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降低碳纤维复合材料制造成本,采用价格相对低廉的碳纤维T700替代T300作为复合材料增强相.本文主要介绍碳纤维T700和T300不同表面形态,并对其制成的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进行对比试验和分析,结果表明复合材料采用碳纤维T700替代T300在方法上和试验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联合碳化物公司是美国研制生产碳纤维最大的一家公司,过去主要研制生产粘胶丝碳纤维,近年来重点研究沥青碳纤维,同时也发展聚丙烯睛碳纤维。该公司是世界上第一个用石油沥青研制生产碳纤维的公司,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能生产高性能沥青碳纤维的公司,1981年底已在美国南卡罗来州的格林维尔建成年产50万磅沥青碳纤维的生产线,同时还在该地建设生产能力为100万磅/年的聚丙烯腈碳纤维装  相似文献   

3.
碳纤维增强铝合金层合板的残余热应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碳纤维增强铝合金层合板(CARALL)是由碳纤维复合材料和铝合金薄板制成的,由于碳纤维复合材料和铝合金的热膨胀系数相差很大,加热固化后会产生较大的残余热应力。本文对碳纤维增强铝合金层合板中残余热应力进行了分析,并在碳纤维增强铝合金层合板的加热固化阶段,使用二次加热法来降低碳纤维复合材料和铝合金薄板的粘结温度,从而降低残余热应力。  相似文献   

4.
高性能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是近十多年来国际上迅速发展起来的,用于航天和航空技术上的一种新型材料。聚丙烯腈(PAN)纤维是制造高性能碳纤维的重要原料。碳纤维的性能与所用PAN纤维的质量及生产碳纤维的工艺条件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所用PAN纤维的织态结构(包括所有各级的超分子结构)及其缺陷对所制的碳纤维的结构和性能有很大影响。为制得高性能的碳纤维,必须尽可能去消除碳纤维表面和内部缺陷(这些缺陷限制了碳纤维的强度及强度的均匀性)。必须指出,PAN纤维的内部缺陷和一些外部缺陷往往将原封不动地保留在碳化后所得的碳纤维中,而且PAN纤  相似文献   

5.
以碳纤维单轴向缝编织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树脂体系及其复合工艺、织物结构参数和碳纤维种类对碳纤维单轴向缝编织物使用工艺性及其复合材料主要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经向碳纤维和衬纬材料的种类及其面密度等结构参数对织物弯曲硬挺度和织物单向渗透率的影响规律基本相似;无论是碳纤维缝编织物单向渗透率还是复合材料的主要力学强度,真空吸附工艺中,基于TDE-85环氧树脂的自制6#环氧树脂体系均明显优于市售用基于双酚A环氧树脂的环氧树脂体系;采用610A树脂预浸料工艺、或经向碳纤维的适当展纱、或干喷湿法纺丝技术制备的碳纤维,均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碳纤维单轴向缝编织物复合材料的主要力学性能。这为碳纤维缝编织物结构设计、主要原材料选择、制备工艺、配套树脂体系及其复合工艺等选择优化提供一些参考,为碳纤维缝编织物、尤其是为国产碳纤维缝编织物的制备和推广应用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6.
织物用国产碳纤维的性能评价及改进、碳纤维缝编工艺技术的研究等均需要一些必要的分析评 估手段。上机织造比较分析表明,碳纤维本身的特性、导纱机件材料与结构形式、送纱方式等工艺设备和技术 路线对碳纤维缝编工艺性能影响较大,国产HF10-12K 碳纤维的缝编工艺效率和质量明显低于T700-12K 碳 纤维的;采用旋转轮导纱结构和主动送纱方式等,可有效提高国产碳纤维在碳纤维缝编织物制备工艺质量和工 艺效率。结果表明,碳纤维毛羽是影响碳纤维缝编织造工艺质量和效率的关键因素,参数“ 纱线毛羽指数”、 “织物拉伸强力/ 原纱强度(比值)”和“织物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拉伸强度/ 原纱强度(比值)”可用来定量比较 分析和评估各碳纤维纱线的缝编织造工艺差异性。  相似文献   

7.
缺陷对碳纤维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碳纤维属于脆性材料,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可以直接观察到它的表面和内部缺陷。这些缺陷不仅是控制强度的主要因素,而且也是强度分散性大的原因所在。实验表明,碳纤维的直径愈小,强度愈高:测试长度愈短,强度愈高;密度愈大,强度愈高。反之亦然。本文用国产碳纤维实验证明,用Weibull参数m值可以表征碳纤维的性能。具有高m值的碳纤维,脆性减小,柔性增加。  相似文献   

8.
针对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干法加工的固有缺点,提出了一种采用水溶性冷却液加工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加工工艺,并对干法和湿法加工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湿法加工不影响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且能够提高加工表面质量及效率,减少刀具磨损,是碳纤维复合材料加工较好的工艺。  相似文献   

9.
《航空港》2014,(7)
<正>中国首艘全碳纤维游艇横空出世中国首艘全碳纤维游艇亮相本届上海游艇展。该游艇由上海联亚游艇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和汕头扬帆海天游艇制造有限公司,共同研发打造。这也是目前中国唯-的一艘全碳纤维游艇。低成本复合碳纤维制造技术是中科院的重大科研成果,其在游艇上的充分应用,不只是打造现代绿色船艇,也是中国高端制造业的巨大进步。  相似文献   

10.
12月12日,波音公司与宝马集团签署了一项合作协议,旨在联合开展关于碳纤维回收的研究,并共享碳纤维材料和制造的知识。波音和宝马都是在各自产品上应用碳纤维的先锋。波音787梦想飞机机体的50%由碳纤维材料制成,而宝马则将于201 3年在两款车型上采用碳纤维乘客舱。对于两家公司而言,复合材料在使用过程中和产品寿命结束后的回收都至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