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2020年"中国航天日"前夕,也是"东方红"一号升空50周年前夕,爱太空、"我们的太空"新媒体中心、新华网思客、乌镇北斗应用中心和《中国航天》新媒体共同举办"永远的‘东方红’一号——对话新中国老航天人"论坛。通过在线会议系统,"东方红"一号任务的两位亲历者讲述自己的故事,并与数于名网友进行了互动交流。这是老人们第一次使用在线会议系统,也是很多热爱航天的年轻人们的首次聆听。从卫星方案的设计到发射任务的实施,那一年的旭日初升东方将白,那一代人的生于忧患筚路蓝缕,故事无关功名,对话长留深意。  相似文献   

2.
陈小春 《航天员》2009,(3):60-61
2008年2月14日报道,德国总理默克尔与国际空间站的航天员进行了天地通话,当时默克尔曾特别关注空间站唯一的女性航天员佩吉·惠特森,并且笑着问她:“现在就老实地说说吧,和一群男人生活在一起,感觉如何?”2009年3月24日,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在白宫与国际空间站上的10名航天员也进行了一次视频对话。对话聊的多是生活,也非常有趣,这里不妨与大家共飨。还有,这一次国际空间站上也有一位女性航天员桑德拉·马格努斯,我们不妨也看看,奥巴马所特别关注于她的,又是什么?  相似文献   

3.
天浪 《航天员》2009,(4):68-69
经过两年的充分准备后,广州海珠区同福中路第一小学25名学生,在2009年6月11日与国际空间站航天员通过无线电进行了一次直接交流的“天地对话”。这是中国小学生第一次利用业余无线电鱼争里旰空间站航天员通话,也是继2007年8月26日江苏南京第三中学学生通过业余无线电台与国际空间站通话之后,  相似文献   

4.
这是一次准备已久的访问。这是一次走进英雄内心的对话。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到“神舟”六号飞船的预定轨道250千米的高度,飞船飞了10分钟;从北京航天城大门入口到航天员公寓,700米三道警卫,我们走了10分钟;同样的时间,惊人的距离反差,这个英雄人物所亲历的历史显得愈发严肃而伟大。费俊龙回忆他在太空的日子,沉静、从容,自豪而又欣喜那激动人心的115小时,展现了一个热血男儿壮志凌云的率性,更成为整个中国为之动容的精彩。走近英雄,重返历史发生的现场,发掘参与者亲历时的心态,这是我们采访的动机。我们的对话,从预定的1小时延长到整个上午;我们的原始录音中有10 000余字的采访问答;现摘其一部分,将一个不平凡男人的不平凡心声,展现在幸运的《航天员》读者面前。  相似文献   

5.
黄希 《航天》2010,(2):38-39
2009年12月15日,太原卫星发射中心被一片白茫茫的冰雪覆盖着,长征四号丙火箭正静静的矗立在发射塔架上等待着发射时刻的到来。这是长四丙火箭2009年度唯一一次任务,火箭射程是太阳同步轨道里历次发射中最高的一次——1200千米,加上是“一箭双星”,所以这次发射显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1990年是中国航天技术和航天活动取得重大进展的一年,在这一年里,中国进行了5次航天发射。其中最为世人瞩目的是中国的长征三号火箭首次发射外国卫星——AsiaSat-1和大推力的长征二号E试射成功。这无疑是中国航天发射服务走向国际市场的良好的开端,也是中国对人类文明的新贡献。  相似文献   

7.
再见,ATV     
《航天员》2014,(4):16-21
北京时间2014年7月30日7时44分,欧空局在法国圭亚那库鲁航天中心成功发射了ATV-5货运飞船——“乔治·勒梅特”号。这是欧空局发射的最后一艘ATV系列货运飞船,即ATV的最后一次飞行任务。  相似文献   

8.
据《航讯》一九八○年十月廿三日报导:休斯公司最近进行的试验证实,一种基本上还没有被发现和利用的雷达体制——毫米波雷达——在能见度差的情况下制导导弹是很有希望的。在三次成功的发射试验中,目标被浓烟和悬浮微粒所遮蔽。在这一系列试验的最后一次试验中,尽管被烟笼罩的能见度又由于下小雨而更糟了,但“陶”式反坦克导弹还是被导向了目标。这项试验性制导计划是陆军导弹实验室的几项毫米波计划之一,也是有待完成的第一个全制导飞行试验计划。  相似文献   

9.
物联网——这一被公认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世界信息产业又一次新浪潮,正在向我们"袭来"。中国工程院院士、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二院科技委常务副主任李伯虎谈到物联网这一浪潮时告诉记者:"发展物联网技术、产业与应用的前景光明,但总体来说物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尚处于初创阶段,任重道远,尚需从长计议和持续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10.
1 DSS(Decision Support System,决策支持系统)——是围绕着决策行动主体进行的支持管理人员进行非程序性决策的一种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具有如下三个特征:(1)以处理非程序性决策为主;(2)是对管理人员决策的支持而不是代替;(3)系统本身要求具有灵活性,采用联机对话方式,以便利用人的经验和系统提供可供分析的信息来解决问题。目前的DSS一般由一个数据库、一个模型库以及复杂的软件系统构成。2 ESS(Executive Support System,高层主管支持系统)——是综合了各种信息报告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的特色而构成的一种专为组…  相似文献   

11.
天浪 《航天员》2009,(2):62-65
继将机械女佣、水动力车和火箭靴等科幻作品中想象的事物研发成现实之后,科研工作者又一次奔向了将科幻小说变成现实的道路。与以往大不同的是,这一次是实现所有科幻小说中最伟大的构想——太空电梯。想想,从太空垂下长长的缆绳,升降舱自天际沿绳滑下,停落你的身边,你不需要攀登,只需抬腿走进升降舱,就像进入电梯,只消一次等待,或一觉醒来,你的飞天梦已成为现实。而据物理学家布莱德利·C·爱德华兹声称,太空升降舱,实现可能只需15年!  相似文献   

12.
魏紫瑜 《航天员》2009,(2):52-55
2009年3月,Word之父、美国亿万富翁——查尔斯·西蒙尼再度成为世界媒体的焦点。在太空探险公司的撮合下,这位执著的航天发烧友支付了3500万美元的“船票”,如愿以偿地进行了自己第二次太空之旅,也创造了私人游客两度进入太空的历史。但他向自己的太太保证,这将是自己的最后一次太空旅行。  相似文献   

13.
一、前言 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随着电子技术、信息记录和信息传输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继50年代红外扫描仪成像技术、60年代的多光谱扫描仪成像技术之后,一种以传统的光学机械与电子学相结合的光电固体成像遥感技术——CCD成像技术悄悄崛起。这是人类成像遥感技术的第三次飞跃。  相似文献   

14.
<正>一、引言载人航天事业自上世纪60年代启动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遭受了很多挫折。1961年苏联宇航员加加林第一次进入太空——这是人类首次进入太空;1969年美国宇航员首次登月——同时也是人类首次登月;上世纪70年代初启动的航天飞机计划,成功飞行了130多次,但历经了"挑战者号"和"哥伦比亚号"爆炸两次惨重事故,最终于2011年终止;冷战结束后,多国共同建造的国际空间站成为人类太空探索国际合作的成功范例,为人类飞往更远的太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海约 《航天员》2008,(6):54-56
理查德·加里奥特——迄今为止第六位太空游客。虽然此前已有五位太空游客进入外太空,但此次加里奥特在太空中不仅参与了多项医学、商业科学研究实验,还拍摄了大量地球照片,并像在观看一场美妙的芭蕾表演,真正体验到了优雅、力量和激情—无疑地,这是一次完全足值的太空之旅。  相似文献   

16.
我国对外发射服务面临新挑战中国航天在走过11年的对外发射服务风雨历程之后,面对当今迅猛发展的国际商业卫星发射需求,将又一次迎接新的挑战——是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市场,还是被挤出这一市场。在去年12月18~19日召开的航天总公司’97国际商...  相似文献   

17.
定向凝固铝铜合金一次枝晶间距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实验研究了凝固参数对铝铜合金一次枝晶间距的影响。结果表明,一次枝晶间距Z_1,并不随生长速度V或温度梯度G的增加而连续减小,而是在V=(1-3)V_(CS)/k时达到极大值,在G=kG_(CS)时急剧改变,其中V_(CS)和G_(CS)是平面生长成分过冷极限下的生长速度及温度梯度。仅在高速生长条件下,关系式Z_1=KG~-(1/2)V-(1/4)才成立,K——与合金性质有关的常数。一次间距的极大值或突变对应于胞晶——枝晶转变。一次枝晶是在“生长——淹没——竞争再生长”的过程中生长的,竞争再生长的方式是“扰动再生长”及“新晶再生长”。  相似文献   

18.
当我跌跌撞撞地在模拟太空行走时,我想到了奥斯卡获奖影片《地心引力》片头中的场景。目前的情况不容乐观:脱离了空中的构造,未系安全绳索,不停地翻跟头,难以控制,完全没有方向感,快速地远离了安全港——国际空间站……。但是,突然间我又感到特别欣慰,因为这仅仅是一次模拟训练。  相似文献   

19.
1961年4月12日,在人类航天史上,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一天。这一天,苏联东方1号载人飞船在哈萨克中部的拜科努尔发射场发射升空。飞船飞行108分钟后,于萨拉托夫州捷尔诺夫卡区斯梅洛夫村附近着陆,其间共飞行40868.6千米,最大飞行高度327千米。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的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苏联航天员尤里·加加林——该飞船上的唯一乘员,从此便像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一样,作为第一位飞上太空的人而永载史册。  相似文献   

20.
一个梦想,点燃了亿万少年的如火激情;一种机遇,成就21位幸运儿的航天体验。由本刊主办的大型公益性活动——首届中国航天员体验营,于8月25日至28日在北京隆重举行。从全国选拔的21名优秀青少年和幸运读者入驻中国航天基地——北京航天城,进行了一次主题为“太空梦想,勇敢成长”的非比寻常的太空体验活动,这是神圣而神秘的中国航天员训练基地首次向青少年朋友敞开大门。短短的四天体验活动成为21名幸运儿一生中永难忘却的美好回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