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横向风影响下空冷塔内外流场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有限体积方法对有横向自然风环境下空冷塔的三维湍流流场及温度场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中采用了标准k-ε湍流模式;对结果的分析揭示出刮风时空冷塔散热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可为进一步提出防风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某型轰炸机空滑迫降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其中涉及到飞行安全的问题。为了保证迫降安全,讨论了空滑迫降性能的估算方法,分析了迫降航线的建立和飞行方法。针对场内迫降、场外迫降和水上迫降等不同迫降场的特点,系统研究了迫降操纵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迫降操纵建议,为飞行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列车的横风倾覆力矩特性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列车的横风倾覆力矩特性包括横风倾覆力矩系数和风速取值两个方面。本文给出了由风洞试验确定的倾覆力矩系数,并对风速取值提出了一些建议。针对风区铁路翻车的特点,给出了计算临界翻车风速的公式。  相似文献   

4.
随着列车运行速度的不断提升,气动效应对列车运行安全性产生的影响越来越突出.目前针对高速列车横风效应的研究通常假定列车表面光滑,实际上列车表面是非光滑的,边界层内的流动特性有所不同.利用微结构进行非光滑表面设计的新型技术手段可能改善高速列车在横风条件下的气动性能.以在车顶加设矩形条带组的方式,对1:25比例的列车模型进行局部非光滑设计;采用改进的延迟分离涡模拟(IDDES)方法对横风作用下光滑表面和粗糙表面的列车模型进行气动性能模拟.结果表明,与光滑模型相比,粗糙模型下的侧向力系数和倾覆力矩系数分别降低了3.71?%和10.56?%.选取条带的宽度、高度和长度为设计变量,基于正交试验设计方法设计不同的数值模拟方案,利用方差分析和极差的方法探索矩形条带几何参数与列车侧向力和倾覆力矩间的关系,给出条带外形设计的优选方案.本研究可为横风作用下如何提升高速列车的气动性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通过内部声激励、热线频谱采集等一系列试验研究,讨论了声激励对大迎角细长体当地侧向力、模型背风面空同流场的影响,分析了细长旋成体大迎角非对称流动的特点。并给出了声激励前后功率谱和相关系数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空水界面声信号传播特性是水下检测空中声源首先要研究的问题,文中讨论了空中声源在水下产生声场的简正波模型,仿真分析了空中声源的水下声场,比较了简正波方法与射线方法、快速场方法对空中声源在水下产生的声场传播损失。结论表明简正波方法适用于远场传播损失。  相似文献   

7.
利用磁流体力学的基本概念,试图对宇宙膨胀——总星系扩张的动因,提出另类物理解释如下:磁压是导致磁力线疏散的一种斥力。由于宇宙磁场是冻凝场,故当磁力线在空问疏散时,必将带着与之冻结的宇宙物质一起在空问疏散;从而使宇宙物质的密度减少,各星彼此远离。因此可以认为,磁压是宇宙膨胀的主要动因。并就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防风工程对风特性及铁道车辆横风气动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本文以现场实测和风洞及水槽模拟实验结果为依据,论述了不同类型不同高度的挡风墙及铁路路堤对大风特性和车辆横风气动特性的诸多影响。  相似文献   

9.
类升力体外形俯仰阻尼特性数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有限差分方法求解薄层近似的非定常Navier-Stokes方程,定常流场采用交替方向隐式分解的NND格式,非定常流场采用四步Runge-Kutta方法,在保证时、空二阶精度前提下引入变系数残值光顺技术提高非定常流场计算效率,复杂带翼外形的空间网格通过求解抛物化的椭圆型方程生成,最后在Etkin理论下给出球锥及类升力体外形的俯仰阻尼导数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10.
PIV,LDV在螺旋桨尾流测试中的比对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验证粒子图像测速仪(PIV)技术在螺旋桨尾流场测试应用中的精度,在空泡水筒中,针对同一螺旋桨,在同一工况,同一时段,对螺旋桨尾流场开展了PIV和激光多普勒测速仪(LDV)比对测试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两种测试技术在流场宏观量显示上得到了比较一致的结果,PIV技术同样可以捕捉到沿周向仅有8°的速度突跳,只是突跳值较LDV测试值小.PIV数据均值与LDV有2%~3%的偏差,进一步分析表明:提高PIV测试系统的定位精度可以缩小这种偏差.   相似文献   

11.
塔群干扰作用下特大型冷却塔表面风荷载分布非常复杂,尤其是极值模型更加难以预测。首先,以工程中最常见的串列、矩形、菱形、L形和斜L形五种四塔组合形式为例,进行了320种工况的世界最高220m特大型冷却塔群刚体测压风洞试验。然后,分析了特大型冷却塔局部风压和整体力系数的非高斯和非平稳特征,并基于Hermite法和峰值因子法对比探讨了特大型冷却塔的局部风压极值和整体力系数极值的分布规律,着重讨论了特征角度与局部、整体气动力极值之间的映射关系。最后,提出了冷却塔四塔塔群最大负压极值和整体力系数极值的数学计算模型,建议了考虑不同四塔干扰效应的四塔组合特大型冷却塔群一维极值风压系数估算公式,并验证了上述公式的精确度和有效性。主要研究结论表明:矩形、菱形和L形布置下特大型冷却塔最大负压极值均小于-3.40,矩形布置形式下的负压极值最大,菱形布置下出现强吸力现象的可能性较高;可基于特征角度与塔群脉动风荷载之间的线性关系对特大型冷却塔局部风压极值和整体力气动力极值进行有效预测。  相似文献   

12.
采用有限元方法模拟大型双曲冷却塔的土体与结构相互作用(SSI),分析不同土体条件下自振特性的特征,基于风洞试验结果进行风致响应的计算,并分析不同土体条件下响应的差别.研究表明:土体刚度越小,土体结构体系的自振频率也越小;土体对冷却塔上半部分的子午向薄膜力影响较小,对下半部分影响较大;考虑SSI效应后,平均风作用下冷却塔径向位移增大,子午向薄膜力减小,脉动风作用下径向位移均方根增大,子午向薄膜力均方根几乎不变.  相似文献   

13.
大型双曲冷却塔平均风荷载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双曲冷却塔的平均风荷载进行CFD数值模拟,获得冷却塔内外表面的三维流场特性和各高度截面的平均风压系数分布曲线,并与以往文献的实测数据和风洞试验结果进行比较,以验证数值模拟的准确性.根据内外表面的风速矢量图,描述冷却塔内外流体的流动特征,发现旋涡的存在使风压分布趋于均匀的规律.并分析塔底的边缘效应及其对冷却塔内外表面风压的影响.讨论现行设计规范在外压的三维效应和内外压的共同作用等方面的不完善之处,给出部分改进建议和冷却塔外表面、内表面和内外表面压差的风压系数等压图,以供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了系统研究大型双曲冷却塔表面脉动风压分布特性,进行单个冷却塔刚体模型风洞动态同步测压试验,对冷却塔表面脉动风压的非高斯统计特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根据测点风压时程及其概率密度分布曲线,对具有非高斯分布特性的局部区域作出判断,从风压信号的时空间相关性入手,结合中心极限定理讨论了局部区域呈现非高斯特性的原因;并基于测点风压信号概率密度曲线的斜度及峰态值对典型断面的测点风压进行非高斯特性描述,给出了划分非高斯区域的标准,并由测点环向相关性对冷却塔壳体表面进行了分区,初步探讨了不同区域的脉动风压形成机理,加深了对冷却塔结构表面风压分布特性的认识,为进一步探讨冷却塔结构表面风压极值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针对冷却塔内外压的共同作用问题,制作能进行内外压同步测量的风洞试验模型,分析不同表面粗糙度下内外表面的风压分布,探讨底部有无人字柱模型内外表面风压的差别,并比较考虑内压与否时平均风致响应的差别。研究表明:模型表面越光滑,外表面的最大负风压越大。模型底部有人字柱和无人字柱对内压的影响较大,内表面平均风压系数分别约为-0.4和-0.7。内压作用一定程度地可视为均匀环压,考虑内压会对环向薄膜应力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6.
大型双曲冷却塔表面脉动风压随机特性——风压极值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风压信号呈现的非高斯特性和传统极限估计方法的局限,首次提出基于保证率和相关性的极值估计方法——全概率迭代法进行冷却塔表面脉动风荷载极值分析,并和传统的峰值因子法及改进的Sadek-Simiu法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全概率迭代法避开了对随机过程的高斯分布假定,相比传统的极值估计方法其结果更加真实可靠;表达风压极值中脉动分量的峰值因子数值沿着环向和子午向变化显著,如取为同一数值则偏于危险或过于保守;采用全概率迭代法得到的表面风压系数极值分布曲线与规范取值相比,迎风面和负压峰值区域极值偏小,背风区域极值偏大,且最小值对应角度相差约10°。  相似文献   

17.
风—车—桥系统车辆风荷载突变效应风洞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侧向风作用下,车辆通过桥塔或双车交会时车辆所受风荷载会发生突变,这将影响行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基于自主研制的移动车辆模型风洞试验系统,针对轨道交通车辆和公路交通车辆,分别采用三车模型和单车模型测试了车辆通过桥塔和双车交会时车辆风荷载的突变过程,讨论了风速、车速、车辆所处轨道位置及车辆类型等因素对车辆气动力系数的影响。研究表明车辆运行于桥塔区域及双车交会时,车辆三分力系数均有不同程度的突变趋势;车辆运动引起的列车风使车辆阻力系数的突变程度减弱,使桥塔遮风效应的影响区域变长;公路交通车辆风荷载突变效应较轨道交通车辆的要明显;双车交会时,背风侧车辆风荷载急剧减小,迎风侧车辆三分力系数变化较平稳。  相似文献   

18.
倒品字形分布三个冷却塔的风致干扰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呈倒品字形分布的三个冷却塔,采用风洞试验方法进行风致干扰效应研究.通过增加模型表面粗糙度的方法来补偿模型试验的雷诺数,应用POD方法进行风压点的加密和插值,计算单塔和三塔的阻力系数、升力系数和底部剪力系数等,并分析三塔的干扰系数随塔间距、风向角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三塔情况下,顺风向底部剪力平均值和极大值的干扰系数大部分都小于1,说明呈倒品字形分布的三塔对风通道形成阻挡,使后塔受到的总体阻力变小.横风向底部剪力极大值的干扰系数大部分超过1,最大值接近2,说明三塔情况下横风向的脉动效应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19.
侧风下的汽车风振噪声研究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大涡模拟的计算方法,对某轿车在侧风工况下的风振噪声特性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实车道路试验验证仿真方法的准确性;其次,采用上述计算方法分析不同侧风速度、角度对风振噪声的影响;最后,提出在 B 柱内壁上使用 V 型沟槽抑制风振噪声的方案。结果表明,数值仿真与试验结果比较吻合;在侧风速大于5 m/s、侧风角度小于140°时的风振噪声比没有侧风高,根据侧风角度不同最高可达26 dB,不适合开窗;所采用的控制方案降噪幅度可达7 dB,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