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退磁方法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退磁的必要性 ,对当前用到的几种退磁方法进行了评述 ,介绍了判断退磁效果的方法 ,讨论了退磁场频率和退磁磁路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大型磁力矩器工作时需要较大的驱动电压和电流,并且换向时会产生较大的反电动势.设计一种基于变延时自换向保护的大型磁力矩器控制电路,换向检测电路生成换向检测信号,利用驱动磁力矩器的H桥形成泻放回路,根据磁力矩器的工作状态产生不同的延时,解决磁力矩器控制信号换向时产生大反电动势的问题,提高了磁力矩器的工作效率,保证磁力矩器驱动线路安全可靠.通过Saber软件仿真验证了控制电路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3.
介绍并分析了常用充退磁方法及其优缺点,依据相关工作机理完成了伺服阀充退磁装置研制,并进行了各型伺服阀磁钢组件的定压充磁、定流退磁以及温度稳定性考核试验,通过试验数据表明,所研制伺服阀用精密充退磁装置工作性能可靠、充磁和退磁参数稳定、充退磁效率和合格率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4.
在实际工程背景的基础上,对大型工件特征点坐标测量的各种方法加以分析和探讨,并对其优缺点进行了比较。由此提出了大型工件特征点坐标测量的一种新方法,以期能够准确、全面、高效地完成测量任务。作者将在实际测量系统中对所提测量方法从理论及实验上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5.
火星空间磁场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火星空间模拟的单流体MHD模型的基础上, 研究了火星空间磁场结构及火星表面局部磁异常对磁场结构的影响. 在太阳风与火星相互作用的过程中, 形成弓激波和磁堆积区, 行星际磁场弯曲并向两极移动且被拖拽变形, 大部分磁力线从火星两极绕过, 通过火星之后在磁尾留下V字形结构. 火星表面附近局部磁异常也对火星磁场结构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不同位置和强度的磁异常与太阳风相互作用形成结构及形态各异的微磁层, 如被拖拽的微磁层和存在开磁力线的微磁层等. 局部磁异常改变了近火磁场结构, 并可能改变等离子体的分布.   相似文献   

6.
多点切触加工中的局部干涉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消除多点切触加工刀位计算的局部干涉,通过对中凹端铣刀和工件曲面之间的几何接触状况分析,得到了多点切触加工算法的局部干涉判别条件.利用微分几何得到了多点切触加工刀位中刀具和工件的交线在第一切触点处的曲率半径和刀具曲率半径的比值,结合局部干涉判别条件,得到无干涉的多点切触加工约束的解区域.结果表明无论曲面为何种样式,必须选择第二切触点在曲率较大的主方向附近的解区域中,再使用多点切触加工算法算出的刀位,才有可能不发生过切现象.   相似文献   

7.
针对电动装甲车用轮毂电机工况复杂多变,发热严重的问题,通过对电机所涉及各物理场之间关系的分析,提出了一种永磁容错轮毂电机多物理场设计方法。利用该方法对一台电动装甲车用额定功率50 kW,最高转速6 000 r/min六相永磁容错轮毂电机进行了综合设计。在电机结构初步设计基础上,通过电磁-应力耦合分析,在兼顾电磁性能和转子强度的情况下对转子隔磁磁桥进行优化设计;通过电磁-温度耦合分析计算了电机内各区域温度分布,并对永磁体在极限温度下的退磁进行了校核;通过应力-温度耦合设计完成了转子与护套的最大应力计算,校核了护套厚度及过盈量。仿真结果表明,基于多物理场综合设计方法得到的电机能同时满足电磁性能、温度限制以及机械强度的要求,电机可靠性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行星际观测数据,分析了1978年8、9月间同一起源的共转高速流两次与磁云发生的相互作用.8月27日,强磁云为共转高速流所追赶,磁云前半部为磁云本体,具有强磁云的基本特征,但后半部则为高速流追赶磁云的相互作用区,流速图象具有明显的双台阶特征.9月25日另一异常强磁云追赶再次重现的共转高速流,磁云前部为相互作用区,后部为磁云本体,但结构特征较简单磁云复杂;磁云前部流速峰值超过900km/s,而在磁云本体.Alfvén波速峰值在600km/s以上,非常接近局部太阳风速.此两事例进一步说明了Alfvén波速增强对磁云加速的重要作用.此外,还就磁云引起的磁暴和宇宙线下降的特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一种1500~2000A·m^2的大磁矩磁力矩器的驱动电路设计方案.电路主要采用脉宽调制+H桥驱动的形式,根据输入信号的不同,输出的激磁电流呈线性变化.针对大磁矩磁力矩器电气参数的特点,建立简化电气模型,确定电气参数值,并提出抑制剩磁矩的方法和使用中的注意事项.该电路功耗小,控制方式简单,通常与大磁矩磁力矩器一同用于大型航天器的姿态控制.  相似文献   

10.
磁异常探测是一种在地球物理领域有着广泛应用的探测方法,磁异常场的空间分布规律信息是磁异常探测的主要理论依据。对矩形铁磁性物体空间磁场模型进行了推导,利用ANSYS Maxwell分析了大型铁磁性物体近场的磁异常场空间分布规律。针对不同地磁场方向条件,得到了近场空间磁感应强度总量分布及矢量分布规律,揭示了在不同条件下磁感应强度模量场和矢量场都具有普遍的对称性和规律性。通过对仿真模型进行缩比试验,测量了类似条件下模型近场的磁感应强度模量场和矢量场信息,验证了仿真得到的磁异常场空间分布规律的一致性和正确性。   相似文献   

11.
激光测量大直径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型工件内外径测量点的瞄准和定位是大直径测量中的一个关键技术,也是国内外未能很好解决的测量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激光光线瞄准大型工件内外径测量点的新方法和使用双频激光干涉仪测量大直径的原理。该方法利用激光准直仪出射的高稳定光线,经单个测量头中的五角棱镜反射后,先后瞄准吸附在被测工件直径两端点上的两个磁性定位块上的光电接收器,使用双频激光干涉仪直接测量出这两个光电接收器中心之间的距离,通过简单的几何计算得到被测直径大小。还对系统的测量误差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给出了1000mm量块和Φ500mm直径对比的实验结果。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测量系统的相对测量误差小于5×10 ̄(-6)。  相似文献   

12.
强场脉冲充磁退磁装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充电电容器通过磁路瞬时放电产生强磁场的原理 ,选择回路参数可实现高矫顽力类永磁材料的充磁或者退磁 ,介绍了所研制的脉冲充磁退磁装置的性能。  相似文献   

13.
基于1995-2007年Wind飞船观测到的105个磁云事件, 按照磁云在地球附近是否与日球电流片发生碰撞, 将其分为碰撞和未碰撞两类, 得到初步分析结果. ①可能与日球电流片发生碰撞的磁云事件有51例, 约占事件总数的49%; ②发生碰撞时, 磁云与日球电流片之间的相互作用区内呈现动力学相互作用增强的趋势, 例如多呈现局部的磁场方向间断结构(或称局域电流片结构), 伴随磁场强度下降、质子温度升高、部分质子速度分量出现跃变, Langmuir波或100~250,kHz的离子声波出现增强,这些现象可能与碰撞相互作用区域内发生的磁重联有关; 没有碰撞时这些特征一般不明显; ③至少有15个事例中, 磁云前后背景磁场的极性相反, 或磁场极性反转的位置位于磁云内部, 显示磁云可能正在跨越电流片运动; ④在几个磁云事件中发现磁云的亮环和亮核纤维结构. 这些极为初步的分析结果有利于了解磁云与日球电流片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相似文献   

14.
针对传统磁罗盘硬磁校准时容易受到外界干扰,标定校准为相对值的问题,详细分析了AMR(Anisotropic Magneto Resistance,各向异性磁阻效应)磁罗盘的系统误差并建立其误差模型,提出了标量校准方法用于磁罗盘的硬磁标定校准.与传统方法相比,该方法不需要确切的航向参考值,利用任意多位置下的大量测试数据通过迭代求取校准参数的最优解,通过施加约束避免校准过程中磁干扰的影响,并且校准值为绝对矢量.经过硬磁校准,磁罗盘航向精度提高7倍.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5.
太阳黑子本影点的理论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假设在太阳黑子磁管内出现局部横向扰动磁场,然后利用中性片理论较为满意地解释了黑子本影点的形成.并利用Petschek的理论公式估算了本影点的温度、磁场和寿命,所得结果与观测值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件的制造技术和精度都大大提高了。为了确保工件的质量以及装配精度,从而获得良好的使用性能,对工件进行高精度的测试成为必不可少的。为此,我们从美国穆尔公司引进了一台大型的、高精度的万能测量机M—48Z(以下简称M—48Z)。本文就M—48Z引进后我们所了解的结构特点及其应用做一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17.
空间等离子体压力各向异性对磁场重联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二维时变可压缩磁流体动力学模拟,数值研究了等离子体压力各向异性对磁场重联的影响,发现一个小的压力各向异性(P=1.02P//)即可大大加速磁场重联的发展,这可能是由于磁镜不稳定性与撕裂模不稳定性共同起作用.在PP//的情况下,撕裂模受到抑制,电流片中不能形成大型磁岛.   相似文献   

18.
基于WIND 飞船观测的1995---2006 年间的磁云事件, 研究了磁云边界层中电子的流动图样, 以及电子速度分布函数的特点与电子加热和加速的关系, 得出以下结果. ①磁云边界层中存在的电子流动图样, 包括各向同性、双向流动和单向流动等. ② 相比于背景太阳风和磁云本体, 通常情况下磁云边界层中电子分布函数的核心热电子成分 (E<60eV) 增多, 超热电子成分 (E>60eV) 在沿磁场垂直方向上增多, 而在沿磁场平行或反平行方向以单方向增加为主, 此外, 还在近1/10 的磁云边界层中观测到了高能电子的明显增多. ③对比研究了磁云边界层与磁云驱动的激波对电子速度分布函数的调制作用, 经过激波, 电子分布函数的超热电子成分在各方向上都有增加, 不同于磁云边界层中在沿磁场平行或反平行方向上超热电子成分以单方向增加为主, 表明二者有不同的形成机制. ④考察了磁云边界层中的波活动增强和电子分布函数及离子流量增加的对应关系. 上述观测和对比分析进一步表明了磁云边界层是一种重要的动力学结构, 磁重联是一种可能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北京天文台提供的高空间分辨率的活动区纵场磁图对1988年的18个活动区进行分析研究,以寻求强SWF耀斑的先兆.结果表明,一磁流在异极性磁流区浮现,同极性磁流合并、异极性磁流侵入和纵向磁场强度剧增4种磁位形演化与强SWF耀斑有密切关系。文中还用1988年9—10月份的25个活动区的磁图和耀斑资料佐证上面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讨论了1980年12月19日和3月19日两次无大型共转流相联系的行星际简单强磁云事件的磁流体动力学结构特征。此两磁云均以高温、高密度的湍流结构为先导,接着是低温、低密度,磁场很强且倾角单调旋转的磁云本体,后随另一密度稍高的结构。磁云本体内Alfvén波速及磁压对动能密度和热压的比值异常地增高,有利于磁云后的扰动迅速穿越磁云向前传播并向前边界集结。磁云边界上的巨大磁压梯度力及MHD波动在高密度结构内的耗散有可能对磁云前的太阳风进行加速和加热,形成双锯齿流速图象。简单磁云的结构很象典型的日冕质量抛射事件。此外,还简要地分析了磁云引起的地磁暴和宇宙线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