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介绍精品课程建设平台的构建方式,阐述了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基于此平台的网络课程开发方法,对于进一步推动、发展精品课程建设,推广精品课程建设平台的使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试点专业进行精品课程建设对专业教学改革有重要意义。针对试点专业精品课程建设的必要性、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路以及如何建设精品课程等方面进行探讨,确保了试点专业具有反映教育特色的精品课程。  相似文献   

3.
基于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任务和目的,从综合性、示范性、公益性、规划性、针对性和创新可持续性等多侧面分析解读精品课程建设的共性。为各级各类教育精品课程建设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精品课程的精髓、树立精品意识。把精品课程打造成真正的精品,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相似文献   

4.
精品课程的建设实现了资源的共享,辅助了教师的教学,但精品课程的建设中存在内容不能及时更新、利用率低等问题。通过建立后台管理操作系统,管理员可方便地对内容进行补充更新的远程教学模式在精品课程中的尝试,克服了精品课程建设当中的不足,使用更加方便。  相似文献   

5.
总结了国家级高职高专精品课程《机械设计基础》的建设与实践,提出了建设精品课程过程中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取得了一些经验。实践说明:精品课程建设是试点专业建设的核心,精品课程代表了课程建设的目标和发展方向,对推进试点专业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本文从精品课程建设的思想支持、人才支持、标准支持、技术支持、经费支持五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更好地促进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7.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陕西省省级精品课程《机加工艺方案设计与实施》为例,重新构建基于机械制造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标准,更新教学内容,改革考核方式等,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为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做出更多的努力和尝试。  相似文献   

8.
以西安航专近些年来的教改实践为依据,以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以试点专业建设为龙头带动教育教学改革、以精品课程建设促进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不断完善相关制度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等五方面,论述了深化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课程的建设与实施 ,它是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核心 ,也是专业教学改革的难点和重点。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和功能要通过课程来呈现 ,其质量特色要通过课程特色来实现 ,精品课程的建设和推广正好适应了目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它的建设不仅是一个系统工程 ,而且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活动体系 ,一种不断更新完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针对《机械设计基础》精品课程,提出了一个基于潜在语义索引的智能答疑系统,并对其中的中文分词技术和句子相似度计算进行了研究,对系统进行了设计,给出了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11.
党内民主选举制度是党内民主建设的核心内容。发展党内民主最重要的是实现党内选举的科学化、民主化。党内选举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可以无情地斩断人身依附关系,彻底根治用人制度上的歪风,克服干部问题上的“近亲繁殖”弊病。完善党内选举制度需要健全和完善候选人提名方式,逐步扩大直接选举和差额选举,选举代表必须充分体现选举人的意志。其核心是把公平竞争引入党内选举,使党焕发青春和活力。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试图说明在喷气发动机上或燃气轮机的进气道内建立聚氧滞氮的流场,增加燃烧室氧的浓度,组织富氧燃烧.提高涡轮前的温度和整机热效率.加大喷气发动机的推力,降低航空煤油耗量,减少喷气尾气对大气的污染.对各种可能的聚氧滞氮的方案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3.
基于虚拟控制面约束的机匣类零件工序模型建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飞燕  张定华  张莹  吴宝海 《航空学报》2015,36(10):3465-3474
在多岛屿特征机匣类零件的数控加工中,建立准确的加工工序模型是实现该类零件智能加工的关键技术。为了获得多岛屿特征机匣类零件准确的加工工序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虚拟控制面约束的机匣类零件工序模型建立方法。首先,根据多岛屿特征机匣类零件的加工特征对建模过程中虚拟控制面约束的引入进行了分析,并结合虚拟控制面约束思想给出了拉格朗日超限插值的建模理论;然后,结合机匣类零件的几何特征确定了虚拟控制面的分布位置和几何形状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根据虚拟控制面建模理论构造了中间变形曲面,依据切削深度约束确定了工序模型,并对其进行了轨迹规划;最后,在一类多岛屿特征的机匣零件上对算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能够根据机匣零件加工特征分布情况有效地控制工序模型的几何形状,避免了同时处理多个加工特征所导致的工序曲面过早趋于复杂现象,为多岛屿特征机匣类零件的数控加工提供有效的工序模型,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该类零件数控加工的工艺规划难度。  相似文献   

14.
为了给保险公司承保提供参考,在了解纺织企业生产工艺的基础上,对企业潜在风险进行了识别与分析。建立了纺织企业风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层次模型,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其进行了风险综合评价。根据定量化的风险值,保险公司可做出调整保险费率、标准投保、拒绝投保等科学决策,企业可采取有效风险控制措施。有助于稳定保险公司经营,促进财产险健康发展,同时也是降低承保风险,减少企业事故损失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5.
空舰导弹获取舰艇编队形状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舰艇编队形状(SSF)的预定目标选择方法(简称SSF方法)比传统方法具有更好的预定目标选择能力.为了检验SSF方法的适用性,研究了空舰导弹(ASM)获取SSF的能力.首先推导了末制导雷达(TGR)最小方位角搜索范围模型.据此模型可在给定发射距离下计算合适的末制导雷达方位角搜索范围,此方位角搜索范围既能保证编队录取概...  相似文献   

16.
吴蔚  方振平 《航空学报》2002,23(3):231-233
 由伺服作动器速率限制引起的 PIO被称为 型 PIO。采用描述函数方法分析了带有速率限制环节的某机人机系统特性,分析表明,当速率限制发生后,在 Nichols图上,系统幅相特性将出现突跃现象,相位滞后增加、幅值减小,此时系统可能出现极限环振荡,即 PIO。用突跃点的频率及其响应的幅值和相角来预测 型PIO,在飞控系统中引入了软件限制环节来减弱速率限制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7.
针对航空发动机双转子系统受到一些无法预测的激励产生随机振动的现象,建立了不平衡双转子系统在随机激励作用下的运动方程。运用虚拟激励法,计算双转子系统在随机力下的位移响应功率谱密度,对其结构动力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当中介轴承刚度系数增大时,系统的固有频率增大并趋于定值。此时,外随机力引起的位移响应谱密度峰值减小并趋于无穷小值,而系统耦合作用引起的位移响应谱密度峰值先上升后减小,并在某个刚度值后,趋于无穷小值。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一些预防航空发动机双转子随机振动危害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模糊推理和证据理论融合的航空发动机故障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模糊推理与证据理论相结合的航空发动机故障诊断方法.首先,根据故障征兆信号,结合专家经验对发动机故障原因发生的可能进行模糊推理,解决故障诊断中的模糊性问题;其次,将模糊推理结果作为证据的基本置信度分配,确保赋值的准确性;最终,采用证据组合规则对多个证据进行融合决策,减小故障诊断的不确定性测度,并解决证据间的冲突问题,从而实现对故障源的精确定位.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行且有效.   相似文献   

19.
垂直于流向的截面中2D-PIV测量误差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常规二维粒子图像测速技术(2D-PIV)作为重要的流场测试手段,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各种类型的流场测量中。然而采用该技术对垂直于流向的截面进行测量时会产生明显误差,该误差是由2D-PIV原理中几何透视成像关系引起。本文分析了测量截面内有法向速度分量时透视误差产生原因及影响因素,建立了2D-PIV测量平面内的误差模型。通过实验测试验证了误差模型的正确性,确定了影响测量误差的关键参数为测量平面的法向速度和视场的离轴角。计算结果显示,最大透视误差可达法向速度的9.3%。根据误差模型进行分析,透视误差对流向涡类流场测量的影响主要为3个方面:改变流场速度量值大小、改变旋涡形状、改变旋涡的位置。最后,提出了一些减小误差的措施,为2D-PIV应用于垂直流向截面的测量提供了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20.
Standard solar models, although they are free from the influence of much of the fluid motion that is bound to be present in the Sun, have been shown by helioseismology to represent the spherically averaged structure of the Sun amazingly well. This state of affairs has come about after painstaking refinements by a great many people of the pertinent microphysics, including that which controls the equation of state, the opacity, the nuclear reaction rates and the diffusion that inhibits gravitational segregation of chemical elements. It has instilled confidence in the modellers in being able to predict the composition of the solar interior. But there are consequences of the flow, related particularly to redistribution of chemical species, that can be difficult to identify observationally, yet which may degrade any inferences we might make. Their potential presence must at least be acknowledged by anyone who tries to asses the reliability of the models. This report summarizes the discussions in the preceding pages of this volume of the current theoretical and observational status of the subject, pointing to many of the caveats that have been raised, and attempting at the same time to put them into a seemingly coherent discourse in the context of our pres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kings of the solar interior.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ne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