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中,各类机动式装备,如机动式导弹发射架、坦克、装甲车、火炮等仍大量布设,这类称之为地面移动目标的装备,四处分散,常常躲在掩体里,或伪装隐蔽起来,难以被发现、跟踪,即使被发现了也往往使打击武器扑空。美军虽然已经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侦察体系,但对地面移动目标的监视能力依然有限。他们认为,其战场监视能力与武器打击能力不相称,战场需要的是连续而又实时的情报信息,特别是在对付地面移动目标方面更是如此。为满足战区对地面移动目标监视的需求美国开发了“联台监视与目标攻击雷达系统”(Joint…  相似文献   

2.
蓬勃发展的世界新军事变革浪潮,极大地推动了军队信息化建设与航空武器装备信息化的发展,促进了空中作战的变革,使空中作战呈现出空战由近距格斗向以超视距空战为主的方向发展,对地攻击由防区内攻击向防区外攻击发展,精确打击成为空中作战的首选,适时打击"时间敏感目标"的能力显著提高,全天候打击能力显著增强等许多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一直以来,美国把具备2h全球打击能力作为国防战略的重点目标之一,因此,对敌情报侦察和远程打击成为美国航空装备的重点投资领域。第二架X--37B成功完成太空绝密飞行任务,标志着美国离实现这一目标又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4.
在近年来发生的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美空军远程重型轰炸机的“隐身突防能力和单一架次向多目标投送精确制导武器的持续打击能力”,以及“无论什么时候,只要需要,都可以投弹”的全天候作战能力,有效地“证明了远程重型轰炸机的巨大价值”。现在,为进一提高远程空中打击能力,美空军正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加紧发展其远程空中打击力量。  相似文献   

5.
美国下一代轰炸机发展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美国国家安全防御战略出发,对美国远程打击能力需求变化的原因和内容进行了分析,并讨论了美国下一代轰炸机的发展动向。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再入点速度大小、航迹角的限定,给出了由大气层内、外机动构成的总横向最大机动距离的数值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入了对地攻击区的概念,给出了目标是否位于攻击区的判断方法及战斗舱离轨时刻的确定方法,从对地打击范围和快速性两个方面分析了单个天基对地打击武器的作战能力。  相似文献   

7.
对中远程精确打击武器集群作战进行综合评述,并对集群智能化技术体系发展布局进行探讨。首先基于分布式作战概念内涵提出了集群作战的共性特点,指出网络化和智能化是集群作战的本质特征。随后从目标指示、体系对抗、自主作战三个方面提出了对集群智能化作战的军事需求,并对由集群智能化技术带来的作战能力提升进行了分析研判。最后按照观察-判断-决策-行动作战循环梳理了集群智能化技术体系布局。综述表明,集群作战将是未来精确打击武器的主要作战形态,集群智能化技术是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8.
余人 《国际航空》2006,(8):33-34
美国国防部预研局资助研制的"战术目标搜索网络技术"(TTNT)项目,可以实现空中和地面各种平台的快速联网,能够融合静止图像、视频片断和大型文本文件,并能以极高的速度传递,从而将使美国的网络中心战能力产生质的飞跃,特别对于打击时间关键目标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王晓芳  张欣  林平  李文 《飞行力学》2022,(6):51-60+71
针对攻击弹同时考虑对防御弹进行突防和对目标进行打击的问题,设计攻击弹和防御弹的视线角速度在某一时刻趋于一个非零值,并将此作为终端约束,考虑攻击弹控制能量最小建立性能指标函数,基于最优控制理论设计突防最优制导律。综合考虑攻击弹对防御弹的探测、预估遭遇时间设计了突防开始和结束时机,构建了离线数据库以在线运用,为参数选择提供依据。基于可用过载约束、落角约束等构建了可达域解析模型。综合考虑攻击弹的突防和打击问题,设计了突防/打击一体化策略。仿真结果表明:基于离线数据库进行参数选择的突防制导律具有良好的性能;可达域解析模型具有良好的精度;突防/打击一体化策略能够使得攻击弹在实现突防的同时完成对目标的有效打击。  相似文献   

10.
美军针对未来战场环境,提出用"系统家族"的全新概念发展下一代远程打击(NGLRS)系统,用以取代传统意义上的轰炸机。本文在回顾冷战后美军对远程打击能力探索历程的基础上,对其轰炸机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1.
集情报、监视、侦察以及远程打击能力于一体的下一代轰炸机已经成为美国空军重点投资的装备发展项目之一,在美军武器采办项目中享有较高的优先权。但是,在美国国防预算一再削减的背景下,经济可承受性将是决定下一代轰炸机未来发展前景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局部战争中,空袭和反空袭是战争的主要模式之一,空中打击武器在战斗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这些武器包括飞机、导弹及空间武器。它们可携带威力巨大的常规弹头或核弹头,能精确命中地面和海面任何目标。因此,对空袭武器建立可靠的防御是非常重要的战略任务。本文主要从国土防空的特性、现代空袭武器的性能及空袭战术出发,论述对空袭武器进行有效防御的防空武器系统和防空战术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欧洲防务局(EDA)正在考虑发展欧洲的纵深打击能力。虽然发展这一能力能让欧洲摆脱对美国的依赖,加强欧盟的独立性,但是沿着这样一条路走下去也会存在诸多挑战。  相似文献   

14.
小直径炸弹(SDB)为美国新一代精确制导武器,将广泛用于美国的各型作战飞机平台。SDB 第一阶段的研制和测试工作已经接近完成,它主要用来攻击地面固定目标。SDB 第二阶段(小直径炸弹改进Ⅱ型,即 SDB-Ⅱ)的招标工作即将开始,目的是使其具备攻击移动目标的能力。最近,美国国防部就 SDB-Ⅱ项目的承包商选择问题有了一些新想法,引起了美国各主要防务系统制造商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5.
地效翼地面粘性效应风洞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深入研究地面效应机理及地效翼空气动力特性,在同济大学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的空气动力-气动声学风洞内对地效翼模型进行了风洞试验。首先,根据地效翼空气动力特性及风洞试验能力,对风洞试验进行了设计;其次,在风洞试验中利用移动路面模拟系统和六分力天平测量系统,研究了地面粘性效应对地效翼空气动力的影响和地效翼空气动力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固定地面附近边界层流动不仅与地效翼的高度有关,还与迎角有关;与移动地面相比,固定地面下测得的升力和阻力偏低,且由于固定地面边界层受气垫效应影响,失速延后。通过地效翼风洞试验研究揭示了移动路面模拟的重要性,并深入分析了地效翼空气动力特性,为地效飞行器空气动力设计和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美国在近几次战争中,由于其海外基地使用权受到限制,有些远距离空中军事行动需要更多的支援(例如多次空中加油)才能被完成,这对常规远程军事打击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从过去的经验和现实的威胁来看,未来改进常规远程军事打击能力需要考虑诸多方面的因素,如武器平台、前线基地和保障支援,文章对此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17.
冯超  景小宁 《航空学报》2016,37(11):3444-3454
针对传统火力分配模型容易造成资源浪费的问题,将火力单元以组为单位,以最大化杀伤概率为目标,构建一种具有多次拦截时机的动态火力分配模型;考虑到组内火力单元复合打击的情况,使用Kuhn-Munkres算法,优先将目标分配给复合打击效果大的目标;在此基础之上,设计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GA)的Anytime算法,引入了元级控制,提出一种任意时刻算法停机时刻的判定方法;仿真实验验证了模型优越性以及算法的合理性,对火力分配任意时刻算法使用元级控制可以有效提高解的效用。  相似文献   

18.
美国海军空战中心武器分部近日在加州中国湖完成了用目前世界上最小的"发射后不管"精确制导导弹攻击移动目标的试验,验证了该弹截获、跟踪和攻击移动目标的能力。试验时"长钉"导弹成功跟踪并命中了750m外以48km/h速度机动的目标。 "长钉"导弹是目前世界上最小的导弹,弹长约0.635m,弹径为56.25mm,重量仅为2.4kg,而且是唯一一种采用光学成像制导的导弹。该弹可能会装备小型无人机,但还必须对包括地面武器控制站、射频数据链、无人机载武器  相似文献   

19.
在近年来发生的现代局部战争中,美军远程重型轰炸机起到了“明星”般的作用。为了适应当前乃至未来空中作战的需要,美空军在加紧发展新一代远程空中打击需要的新武器和新系统的同时,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大幅提升现有B-1B、B-2A、B-52H等远程轰炸机的作战能力。  相似文献   

20.
一种无人机定距盘旋跟踪制导律及稳定性证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民  田鹏飞  陈欣 《航空学报》2016,37(11):3425-3434
对地面目标的定距盘旋跟踪问题是无人机(UAVs)在任务应用阶段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如何在传感器信息受限的情况下完成跟踪任务是目前的研究热点。首先针对地面固定目标设计了一种仅依赖测距传感器的制导律,不再需要传统的视线角信号以及目标和无人机自身的定位信息;其次,设计了李雅普诺夫函数对该制导律的稳定性进行了严格数学证明;最后,将该制导律推广到对地面匀速和变速移动目标的跟踪制导。相比于现有制导律,所提出的制导律结构更为简洁,仅有一个设计参数,并且制导策略更为合理。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制导律能够实现无人机对地面固定和移动目标的稳定跟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