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基于自适应反推滑模控制的虚拟转台样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传统转台串行设计模式存在的缺陷,基于虚拟样机技术、自适应滑模控制器与有限元等技术作为支持,提出了虚拟仿真转台的系统构想。其中针对实际转台系统的未知非线性、外界干扰和参数摄动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设计并实现一类自适应滑模控制器进行虚拟转台系统的实时控制。同时,通过ADAMS软件平台实现了虚拟转台样机系统及其功能,并将自适应滑模控制器调入虚拟转台样机,最终实现机械模型和控制方法进行联合仿真分析,获得最终虚拟转台的特性。仿真结果表明,虚拟转台样机的设计与实现大大提高了转台的设计效率,为后续转台的控制系统渊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董自瑞  季红侠  马赫  杨宝  周诚 《上海航天》2023,40(4):152-156
为了满足某卫星大部件二维转台在地面重力状态装配后,保证其在轨解锁前精度一致性,提出了二维转台装配工艺优化方法。首先通过模拟载荷配重试验,探索转台星上接口重力下变化规律,保证结构板组合加工偏差,优化卫星层板组合加工工艺方法;其次分析二维转台机构变形,采用卸载装星工装,并对二维转台卸载装配前后关键变形进行精测对比。二维转台通过模拟试验和卸载装配后,保证了地面重力压紧状态和卸载状态下装配精度均在设计指标内,满足卫星二维转台装配要求。通过模拟试验确定结构加工公差余量,在进行卸载装配时,对卸载前后精度精测对比,是卫星大部件载荷装配工艺的正确方法。  相似文献   

3.
飞行仿真转台混合灵敏度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ET-ⅢA型电动伺服转台为背景,在分析了转台系统的不确定性及其性能指标要求的基础上,利用H∞混合灵敏度方法对转台系统速度环进行了设计,并通过计算机实现控制算法,最终的调试结果满足系统的性能要求,从而验证了设计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液压位置转台控制系统的数字校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数字校正技术在液压位置转台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并结合某液压位置转台的调试,讨论了一些数字校正网络的设计方法和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5.
三轴飞行仿真转台总体设计及其关键技术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本文在HIT-1型三轴仿真转台研制的基础上,探讨了各种三轴仿真转台的总体布局型式、驱动元件种类和控制方案等总体设计方面的问题。从分析飞行仿真转台的4大技术指标-高频响、超低速、宽调速、高精度入手,分析了执行元件、机械台体、液压系统、控制技术等方面对上述指标的影响和解决措施,进而分析出研制仿真转台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6.
仿真转台的低速性能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低速性能是仿真转台的重要性能指标之一,在系统设计中如何在保证系统高速系统和频带要求的同时满足低速性能指标的要求是设计者着重考虑的问题,也是转台控制系统设计的难点之一。本文在三轴模拟飞行转台设计实践中提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保证系统频带要求情况下提高系统的稳态精度和低速性能,并给出了0.005deg/s和0.01deg/s的低速性能曲线,根据实践测试结果和数字控制系统的特点探索性地提出一种评价系统  相似文献   

7.
针对传统法解决转台解耦问题存在的不足,将欧拉角速度转为陀螺角速度,地球自转作为转动激励,提出了一种新的转台解耦方法。对框角解耦算法以及卫星三轴与转台三轴不同关系条件下的转台改进算法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用转台模拟卫星欧拉姿态角时,应尽量避免中内框夹角过小;卫星稳态运行时,转台的内外框分别模拟卫星的俯仰、偏航轴。转台不会产生接近奇异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采样控制系统H_∞设计方法及在飞行仿真转台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给出了一种基于提升技术的采样控制系统H∞设计方法,并结合某高频响电动仿真转台系统的实际情况,给出了一种能够考虑系统中连续信号的全部信息,以系统的连续指标为设计目标的仿真转台系统数字控制器设计方法。仿真表明方法可行并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转台伺服系统变模态控制的切换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切换后控制器状态设置问题。给出了最优切换状态设置方法。最后,介绍了转台伺服系统数字控制器状态设计的实际算法及结果。  相似文献   

10.
《上海航天》2015,32(5)
研究了利用三轴转台标定时,转台不水平度、不正交度、定位精度和惯组与转台坐标系不重合度对光纤捷联惯组中陀螺标定结果的影响。基于更符合工程实际的陀螺组合标定模型,用四元数法建立了转台误差模型,推导了误差传递途径,定量分析12位置法、多速率点速率法标定编排方式下的陀螺标定误差。研究和仿真发现:陀螺零偏误差基本与陀螺测量误差为同一量级,安装系数误差基本与转台不正交度与定位精度的和为同一量级。  相似文献   

11.
电动振动台水平滑台正交方向响应分析及加强台面的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电动振动台进行整星水平振动试验时垂直方向响应过大这一普遍存在的问题,文章提出了通过设计具有加强筋的加强台面提高滑台抗弯模量,抑制响应。通过有限元方法分析了安装加强台面后对水平滑台、水平滑台与振动花盆组成的振动工装系统、考虑卫星质量影响的振动工装系统等三种工况下模态振型的变化,说明抗弯模量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2.
光学遥感器产品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首先介绍了建立光学遥感器产品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必要性。通过对资源卫星红外多光谱扫描仪的分析 ,提出用卫星表、分系统表、部件表四个表业记录各种卫星上的不同光学遥感器 ,并完成了数据库的设计。然后根据数据库的要求设计完成了相应的应用系统 ,实现了光学遥感器相关信息的录入、查询等功能  相似文献   

13.
本文简述了陀螺漂移测试转台及其主要元部件的现状。通过比较和分析,给出了国际水平的陀螺漂移测试转台的主要技术指标。在此基础上,作者研究了当前国际上陀螺漂移测试转台的发展动向,进而对国内陀螺漂移测试转台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利用热敏电阻作为测温元件,设计了相应的测温电路。传感器的非线性、互换性及传感器和测量电路的稳定性问题是最大的问题。文中介绍了采用计算机查表法实现温度测量转换,阐述了查表法的原理、结构设计、表格建立及实验结果。其方法是将传感器的变化曲线存入存贮器中,测量时,由计算机的C语言程序处理温度数据,由A/D转换器输出直接查到的对应温度值。本法免去线性补偿的麻烦,简化了电路结构,有较高的测量精度。  相似文献   

15.
在进行振动试验时,因产品种类及用途不同,尺寸大小也不同,试验设备台面尺寸又为固定尺寸,必然会遇到产品工装超出振动台扩展台面的情况,通过简化工装模型建立材料的挠曲方程,结合振动与材料力学的特征,从伸出长度及疲劳损伤两个角度论证了这种大尺寸矩形工装的安全使用范围,并且以常见的转接平板型夹具及锥体形夹具为例,讨论了在工装尺寸超过振动台面时,以上这两种工装的应用情况,以结论的形式确定了安全使用的范围从而为此类情况的出现,提供了有价值的工程数据。  相似文献   

16.
标准砝码是三点测力式质心台标定校准的专用计量设备,其质量计量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质心台的测量精度。通过对质心台标定算法的分析,得出标准砝码的计量误差会影响质心台的标定系数,从而影响质心台测量精度的结论,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应的修正方法,并在实际应用中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六自由度振动台台体结构优化设计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在应用六自由度振动台进行高频振动测试试验时,若台体结构被激发产生共振,则会影响测试结果的准确性。为保证台体的共振频率在工作频带之外,同时使台体重量更轻,文章提出基于二级多点逼近算法的六自由度振动台台体结构优化方法。首先建立台体结构的有限元模型,并根据实际应用工况确定台体连接面法向位移约束的边界条件,以壳、梁单元的截面尺寸和外形半径大小为设计变量,建立以台体结构一阶固有频率和静强度为约束、质量最小为目标的模型。然后,利用二级多点逼近算法对模型进行尺寸优化,并以人机交互的方式实现外形半径的优化,得到满足约束条件的优化解。最后依据优化结果设计与制造出台体结构,并完成台体样机。该台体结构实现了轻量化设计要求并应用于振动试验,验证了该结构优化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袁立鹏  崔淑梅  靳蒙 《宇航学报》2010,31(3):902-906
液压角振动台是十分复杂的非线性系统,应用传统的控制系统设计方法很难满足其控制 要求。引入迭代学习控制算法的非线性控制策略,针对控制系统的稳定性以及迭代学习的收 敛性,提出复合迭代学习控制算法,并从频域角度给出其收敛性条件。将仿真结果与实验数 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系统压力12 MPa条件下,采用该方法角振动台内框具有20 Hz (峰—峰值0.4°)的正弦响应能力,且其相位滞后不超过10°,幅值误差不大于±10%, 验证了此控制策略的有效性。该复合迭代学习控制策略不仅拓宽了系统频带,而且改善了系 统输出对期望信号输入的跟踪精度,为液压角振动台的高性能实时控制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用变结构控制(VSC)法增大仿真转台的带宽。根据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通过模型转化给出了VSC控制器的控制律,并用符号函数连续化削弱振颤。数学和半实物仿真结果表明,采用该VSC控制器的仿真转台控制系统具有良好的快速性和鲁棒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