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飞行器典型热密封结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航天飞机、X-38和X-51等飞行器的热密封结构进行了综合评述.分析了机身TPS、机身开口部位及控制面三个安装部位的热密封结构特点,综述了其热密封组件的研究历程和使用现状.  相似文献   

2.
潘立新  杨家勇  王曼  孔斌 《航空学报》2016,37(Z1):46-52
针对高超声速飞行器热结构区域作动器舱环境控制相关技术进行研究,包括耐热结构可重复使用防热设计、外部热结构的作动器舱热防护构型设计和作动器舱动密封设计等。根据舱体的不同部位采用隔热式、辐射式和热沉式的防热构型,而作动器与舱体的运动间隙密封则采用一体式动密封构件。通过隔热特性分析、承载能力分析和热设计仿真分析等手段,优选出合理的热防护系统的适用参数。  相似文献   

3.
高速飞行器热防护技术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热防护系统是保护高速飞行器不受气动加热影响的主要手段,是高速飞行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概括介绍了高速飞行器热防护系统的类型,主要包括五种类型的热防护结构和五种类型的热防护材料。对作用于高速飞行器热防护系统的多种因素进行了分析,阐明了高速飞行器热防护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结构热试验是为了解决飞行器在高速飞行时出现的“热障”问题而发展起来的地面模拟试验技术,通过模拟飞行器在飞行中的热环境和气动载荷来检验其对飞行器结构的影响。针对结构热试验中的几种加载方式进行了探讨,并在头锥热载联合试验及仪器舱热在联合试验中进行应用。  相似文献   

5.
可重复使用热防护材料应用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重复使用热防护系统是为高速重复使用飞行器而发展的关键性技术,涵盖了地球大气环境及非地球大气环境下的弹道式再入、高马赫数巡航等应用场景。根据现有高马赫数飞行器热防护现状,对高马赫数飞行器的主要热防护系统类型、特点和使用场景进行了简要介绍。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外里程碑式可重复使用飞行器(X-15、SR-71、航天飞机、X-33、X-37B、Spaceliner等),梳理了可重复使用热防护材料的应用与研究进展,论述了代表性可重复使用热防护材料的发展、性能、研制进度、特点及应用前景。对国外在可重复使用热防护材料研制中的设计及发展思路,以及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总结归纳,为可重复使用热防护材料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6.
新一代高超声速飞行器流-热-固耦合问题研究对准确评估与设计飞行器热防护系统结构尤为重要。回顾了高超声速飞行器流-热-固耦合问题的发展历程与现状。从物理含义出发,对高超声速流-热-固耦合问题各学科间的耦合关系以及各自的建模方法进行了归纳。对高超声速飞行器流-热-固耦合问题的研究进展,特别是流-热-固多场耦合分析策略/方法进行了总结。从平台框架、功能模块、耦合方法和技术特点等方面,对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自主研发的热环境/热响应耦合计算分析平台(FL-CAPTER)进行了阐述。最后,对高超声速飞行器流-热-固耦合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动密封技术是航空发动机关键技术之一,对发动机整体性能具有重要影响。气膜密封结构是一种性能先进、潜力巨大 的航空发动机密封型式。介绍了几种典型气膜密封结构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和发展历程,分析其在航空发动机上应用中的存在 的优势和问题。从理论研究、试验研究2方面综述了国内外气膜密封技术的发展现状。对航空发动机气膜密封技术的发展现状 和需要关注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总结,表明气膜密封是航空发动机密封技术中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重要方向,但已有的大部分气膜 密封技术尚不能满足高性能航空发动机的技术需求,仍需要加快相关基础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高超声速飞行器因良好的高速突防和快速打击能力成为重要的装备发展方向,但高超声速飞行工况的特殊性使其动力 系统对热管理和能源供给提出了严苛的需求。通过分析文献对高超声速动力的热防护、燃油热管理和进气预冷等技术进行了详 细评述。热管理对高超声速动力装置的功能和性能实现具有重要影响,但其目前在该领域研究技术的成熟度较低,飞发一体化是 解决问题的重要技术途径之一。通过文献综述对能源供给的生成及利用等技术与传统飞行器进行了对比,概述了现有高超声速 动力主要的能源供给方式的关键技术为燃油裂解气涡轮等,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能热(能源与热)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为热电转换 等,为高超声速动力能量综合能热管理技术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涡轮机械转子/密封稳定性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流体密封对转子稳定性的影响。阐述了基于体积流模型和流场计算的稳定性分析方法,及利用密封结构设计对转子动态特性进行主动控制的方法,指出了转子/密封稳定性研究的发展趋势:一是发展适应性强的流体流动和转子动力特性分析的数值计算技术,在转子设计阶段进行流体诱导稳定性分析;二是利用密封刚度阻尼特性。改善转子动态特性。  相似文献   

10.
指尖密封的温度场及热结构耦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以单梁-双层密封片为单元建立了指尖密封热分析模型,依据指尖密封的实际工况确定了指尖密封热分析边界条件,通过有限元分析获得了不同工况条件下指尖密封的温度场分布,结果表明指尖密封的最高温度分布区域与高压腔气体温度高低有关,随着高压腔气体温度升高,最高温度分布区域自指尖靴部向高压密封片中部转移.在指尖密封热分析基础上进行了指尖密封热结构耦合分析,获得了考虑热效应的指尖密封的迟滞特性和接触性能.与不考虑温度影响的指尖密封性能分析结果相比,考虑热效应下的指尖密封的迟滞量减小,指尖与转子间的接触压力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11.
根据飞机液压系统橡胶密封圈使用中易出现老化,引起串油、串气等故障问题,结合某机型试验提出新材料密封圈改进方案,以满足系统的高温及动密封性使用要求。试验结果表明,新材料密封圈适合高温、动密封部位的使用,可以替代丁腈试5171橡胶密封圈,应用于液压系统,提高系统性能。  相似文献   

12.
多齿轮缘封严特性的实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使用气体体积分数法得到了多齿轮缘封严的封严效率分布,获得封严效率随无量纲封严流量变化规律,最终拟合得出实验工况下的最小封严流量计算关联式(实验中主流雷诺数为1.42×105~3.20×105,旋转雷诺数为5.27×105~1.36×106).通过对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测量结果表明:在盘腔内部高半径处封严效率较低,而低半径处封严效率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封严效率随封严流量的变化与Owen封严效率方程有较好符合度,说明可以用封严效率方程对多齿轮缘封严进行预测,实验结果进一步扩展了其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3.
航空发动机封严技术的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封严技术一直是高性能航空发动机研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先进封严技术是满足发动机耗油率、推重比、污染物排放、耐久性及寿命期成本目标的关键技术。通过减少发动机内部气流的泄漏量,可大大提高发动机的性能和效率。本文针对航空发动机典型封严技术,详细介绍了石墨封严、篦齿封严、刷式封严的结构特点及其技术改进和发展趋势。重点阐述了德国...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以石墨M106H为材料的密封环的研磨加工,重点介绍了研具,研磨剂及工艺步骤。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小型承力快卸锁结构和工作原理,并对锁的部分结构进行强度分析,通过试验和使用情况证明,其性能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16.
杜福海  狄繁  张守辉 《飞机设计》2012,(4):56-58,62
介绍了某型飞机舱盖作动筒异形胶圈密封失效的原因分析,并给出改进建议,对解决异形胶圈密封失效问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刷式密封中泄漏流动的多孔介质数值模型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通过对刷式密封的刷子中泄漏流动特点的分析,可以把刷子当作多孔介质来处理,从而建立刷子多孔介质的泄漏流动模型,这样可以简化刷子中复杂的泄漏流动,便于计算工程实际密封中环形刷子的泄漏量。   相似文献   

18.
涡旋真空泵在工作过程中动、静涡盘之间间隙存在泄漏损失,它是影响涡旋真空泵工作性能的重要因素;总结了涡旋真空泵的工作原理;介绍了涡旋真空泵的密封设计与选择、间隙的确定。从材料和结构两方面阐述了密封的几种结构形式,说明了各自的工作原理,及需要注意的问题,阐明这些问题是影响泵性能指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复合材料零件表面喷涂铝涂层工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火焰喷涂的方法,将传统上应用于金属零件表面的热喷涂工艺运用到固化温度只有175℃左右的碳纤维复合材料零件的表面,经过封孔处理,在复合材料零件的表面形成了具有一定结合力、抗腐蚀并具有良好导电性能的铝涂层,解决了航空产品中复合材料零件的表面导电性问题。  相似文献   

20.
磁流体密封结构参数对密封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采用磁场分析法, 并利用不等间距网格的有限差分数值方法对磁流体密封装置中稳态磁场进行分析 [3] 的基础上, 研究了矩形齿磁流体密封装置结构参数对密封能力的影响, 并根据磁路分析方法定性解释了参数对密封能力的影响规律 (参数包括密封间隙、极齿结构参数、永磁体结构参数以及极齿齿数)。根据分析计算的结果, 对磁流体密封进行了优化设计和实验验证, 优化设计出的装置体积和重量降低了5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