迟,带宽和时间延迟,闭环Neal-Smith准则;Gibson时域响应准则)计算了某典型第三代战斗机在失速迎角前的纵向短周期飞行品质,并与国外有关地面模拟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失速迎角前的大迎角短周期飞行品质,仍然可以通过综合上述六种小迎角判所的计算结果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5.
6.
分析了放宽静稳定性改善飞机性能的基本原理,并结合具体算例给出了民用飞机飞行性能的改善结果和所获得的结构质量收益。研究了放宽静稳定性对飞机动态响应特性的影响。所给出的计算方法和结果可用于我国民用飞机放宽静稳定性的设计。 相似文献
7.
某型飞机纵向静稳定性试飞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纵向静稳定性试飞属于飞行试验科目中的经典科目,依据CCAR25部要求,传统民用运输机执行此科目时主要考察飞机改变速度所需的杆力方向、杆力-速度平衡曲线以及操纵结束后飞机速度的恢复能力。但对于具有纵向中立静稳定性设计特点的全电传飞机,传统的适航条款和试飞方法都已不再适用。在咨询通告AC25 7C和某型飞机专用条件的基础上,给出了使用操纵品质等级评定方法(HQRM)来开展纵向静稳定性试飞的基本方法和判据要求。 相似文献
8.
9.
放宽静稳定度在先进战斗机设计领域已获得广泛应用,与其相关的主动控制技术仍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需要对放宽静稳定度对飞机纵向飞行性能的影响进行更全面的分析。以重心后移作为放宽静稳定度的方式,分析放宽静稳定度与某型战斗机俯仰力矩系数的关系,构建战斗机非线性模型并进行开环特性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放宽静稳定度对飞机运行平衡点的影响机理,对战斗机非线性模型进行线性化,并分析放宽静稳定度对飞机纵向线性模型阶跃响应特性和长短周期模态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放宽静稳定度可增大战斗机的俯仰力矩系数,提高飞机性能,但可能会使飞机本体模态特性变差,需要在设计控制率时予以考虑。 相似文献
10.
11.
无人飞行器航向静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介绍了航向静稳定性概念及放宽航向静稳定性飞行器横侧向运动特性;讨论了无人机三种不同航向静稳定性补偿方法:侧滑角反馈、偏航角速率反馈和侧向过载反馈;最后对三种补偿方式的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2.
13.
介绍了某机挂副油箱时,在着陆过程中,某一局部迎角范围稳定度较低时,采用改变着陆余油进而改变重心的试飞方法,在试飞中,从稳定度较高的状态,逐步飞到稳定度较低的状态,取得了满意的试飞结果,文中还给出了风洞室和飞行试验的相关性以及飞行员对飞行吕质的评估。 相似文献
14.
放宽静稳定性在空空导弹总体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主动控制技术引入空空导弹总体设计中,研究了空空导弹放宽静稳定性设计问题,讨论了放宽静稳定性设计对导弹性能的改善,最后给出了静不稳定弹体的系统稳定性判定条件,并着重讨论了静不稳定弹体的人工稳定问题,研究结果对于新一代先进空空导弹的总体设计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敏捷性与飞控系统控制律之间的关系.以某典型三代机为例,根据飞行品质要求对其控制律进行了重新设计,并在地面仿真系统上对与控制律相关的敏捷性尺度进行了试验.通过比较原飞机和采用新控制律飞机的敏捷性,验证了分析结果,并对控制律提出了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6.
舵面特性对飞翼构型作战飞机短周期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飞翼构型作战飞机采用无尾翼身融合布局,由于取消了平尾,使其稳定性及阻尼特性下降,需要操纵面具有良好的舵面特性才能保证其获得满意的飞行品质。采用3种不同的短周期飞行品质评定方法,评定小展弦比飞翼构型飞机在不同舵面特性组合情况下的飞行品质,并总结了舵面特性与短周期飞行品质等级间的关系,给出了依据操纵导数和舵面偏转速率大小所划分的品质优劣边界。结果表明,舵面特性变差将导致飞翼构型飞机的短周期飞行品质恶化。研究方法及结果可用于指导此类新布局飞机的初步设计和飞行品质的评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