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杨孝文 《航天》2012,(5):36-37
黑洞是宇宙最黑的东西。由于它们具有巨大的空间屈曲引力,落入黑洞的任何东西都会立刻被撕碎,消失。然而,即使科学家也从未见过黑洞空间是个什么样子,因为没有任何东西能够从中逃逸出来,即使光也不例外。然而,真的是“没有任何东西”057其实,说“几乎没有”,应该更准确一些。要说明这一点,首先要了解两个名词,一个叫“势垒”,一个叫“量子隧道效应”。  相似文献   

2.
端木希 《航天员》2009,(1):48-51
“在我的成长历程中,NASA使美国人团结起来,朝一个共同的目标奋进,它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仍然令我们感到骄傲。今天,NASA对美国人的影响,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我相信,在21世纪,NASA需要有一个更加鼓舞人心的远景规划,这幅蓝图将以最近几年中提出的一系列宏伟目标为基础,继续人类太空探索进程,履行NASA的各项任务。  相似文献   

3.
日月 《航天》2009,(1):56-57
人类真是幸运,得天独厚地拥有一个皎洁可爱的月亮。一轮明月就是一幅美妙的画,一钩弯月就是一首动人的诗。皓月的皎洁,晓月的清幽,残月的素雅,弯月如钩,满月似盘,都能让人如痴似醉。法国著名天文学家弗拉马里翁曾称颂说,月光是天文学的光辉,而且“这一光辉照亮了人们研究这门科学的道路,使人们慢慢地将注意力转向星球和无边的宇宙。”我国近代诗人郁达夫则惊称月是“诗中之诗,画中之画”。的确,妩媚的皎月曾吸引了古今中外的多少文人墨客,赢得了多少情侣眷属的山盟海誓。有人曾经做过统计,在脍炙人口的《唐诗三百首》中,涉及描写月亮的竞达87首,差不多占了1/3。而唐代有“诗仙”之誉的李白,所留传下来的900多首诗中,与直接或间接与月亮有关的也多达300多篇,亦差不多占了1/3。  相似文献   

4.
一、指导思想坚持 “体系为基,预防为主,持续改进,用户满意”的质量方针,从源头抓起,重点在质量预防上狠下功夫,转变质量工作模式与方法,推进零缺陷系统工程管理,提升产品质量保证水平。大力开展质量文化建设,深入开展质量形势与任务教育,提高全员质量责任,狠抓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夯实质量基础,加强型号产品全过程质量控制和质量监督,保证型号科研生产顺利进行,稳步提高质量工作水平,建设质量卓越绩效。  相似文献   

5.
弱电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需要选择合适的接地方式,否则,有可能引发事故。分析了有关的接地技术,包括安全接地,防雷接地,工作接地,接地电阻,屏蔽地,系统地等。  相似文献   

6.
靳力 《航天器工程》2007,16(4):107-107
2007年6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完成一项实验,他们使用两个相距2m的铜线圈试验装置(WiTricity),成功地通过无线电力传输,点亮了一个功率为60W的电灯泡。WiTricity利用的是低频电磁波共振,而不是声学共振。在实验中,两个感应器都以IOMHz的频率震动,产生共振,让能量在两者之间传递。随着每一次共振,感应器中会有更高的电压产生。经过产生多次共振,感应器表面就会集聚足够的能量,让灯泡发出光亮。  相似文献   

7.
弯管成型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件属于起动点火结构的部件,管内要充满高温高压燃气,因此除表面不允许有裂纹、皱折外,还不允许出现椭圆。采用模具拉伸成型弯管的方法,克服了用热弯和冷弯的局限性,且不超过管材弯曲的极限变形程度。避免了当弯曲变形稍大时,管材外侧被拉裂;而弯曲变形达不利尺寸时,卸下后,回弹较大,零件趋于伸直。曾由于成型半径太小,管材内壁失稳起皱,致使零件废品率高达100%,严重影响质量。通过计算、模具设计、试验,证明用模具拉伸成型,成型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8.
肖志军 《航天员》2013,(3):45-45
滕州,因古滕国故地而得名,历史悠久,名士辈出,是“科圣”墨子、“工匠祖师”鲁班的故里,“木鸳”的诞生使滕州与航天事业有了深厚的历史渊源。同时,滕州也是一块崇军尚武的热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20多位共和国将军,从这里走向全国。  相似文献   

9.
王珊儿 《航天员》2013,(3):72-73
流泪,这是人身上出现的最常见的生理现象和自然行为,谁也无法阻止。早在一百多年前,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就说过,“对于人体而言,眼泪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副产品”——他的意思很明显,眼泪是多余的,该流的时候就让它流掉。但是,也许达尔文的这个说法仅限于在地球上,因为在人类脚步所触及的领域,还有一个宽广无垠的地方,人是不能轻易让自己流泪的,这就是太空。那么,航天员在太空为什么不能随便流泪呢?如果不小心流泪了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  相似文献   

10.
《航天》2011,(1):38-39
国际空间站是国际合作的结晶,包括美国航宇局、俄罗斯联邦航天局、加拿大航天局、日本宇宙探索局和欧空局的11个成员国:比利时,丹麦,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挪威,西班牙,瑞典,瑞士和英国。世界各地的宇航机构有超过10万人参与了这项事业,美国37个州的设备制造商也参与了空间站组件的制造。  相似文献   

11.
冷热之间     
胡杨 《航天》2012,(7):1-1
随着神舟九号飞船飞天,无论是在媒体还是公众间,部又一次掀起了“载人航天热”。这个“热”不是小热,而是大热。也与历次因执行载人航天任务而掀起的热潮一样,任务一结束,媒体上的声浪便像退潮一样,很快无声无息。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无论是媒体还是公众,都很少再关注航天,直到又一次重要航天活动来临。冬夏之间的转换尚有春秋过渡,航天的冷热变换似乎全在倏然之间。  相似文献   

12.
十月金秋,万山红,长空碧;金秋十月,歌如潮,旗似海。披着象征丰收和喜庆的金色大氅,共和国迎来六十华诞,华夏同庆.举国欢腾。  相似文献   

13.
卞奇 《航天员》2014,(3):1-1
每当夜幕降临,星斗阑干,斑斓的星空总会吸引人们的目光。那微不足观的点点星芒,总能激发我们对巨大天体、浩渺太空的联想与思索。由小见大,见微知著,这不仅是星空传递给我们的奥秘,也是先贤在时间洗礼中总结的真谛。“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暗含了细小事件对大规律的反映;“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揭示了微小积累之于成就大事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厦门国际航空港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厦门机场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由厦门国际航空港集团有限公司独家发起募集设立。1996年。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是中国民航系统第一家机场上市公司。2008年,公司完成厦门空港航空产业链整合,全面成为厦门空港运行业务的经营主体和机场管理机构,多年来,公司稳健经营、协调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经营效益,截止2008年底,公司总资产达15亿元,净资产10亿元,拥有五家下属公司。  相似文献   

15.
谋划在先,才能有所作为,这是我们以往工作的宝贵经验,也是推动下一步工作的必然要求。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实现民航强国、加快推进空管科学发展的重要一年,各项工作任务将更加繁重,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重大活动举行在即,一大批空管重大工程建设如火如荼。面对如此不寻常的一年,我们只有做到超前思考,提前谋划,才能够抢占先机,争得主动。  相似文献   

16.
靳力 《航天器工程》2008,17(6):48-48
2008年10月20日,国家航天局有关负责人宣布,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A、B星自9月6日发射成功以后,A星成功变轨,A、B星实现相位180。星座系统建立,星地系统工作正常,卫星在轨技术状态良好,主要载荷工作正常,地面接收和处理系统运行稳定,两星图像质量良好,图像处理工作状态稳定,并通过图像质量转阶段评审,在轨测试转入应用评价阶段。  相似文献   

17.
《航天员》2013,(3):I0003-I0003
17万航天人。32名两院院士,450多名型号总指挥与总设计师,9000多名高级工程师,3000多名研究员,2000多名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这一连串数字,描述的是目前中国航天战线上的优秀人才。当然,这些并不能代表所有的航天精英,航天界的优秀人杰举不胜举。我国航天事业已经凝聚了一大批人才,不仅如此,他们还组成了中国最年轻的科研队伍。  相似文献   

18.
企业的技术改造,是指把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应用于企业生产的设备、工装、原材料、能源等各个领域,改造落后的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降低消耗,实现以内涵为主的扩大再生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综合实力。因此,技术改造是传统产业向现代化产业转变的关键环节之一。特别是作为高科技的航天产业,设备仪器、计量检测等手段的技术改造,是保证航天产品高质量与高可靠的技术基础和物质基础。没有高新技术,没有现代化的设备、工装和计量检测装置,就没有航天的未来。  相似文献   

19.
《航天》2010,(10):36-37
黄纬禄 “系统工程”这个名词是钱老创造出来的。他认为导弹工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工程实质上牵扯到方方面面非常复杂的情况。怎样把这个系统理顺,让它能够顺利的进行,就需要系统工程的概念了,每搞一项工作都要把方方面面的影响,中间的关系、联系弄清楚。应用了系统工程,有了顺序,执行起来,复杂的情况下可以简单化,一项一项的都能够顺利完成,整个系统也就可以和睦,到最后整个工程也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  相似文献   

20.
各各 《航天员》2009,(5):60-61
蜘蛛,地球上分布最广泛的生物之一,除了南极洲外,各处都有它们的足迹,其生命力和适应能力堪称一流,而其精妙绝伦的织网技术更让人类叹为观止。那么,在外太空,它们也能生存下去,并自如结网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