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不同迎角的翼型气弹特性风洞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可在不同迎角下作沉浮、俯仰两自由度运动的翼段振动装置,在低速风洞中分别针对普通薄翼型NA-CA0012和风力机翼型NREL S809进行气动弹性测试,得到不同实验状态的气动弹性振动时域响应。分别观察到经典颤振和失速颤振现象,并证明了迎角改变对两种翼型颤振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机翼/外挂系统的颤振主动抑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奇凯  陈桂彬 《航空学报》1991,12(10):453-458
 本文对颤振主动抑制控制律进行了研究。研究对象为一小展弦比带外侧导弹的机翼颤振模型,模型具有外侧后缘控制面。依据该模型的全部动力特性和刚度特性,以最优控制为基础,采用动态补偿器方法,设计了两阶控制律。对该控制律进行了风洞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颤振临界速度提高了14%以上。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3.
低速全模颤振试验悬挂支撑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适应日益增多的低速风洞全模颤振试验的需要,发展颤振试验技术,在气动中心低速所3.2m 风洞建立了一套通用的悬挂支撑系统。该悬挂系统分为垂直和水平两部分,水平悬挂系统由水平钢索装置和张紧机构组成。系统可提供模型沉浮、俯仰、横侧向、偏航和滚转5个方向的自由度;可单独改变模型某一方向的自由度而不影响其它方向的自由度;可确保模型上下、左右、前后位置都处于试验段正中心;可方便地调整模型的迎角和滚转角。对采用该悬挂系统的颤振模型,文中提供了技术要求和参数选择方法。采用同一颤振模型在3.2m 风洞与TsAGI的T-103风洞进行了对比试验,得到的颤振临界速度、频率基本一致,证明该套悬挂系统设计合理,可以应用于低速全模颤振试验。  相似文献   

4.
风力机叶片气动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力机叶片在风洞中作气动弹性实验的模拟方法、简化原理、模型设计原理和数据处理等有关问题及其弯曲/摆振颤振模型的地面实验和风洞吹风实验结果,文中都进行了讨论,根据模型实验的频谱和时域图,分析模型可能发生颤振的速度,用“频率重合理论”确定了模型的颤振点以及发生颤振时的颤振速度和颤振频率。  相似文献   

5.
颤振课题是飞机设计过程中常常遇到的一个关键技术问题。以支线客机ARJ21超临界机翼颤振特性研究为背景,在俄罗斯TsAGI的T-106风洞中完成了该复合材料机翼跨音速颤振实验,基于N-S方程和无限插值方法(TFI)生成三维贴体运动网格对超临界机翼跨音速颤振进行了并行计算。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超临界机翼在跨音速区域具有跨音速颤振"凹坑"现象;与风洞实验结果相比,有较好的一致性,为使用超临界机翼的运输类飞机跨音速颤振特性预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某战斗机高速全模颤振风洞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郭洪涛  路波  余立  杨兴华  罗建国  吕彬彬 《航空学报》2012,33(10):1765-1771
为了验证高速风洞全模颤振试验技术以及获取某战斗机颤振安全边界,运用风洞试验的方法研究了某战斗机全模颤振特性,重点考察了模型在支撑系统上的稳定性、安全性以及典型颤振特性。结果表明:采用悬浮支撑系统可以使颤振模型具有除轴向以外的5个方向的运动自由度以及较好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跨声速时的非线性气动力与速压较高时的结构非线性对全机颤振特性有较大影响,导致模态参数与颤振稳定性参数随速压呈非线性变化;振动波形图显示了该模型颤振形式为缓和型颤振,验证了模型设计时的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7.
本文简述了研究颤振亚临界实验技术的意义及随机衰减法的发展概况,叙述了一个机翼模型的风洞实验和分析情况。结果表明,以随机衰减法为主,功率谱法为辅的颤振亚临界响应分析方法是成功的,可在风洞模型颤振实验中使用。  相似文献   

8.
在FL-26跨声速风洞半模试验段进行了某高速飞机T型尾翼颤振模型的光学测量实验,并依据测量结果解算了尾翼颤振模型的弯扭特性。颤振模型表面用白色圆点进行标记,用于记录模型表面的位移变化,两台固定在风洞试验段上壁板观察孔旁肋板上的400万像素工业相机用来采集图像,采集到的图像通过自主开发的图像解算软件进行图像的识别与求解,计算出尾翼颤振模型表面标记点的三维坐标。模型表面标记点的三维坐标通过坐标变化转换到风洞气流坐标系中,利用不同时刻模型表面坐标的变化计算模型剖面扭角和弹性轴位移的分布。T型尾翼右平尾图像采集实验与弯扭特性计算结果表明,非接触光学测量技术可以用于高速颤振试验的定量分析中。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风洞颤振试验时颤振的逼近和退出的方法。此方法是保持马赫数为常值,逐步增加前室总压来逼近颤振点,一旦模型出现颤振,快速拉小风洞第二喉道面积并紧急关车(快速关闭调压阀和启动阀),从而快速降低速压及马赫数,使模型快速安全地退出颤振。本文也给出了用此方法对歼八飞机单独机翼模型在FL-1风洞中进行颤振试验的结果。同时对其它几种退出颤振的方法进行了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10.
杨智春  赵令诚  姜节胜 《航空学报》1993,14(11):640-643
对结构非线性颤振的半主动控制即“颤振驯化”方案进行了理论及实验研究。以二无非线性颤振系统为对象,分析了半主动控制的原理及带有半主动控制环节后系统的响应特性。设计了相应的颤振半主动控制的风洞实验模型,系统响应信号的监测处理、刚度调节机构的运转控制由以8031芯片为主体的单片机来完成。风洞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1.
跨声速风洞全模颤振试验技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介绍了跨声速全模颤振试验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全模颤振试验对风洞和支撑系统等试验设备的要求。对于风洞,主要从风洞洞体和流场等方面分析了进行颤振试验所需要具备的性能,并以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的2.4m跨声速风洞为例,介绍了进行颤振试验必须要采取的控制措施。对于支撑系统,则从模型运动自由度、支撑系统稳定性和支撑系统频率等方面的要求,阐述了设计支撑系统的困难,并简要分析了目前国内外发展的多种全模颤振支撑系统的结构原理及其优缺点。然后介绍了系统安全的保证措施,包括支撑系统稳定性分析、风洞紧急停车控制系统和模型保护装置等。最后根据飞行器发展的需求,探讨了今后需要完善和发展的几个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数字式颤振主动抑制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邹丛青  陈桂彬 《航空学报》1994,15(6):647-651
介绍了数字式颤振主动抑制系统的控制律综合、风洞实验及其工程特性。控制律的设计采用连续域离散化的方法。对4种不同控制律进行了风洞实验,验证了理论计算与实验设计的正确性。实验中控制律用微机和工业控制机联合实现;还根据工程应用的观点提出了颤振主动抑制系统应该具有的特性。对一个与实际飞机动力相似的机翼/外挂系统的研究表明,颤振速度提高了20%左右,并且系统的工程特性也是基本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FL-2风洞在国内首次进行了飞机型号的跨音速风洞颤振试验。本文详细叙述了包括模型的设计、风洞的进行、模型亚临界响应的测量与数据处理等试验各技术环节的特点以及其中的技术难点和技术创新点。FL-2风洞的跨音速风洞颤振试验填补了国内大尺寸跨音速风洞颤振试验的空白,对我国航天航天的重点型号研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气动弹性系统的阵风减缓与颤振主动抑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捷  邹丛青 《飞行力学》1995,13(4):76-82
针对J8飞机模型,研究了阵风减缓与颤振主动抑制的综合控制问题,应用现代控制理论设计控制系统,分别对机翼/外挂系统模型作开环和闭环分析。由数字式控制实现了阵风减缓与颤振主动抑制的风洞实验,风洞实验结果表明:设计控制律具有抑制颤振和减缓阵风响应的双重功能。  相似文献   

15.
赵玲  季辰  刘子强 《航空学报》2015,36(4):1112-1118
颤振模型设计时难以实现完全的动力学相似,需要对颤振主要模态进行合理选择。采用数值分析方法,对颤振模型设计时主要模态的选取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各阶模态振型下气动刚度系数的比较、指定运动形式下广义非定常气动力的计算和不同模态截断下颤振结果的收敛特性分析,研究了颤振分析时不同模态运动之间的相互影响,对模态运动引起的气动力和颤振特性变化进行评估。以高超翼面模型为研究对象的数值算例结果表明,几种分析方法所判断的颤振主要模态基本一致。其中基于振型的广义气动刚度系数参数,避免了非定常气动力的计算,可作为颤振模型设计或颤振分析时主要模态选取的快速判断方法。  相似文献   

16.
飞机全动平尾颤振特性风洞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卫  张桂江  刘钟坤 《航空学报》2015,36(4):1093-1102
高机动飞机全动平尾颤振设计的重要手段就是颤振模型风洞试验。针对一个飞机的全动平尾,采用了单独平尾和中央固支的后机身-平尾组合体两种方案的低速颤振风洞试验,研究平尾的基本颤振耦合机理以及后机身垂尾气动力干扰的影响。然后采用半模跨声速颤振风洞试验研究马赫数对颤振特性的影响和机翼干扰对平尾颤振边界的影响。介绍了低、高速颤振模型的设计和风洞试验的结果,并综合形成了完整的平尾颤振特性规律,尤其在跨声速颤振风洞试验中,使用不同超重系数的颤振模型,研究了质量参数对颤振边界的影响规律。风洞试验结果显示,全动平尾颤振特性研究必须考虑后机身的弹性支持,并且需要使用不同的模型方案考虑机身、机翼和垂尾的气动力干扰,跨声速风洞模型需要考虑超重系数的影响。该研究获得了全动平尾颤振特性的一般规律,可作为相关飞行器设计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本文提出了一种计算超音速非定常气动力的新方法,它将超音速非定常的活塞理论和定常的锥形流理论结合起来,使得被活塞理论所忽略的翼面上各点间的相互影响用锥形流理论来近似计入。文中运用该方法对十个不同平面形状的机翼进行了二十九种状态的颤振计算,并和风洞颤振实验结果作了比较。比较的结果是令人满意的。特别是和用活塞理论所做的颤振分析相比,计算精度有了明显提高。这表明本方法用于超音速颤振分析是确实可行的,它具有方法简洁,计算精度高,计算时间少,程序编制容易的优点。  相似文献   

18.
三种静气动弹性发散方法的一致性分析和验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万志强  唐长红  杨超 《航空学报》2002,23(4):342-345
 介绍了 3种静气弹发散方法 (柔度法、模态法、颤振法 ),并对这 3种方法的一致性从理论上进行了分析和证明。使用这 3种方法对 5个平板机翼模型的发散速度进行了计算,其实际发散速度也从低速风洞试验中获得。通过对比计算结果和各模型风洞试验结果,进一步验证了这 3种方法的一致性。另外,还提出了在模态法和颤振法中基于发散特征向量的结构模态选取原则。  相似文献   

19.
折叠翼变体飞行器非定常气动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折叠翼变体飞行器是一种可以在飞行中改变自身气动外形的新型飞行器。研制出了一种折叠翼变体飞行器的风洞实验模型,在风洞实验中测得了模型不同变体位置下的气动力以及进行变体运动时气动力的动态变化过程,并通过PIV实验手段获得模型周围的流场在变体运动过程中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机翼变形过程中,折叠翼模型有明显的非定常气动现象产生,而且折叠变形的速度越大,非定常现象越明显。出现非定常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变体运动对机翼前缘涡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基于自研软件平台UNSMB,采用CFD/CSD耦合的颤振时域分析方法,对某带舵面垂尾的风洞模型进行了跨声速颤振特性分析。研究了洞壁对颤振边界的影响,通过改变网格大小,设置不同的边界条件,对洞壁的模拟方法进行了对比研究,最终获得了与试验数据吻合很好的结果,表明洞壁对模型的颤振边界存在较大影响,同时表明UNSMB平台的跨声速颤振计算具有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