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为给水源热泵空调系统实际工程建设和实测分析提供模拟依据,应用CFD软件模拟桂林榕湖水源热泵空调系统的湖水温度场。数值模拟研究空调系统取回水口间不同距离对水温短路、湖水温度场变化和回水热量扩散的阻碍作用,得出湖水自然流动情况下水温短路时取回水口间距离、最佳取回水口间距离和回水口不宜设在下游有流道变窄处的结论。选择合适的水体流道和合理的取回水口间距离可以在一定程度内降低由于水源热泵空调系统的使用对生态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
论文叙述了热泵热水器的发展和现状,分析了它的特点,并把它的应用经济性和其他热水器进行比较分析,指出热泵热水器的应用前景非常乐观;在此基础上指出热泵热水器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明确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航天器热控系统中的热泵-蓄冷组合方案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提出了旨在降低热控系统质量的热泵-蓄冷组合热控方案。通过对负荷进行预测,对热泵蓄冷系统的集成模式,系统的运行策略,以及蓄冷设备的容量等问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合理优化系统的运行参数,热泵蓄冷组合方案能实现热控系统的轻量化设计要求,在未来航天热管理系统中具有相当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4.
热泵强化大型航天器排热的概念研究及其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分析总结前人的研究工作基础上,从基本理论出发,针对热泵强化大型航天器散热、减小辐射器散热面积和重量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从理论上阐明了热泵强化航天器散热概念和作用及其热泵应用的潜在优点,并且还针对电驱动和热驱动两种不同工作模式的热泵进行对比分析。分析表明,电驱动和热驱动热泵都具有强化辐射器排热、减小辐射器散热面积和重量的能力,减轻系统重量,然而电驱动热泵需要消耗系统电能;热驱动热泵需要消耗系统高温废热,增加辐射器的排热负担。至于热驱动、电驱动和热电耦合驱动热泵,哪一种工作模式最佳,还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旅游船上的废热水以往都是通过直接排放的方式排入周围的环境中,造成较大的热污染和能源浪费;分析了热泵系统余热利用的工艺特点。利用热泵技术可以较好地回收这部分余热,降低生产的能耗。实验研究和现场应用表明利用热泵回收余热水具有比较大的节能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空气源热泵冷热水机组具有夏季制冷、冬季可利用室外空气做低位热源制热、节约能源、无需安装冷却塔等优点,目前,已得到广泛应用,尤其在我国小型家用中央空调的领域中属主要发展型式,相对普通制冷机组,热泵机组的运行工况有其特殊性。论文提出了热泵系统设计中须考虑的问题,分析了原因并给出了解决的方法,为合理设计空气源热泵冷热水机组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优选载人航天器热排散方式,对比分析了空间深冷环境、月面赤道附近清晨和月面赤道附近月午3种热环境下,使用水升华器、辐射器和辐射器+热泵3种热排散方案的效果与系统代价。结果表明:短期任务使用水升华器质量代价较小;热泵可以显著提高辐射器散热能力,且提升效果随太阳高度角上升而增加;但使用热泵能耗较大。因此,需根据任务规模、周期和航天器供电能力对热排散方案的选用进行综合评估。  相似文献   

8.
短时大功率排热系统控温波动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航天器短时大功率有效载荷排热问题提出单相流体排热系统、蓄冷一单相回路组合排热系统、热泵一单相回路组合排热系统、蓄冷一热泵组合排热系统4种排热方案,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方法计算了各方案控温组件的温度波动。结果表明:对于蓄冷排热方案,在给定条件下,控温组件温度波动可以控制在约7℃以内。对于单相流体排热回路,按照器件平均功率设计时,辐射器的面积较小,但功率器件的温度波动会加大;按器件最大功率设计时,器件的温度波动较小,但辐射器面积会变大,导致系统重量增加。对于热泵一单相流体回路热控系统,温度波动可以控制在大约10℃左右。  相似文献   

9.
针对航天器潜在的各种类型热泵系统进行定性分析研究。综合分析表明,Rankine热泵系统综合性能最佳,效率高(理论上仅次于Stirling热泵系统),传热系数大,比重量小,地面上有长期运行的经验,其缺点是含有运动部件;Stirling热泵理论热效率虽高,但其传热系数小,比重量大,运动部件多;喷射式热泵和吸附式热泵系统最显著的优点是无运动部件,可靠性高,易于集成封装,而且还可以回收利用高温废热,不消耗系统电能,缺点是性能系数低,比重量大,设备十分庞大;对于其他类型热泵系统,其问题更多。  相似文献   

10.
金属氢化物冷源传热传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验证冷源系统是否能满足出舱航天服的需要,本文针对一套开放式金属氢化物冷源系统,建立数学模型,对其制冷和再生阶段的传热传质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金属氢化物热泵能够满足宇航员出舱活动中的散热要求,其体积与水升化器相当,质量损失小,并且能够通过控制反应床的压力调节出口水温,可控性良好,而在返回舱内后,调节冷却水流量,反应压比,可以使氢化物在30min内再生。  相似文献   

11.
孙晨  徐向华  梁新刚 《宇航学报》2016,37(5):612-617
针对空间蒸汽压缩热泵系统中压缩机的润滑问题,对不依赖重力回油的汽车涡旋压缩机进行改变倾角的实验,研究重力方向对涡旋压缩机及热泵系统运行的影响。结果表明压缩机在0°~360°范围内改变角度时,热泵系统均能正常工作;当吸热量为2500~3500W时,蒸发温度最大变化量为1.3℃,蒸发冷凝温差以及热泵系统性能系数(COP)的最大变化量分别为3.2%和6.3%,重力无关性较好。压缩机的性能与循环油量有关,本实验中压缩机在倒置的角度下,沉积的润滑油与冷却剂一起进入热泵系统参与循环,使其性能略有提高。  相似文献   

12.
针对航天器在轨面临的气液相分离问题,文章在孔隙尺度上分析了基于多孔结构的液体管理技术和相分离特性,梳理了国内外研究中针对多孔结构的毛细润湿、压降以及泡破特性的表征与测试方法。综合多孔结构相分离特性与航天器应用需求,梳理了基于多孔结构的液体管理技术在低温推进剂贮箱、热泵储液器以及热管蒸发器中的应用及优化策略。总结出新型多孔结构强化相分离性能、传热及相变过程对相分离性能的影响、多孔材料的孔隙一致性控制和安装密封技术等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可为相关产品研制和性能提升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3.
多次起动泵压式液体火箭发动机存在"热泵"起动故障,主要原因是发动机再次起动时,泵部件的温度过高引起推进剂气化,导致推进剂增压泵不能够正常建压。因此提出一种"热泵"起动故障的解决方案:在发动机系统上增设排空系统和排放系统,降低泵部件的温度及泵腔的含气率;在涡轮和泵之间增加隔热结构,减少它们之间的热量传递;对发动机再次起动的时序进行调整。该方案结合某型多次起动泵压式上面级发动机试验验证,"热泵"起动故障圆满解决。最后通过对不同试验结果和高空环境仿真结果的对比,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能够提高发动机再次起动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4.
毕研强  徐向华  梁新刚 《宇航学报》2012,33(11):1706-1710
随着航天器热控制的发展,蒸气压缩热泵排热系统等热控方式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冷凝换热对热泵的性能好坏有重要的影响。为了研究重力场对冷凝换热的影响,将紫铜直管冷凝器置于蒸气压缩热泵系统中,通过改变重力场与流动方向的夹角,测量得到了不同倾角下的冷凝换热系数和压降。实验结果表明,倾角对直管内冷凝换热系数的影响较大,不同倾角下的换热系数差别达30%,远大于不同倾角对直管内蒸发换热的影响;压缩机润滑油对冷凝换热的影响也很大,相比较无润滑油冷凝换热系数低30%以上。随着质量流量的增加,压缩机润滑油的影响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5.
南水北调受水区之一的固安县作为原仅用地下水源来供给的缺水县城,现已启动南水北调外调水源供给,但仍不能满足所需水量,故仍需地下水的大量补给。同时为了保证减少地下水的开采量,涵养地下水,利用MATLAB灰色模型做出地下水的开采量预测,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利用有限水源。  相似文献   

16.
该文分析了发展海洋卫星及其卫星海洋应用的必要性和要求,介绍了海洋卫星的发展现状及其发展目标,并对海洋卫星应用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神舟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综合分析了神舟飞船研制管理历程,提炼了项目管理成熟过程,在研究了国际上典型的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基础上,建立了神舟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给出了模型的应用步骤和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18.
分析高压水射流清理发动机内绝热层的技术原理和实际应用情况,分析了采用水射流清理某型号发动机燃烧室绝热层对壳体强度,刚度和防锈的影响,并给出了结论。该项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新一代火箭控制系统总线应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运载火箭控制系统工程需求出发,在研究总线技术及其在航天领域中的应用背景的基础上,分析了箭上控制系统总线应用技术的可靠性和必要性,提出了箭上总线控制系统的基本模型,探讨了箭上总线开发、应用、系统设计等有关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20.
FPGA的实际工作温度是决定FPGA时序分析可靠性的决定因素。为了克服FPGA结温难以获取的问题,充分保证FPGA时序分析的可靠性,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热分析的FPGA时序分析方法。该方法通过对整机设备内热环境分析和建模来获取FPGA的实际工作温度,在此基础上进行FPGA时序分析和温度余量分析,准确获取FPGA时序信息。该方法包含热分析和建模、FPGA时序温度参数获取、FPGA时序分析、温度余量调整等4个过程。文章还结合具体应用,对该方法进行了过程说明和应用结果分析。通过该文提出的基于热分析的FPGA时序分析方法,可以准确计算获取FPGA器件的实际结温,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时序分析,从而有效保证了FPGA时序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