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日本正在加紧进行 H-1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以便用它发射用户迫切需要的大容量通讯卫星。H-1是一枚三级运载火箭,它可以把重550公斤的同步通讯卫星送入轨道。日本打算 H-1火箭在1986年研制成功后,用它取代现正使用的 N-Ⅱ火箭(该火箭同步  相似文献   

2.
1974年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研制出一种N—Ⅰ型运载火箭。这是能发射130公斤同步卫星的三级火箭。1975年9月9日用N—Ⅰ成功地发射了一枚Ⅰ型(ETS-Ⅰ)「菊」技术试验卫星,至80年陆续发射了六枚卫星。其中,电离层观测卫星(ISS)「梅」,实验用同步通信卫星(ECS-b)「菖蒲2号」由于卫星的故障均未成功。还有实验用同步通信卫星(ECS)「菖蒲」号由于火箭的第3级与卫星分离机构的故障也未能达到预期的目的。1977年2月23日日本首次成功地发射了一枚同步卫星—技术实验卫星Ⅱ型(ETS-Ⅱ)「菊花2号」。  相似文献   

3.
日本的N-Ⅰ、N-Ⅱ运载火箭是用美国技术援助制造的.H-Ⅰ亦按美国许可证生产,因而其用途受到很大限制.为摆脱对美国的依赖,日本H-Ⅰ火箭的研制中,特别强调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技术.H-Ⅰ研制的重点是第二级的液氢/液氧发动机、第三级固体发动机以及惯性导航装置.1986年8月和1987年夏季H-Ⅰ分别发射成功.H-Ⅱ火箭虽然以H-Ⅰ的技术为基础,但两者的结构和特性有很大的不同.H-Ⅱ国产化程度达100%,性能更好,费效比和可靠性更高,能满足90年代空间任务的需求.对H-Ⅱ火箭的性能、研制规划及弹道和飞行特性作了重点叙述.  相似文献   

4.
H-Ⅱ运载火箭的研制计划已于1985年4月正式开始。它是一种新型的一次使用的、可满足九十年代航天需要的运载火箭,拟将完全由日本独立研制。该火箭地球同步轨道的运载能力为2吨。H-Ⅱ火箭预定于1992年发射日本的第四代卫星。H-Ⅱ火箭具有以下设计特点:1)一箭多星发射结构,多数任务是一箭双星发射,每星重量为1吨;2)新运载火箭尽量选用了 H-Ⅰ火箭的研制经验;3)设计结构简  相似文献   

5.
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于1989年1月25日,在种子岛宇宙中心竹崎试验站发射了 H-Ⅱ模拟火箭。火箭的大小只有 H-Ⅱ的1/4(以下称 TR-1).TR-1从1985年到1989年计划共发射三次,以取得必要的技术数据和进一步完善在1991年进行试飞的H-Ⅱ火箭的最终设计.第一次试验于1988年9月进行,并已取得了予期数据.这次发射试验是计划中的第二次.第三次试验将在今年秋季进行.  相似文献   

6.
日本正研制先进的空间推进系统:日本计划1981年发射N-Ⅱ火箭。它将把一个350公斤的有效载荷送往地球同步轨道。 N-Ⅱ火箭的第二级是一个大功率的AJ10一118F,NTO/A一50可贮推进剂系统  相似文献   

7.
七十年代初,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NASDA)便着手研制具有发射中型应用卫星能力的N系列三级运载火箭。自1975年以来,该团曾在种子岛宇宙中心用N-I火箭成功地将五颗重达130公斤的卫星送入地球同步轨道。从1981年2月起,N-I火箭的改进型N-Ⅱ火箭也成功地进行了试射,同年8月便发射了气象卫星。从此N系列火箭就进入了发射应用卫星的阶段。为了满足日本各卫星用户所提出的发射大容量应用卫星的要求,日本宇宙开发事业  相似文献   

8.
技术试验卫星6(ETS-6)是日本第一颗2吨级的大型地球同步卫星,于1987年开始研制,现已处于具体设计阶段。研制该卫星的目的是为了评定H-2火箭的发射性能,验证高性能实用卫星(2吨级三轴稳定的地球同步卫星)所需的通用仪器,以便为将来更高级的通信卫星仪器的研制和实验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9.
尚辉 《中国航天》2006,(8):28-33
2006年1月24日和2月18日,H-2A运载火箭成功进行了第8次和第9次发射。至此,H-2A火箭已进行了9次发射,其中除第6次发射失败外,其余8次获得成功。作为日本航天的旗舰火箭,H-2A火箭的成功已开始扭转因H-2火箭接连失败使日本航天面临的不利局面,使之重获生机。另一方面,在日本宇宙航  相似文献   

10.
日本宇宙开发委员会(SAC)展望了日本2000年以前的宇宙开发活动,正式通过了宇宙开发大纲。该大纲要求发射50颗应用卫星和研制新的运载火箭,其中包括 H-1火箭的改进型 H-2火箭。该大纲还要求发射几颗1990公斤级的应用卫星和28颗科学卫星。另外,日本参加美国空间站的研究项目也已获得批准。为了支持上述项目,日本政府已经在1985财年预算中批准了6.45亿美元的经费,其中包括宇宙开发事业团(NASDA)的5.3  相似文献   

11.
目前气象卫星向日葵、通信卫星樱花、广播卫星百合花等实用卫星都用N—Ⅱ火箭发射。随着空间利用的发展,将来需要发射更大型的卫星,为此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研制了N—Ⅱ火箭的后继型H-1火箭。预定在1986年发射二级式、1987年发射三级式的试验火箭。试验证实H-1确有发射大型卫星的能力之后,预计在1990年前开始用于发射实用卫星。  相似文献   

12.
空天瞭望     
日本一个月内三发卫星日本H-2A和M-5火箭从1月24日开始,在不到一个月内成功进行了三次发射。1月24日,H-2A/2022型运载火箭在种子岛航天中心成功发射了“先进陆地观测卫星”(ALOS)1(又称“大地”)。卫星进入高约700公里、倾角98.16度的太阳同步轨道。该星长4.5米,宽3.5米,高6.5米,重3850公斤,设计寿命3~5年,总投资达550亿日元(约合4.8亿美元)。它载有3台高性能遥感器,即能识别地面大小约2.5米物体的全色遥感立体测绘仪(PRISM)、先进可见光与近红外辐射计(AVNIR)2和不受天气和昼夜变化影响的相控阵L波段合成孔径雷达(PALSAR),可在…  相似文献   

13.
<正>近年来,世界航天大国集中进入主力火箭更新换代期,例如,美国的“航天发射系统”(SLS)火箭、“猎鹰”火箭、“星舰”、“新格伦”火箭、“火神”火箭,欧盟“阿里安”6火箭,日本H-3火箭,俄罗斯“安加拉”火箭等,这些火箭的研发均将低成本、高效率作为突出要求,特别是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猎鹰”火箭的商业发射报价大幅下调,更刺激了各航天大国对新型主力火箭成本控制的追求。除了控制火箭研发、制造成本之外,从火箭测试发射技术角度来看,  相似文献   

14.
日本的H-2火箭将于明年2月进行首次发射,从而将使该国成为另一个能提供通信卫星商业发射服务的国家。H-2火箭的第一级发动机今年以来已成功地进行了一系列的地面试车,为明年的首次发射铺平了道路。但H-2计划目前面临着又一个新问题,这就是如何降低成本以提高其国际竞争力。日本目前的目标是把H-2的成本降低25%~30%,但  相似文献   

15.
日本新一代多功能卫星MTSAT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鹏锐  王荣华 《中国航天》2005,(4):10-11,21
日本新一代具有气象探测功能的多功能运输卫星(MTSAT)-1R于2005年2月26日由H-2A火箭在日本南部距东京1000千米的鹿儿岛县种子岛航天发射中心发射。2003年11月,从这里发射的H-2A火箭未能将两颗间谍卫星送入轨道,使日本航天业遭到重创。这次卫星发射的成功是日本航天业向复苏迈出的重要一步,因此引起了国际社会和日本国内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6.
《中国日报》1984年7月14日报道:日本科技厅的官员7月13日说,日本空间规划人员希望在1991年以前投资2000亿日元(相当8.33亿美元)研制一种新型的、能发射两吨重地球静止卫星的火箭。根据7月11日空间开发委员会通过的规划,这种新型火箭是两级的 H-Ⅱ,该火箭将全部采用日本技术,只从市场上采购少量的外国元器件。  相似文献   

17.
为了满足以低成本发射大型卫星的要求,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正在研制H-Ⅱ运载火箭,以作为其90年代的主要运载工具。目前,宇宙开发事业团正在进行该火箭的D阶段的研究和进行多种类型的研制试验。1988年已开始制造H-Ⅱ的地面试验型火箭(GTV)和第一枚飞行型(FM)火箭,第一次试飞计划在1992年初进行。本文将详细介绍H-Ⅱ火箭的设计和研制现状。  相似文献   

18.
四、日本 日本全年进行了2次航天发射.H-2B型火箭1月份发射了为国际空间站运送补给的"H-2转移飞行器" (HTV)3货运飞船,并搭载了日本、越南和美国的5颗小卫星,10月初从站上部署.H-2A型火箭5月份发射了本国"全球变化观测任务-水" (GCOM-W)1和韩国"韩国多用途星" (KOMPSAT)3对地观测卫星,并搭载发射了2颗小卫星.日本还有1颗商业通信卫星和1颗技术卫星分别由欧洲和印度发射.该国全年发射的有效载荷总数为9个.  相似文献   

19.
2009年1月,国家航天局局长孙来燕应邀访问日本,同日本航天界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和交流,并参观了H-2A火箭的第15次发射(发射世界上第一颗温室气体观测卫星)。通过这次访问,我们对日本运载火箭的现状和发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H-2A系列火箭的发展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20.
本文所介绍的扫频超声检测法,既可检测固体发动机壳体/衬层界面,又可检测衬层/推进剂界面的脱粘。这种检测法,已成功地用于生产现场、发射阵地 H-Ⅰ火箭的远地点发动机和第三级发动机的检测.试验结果证明此法还可用于 H-Ⅱ火箭固体发动机的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