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经历了一年多的楼市调控,上海等一线城市市场在各方的压力下再度陷入严重低迷,成交量极度萎缩,很多项目还出现连续数月零成交的窘状。然而更牵动市场人心的房价却依旧高位盘整,很多机构,包括各大投行纷纷看空未来市场,对于短期市场持续看空。对此,笔者认同未来市场继续走弱的趋势,但房价的有效调整,笔者认为短期内可能难以出现。  相似文献   

2.
《航空港》2011,(9):46
又到立秋时节,市场并未如此前媒体预测出现太大的波动,相反依旧顽强地一如笔者此前预期,一线城市成交量虽然继续维持在低位徘徊,成交均价却依旧顽强地维持在高位。而二、三线城市市场则更加活跃。今年的"金九银十"楼市将呈现怎样的走势颇引人关注。笔者认为就当下市场而言,今年的"金九银十"相较于去年的不温不火或出现今年成交高峰,而房价可能一如当下,难现特别调整。  相似文献   

3.
上周国务院经济工作会议召开,针对当前二、三线城市价格涨幅过大的情况,会议要求加大调控力度,对这些城市出台限购令。消息传来,引发市场巨大反响,房地产股带头大跌,二、三线城市观望中的新盘开始密集上市,成交量也开始呈现放大趋势。政策的威慑效应开始显现,调控的进一步加码势已经开始引发市场的调整。  相似文献   

4.
《航空港》2011,(6):42-43
专家视点伴随着国家房地产宏观调控的层层加码,市场成交在供求双方的博弈中日趋清淡,市场风险开始显现,包括土地市场,商品房开发市场甚至是二手房市场都在政策的逐步加码下显露疲态,而在调控中受政策影响较小的包括商业地产、旅游地产在内的非商品住房市场近来  相似文献   

5.
无论在西方发达国家还是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房地产业都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主导性产业和支柱性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房地产业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也滋生了许多社会问题和矛盾.时至今日,一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已趋近饱和,二线城市正逐渐走上历史的舞台,成为房地产业新一轮发展的主角.与此同时,政府为了遏制房地产业的过快发展,多次制定并出台了调控政策,这些愈发严厉的调控手段给二线城市房地产业腾飞蒙上了一层阴影.文章利用房地产经济学的知识和原理,结合我国二线城市的实际特点,从区位、经济和市场等多个角度分析了二线城市房地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前景,剖析了产业发展中已经存在的或可能产生的问题和矛盾,并对二线城市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航空港》2011,(4):36-37
市场风云变幻,潜力区域优质项目万众瞩目——2011年伊始,对于国内的楼市来说,并没有度过一个安稳的中国年。中央政府为了巩固和加大2010年楼市调控成果,于11年春节起便出台了一系列的重压政策,以其出台的时间、力度与密度而言,均超出业内外的预期。随着各地限购范围的扩大、信贷差异标准的进一步细化、房产税试点的落实等一系列政策的落地,住宅市场无疑成为了调控政策  相似文献   

7.
1978年以来,中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在政府和市场双重作用下大致经历了酝酿、开启、深化、调控和长效机制建立五个阶段,而房价作为住房制度变迁的载体,在住房制度变迁的五个阶段中发挥不同程度的传导作用。房价通过财富效应和抵押效应引起宏观经济的波动,而政府的短期调控加速或者延缓了这一过程。通过梳理1998~2018年中央对住房市场进行调控的主要政策,并重点分析本轮的住房市场调控效果,得出以下三点结论和建议:(1)房地产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逐步缩小,住房制度变迁重在多种制度的契合;(2)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目标一致有利于住房制度的稳定实施和经济的发展;(3)短期调控应与政府调控房地产市场的"长效机制"相结合。  相似文献   

8.
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显得愈加重要。本文从近几年中国宏观税负下降的分析,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税收的宏观调控能力、提高调控水平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9.
房地产调控的政策导向及其市场走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06年是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出台最多和调控力度最大的一年,文章就调控后的房地产业的政策环境、市场情况、价格走势和消费心态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对我国2007年房地产走势进行了相关分析,认为随着国家对土地资源的严格控制,土地出让制度的逐步规范,房地产市场供需矛盾出现两极分化态势;房地产宏观调控也会对自住者、投资者、中介、银行和开发商产生不同的影响,中国房产市场将在调控中稳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为抑制或稳定房价,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和行政管制政策,但房价依然居高不下,且个别地区的房价上涨势头异常强劲。温州与苏州两地经济总量具有一定可比性,房价却存在较大差异。土地供给方面,苏州大大多于温州;政府行为方面,苏州拥有更多的政策优势;购房需求方面,温州购房主体的力量比苏州更为强大;房地产金融环境方面,温州比苏州更易于提供按揭。抑制温州房价的迅猛上涨势头,除了遵循国家各项政策,还应该考虑地区差异。采取适宜的措施。如增加建设用地和住房供给以满足需求;摆正政府位置,规范政府行为,防止政府沦为房地产行业的既得利益者;保护正常购房需求,抑制投机需求;加强金融监管,规范房产信贷,切断投机者的资金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