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科明 《中国航天》2000,(12):26-27
英国萨里卫星技术有限公司在小卫星设计方面处于世界领先位置。目前该公司正在最终敲定其基于微小卫星的全球灾害预警网络计划。这个网络称为灾害监视星座(DMC),其中很可能将包括属于中国的一颗卫星。这些卫星将运行在离地686公里的轨道上,提供每景图像的费用只有5美元。该星座的建成有望对低成本、高分辨率小卫星成像系统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为了保证能频繁重访同一地区和快速得到与灾害有关的数据,以便对灾害做出快速反应,灾害预报和减灾卫星系统需要由多颗卫星组成网络。使用传统的大型卫星组网,其成本将非常之高,因而…  相似文献   

2.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开展铁路灾害监测与评估,对于保障铁路建设和运行安全、提升铁路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当前铁路灾害卫星遥感应用存在的问题,结合中国卫星遥感发展和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实际,探讨了卫星遥感技术在铁路减灾、备灾、应急和恢复重建等灾害管理全过程中的实践应用需求。针对影响铁路安全的主要灾害,分析总结了卫星遥感监测与评估技术在铁路应急管理中的应用方法和应用能力。针对洪涝、地质、森林火灾和雪灾等典型灾害实例,建立卫星遥感监测评估铁路灾害的技术流程,进一步分析卫星遥感对于铁路灾害应急管理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卫星遥感技术能够实现铁路主要灾害的灾前风险监测和灾后损失评估,可有效支撑铁路的全过程灾害管理。通过多手段的融合运用和动态监测能提升遥感信息的决策支持作用,使其在铁路灾害的应急管理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A/B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8年9月6日.我国专门用于环境与灾害监测的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简称环境减灾卫星)星座中的两颗光学星采用一箭双星方式发射升空.9月8日卫星开始成像测试.自此揭开了我国利用专门卫星数据进行环境与灾害预报的序幕。  相似文献   

4.
业界动态     
《卫星应用》2009,(2):63-64
依托“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快速预报雷电灾害”项目启动 “雷电灾害监测预警关键技术研究及系统开发”项目2009年3月25日启动,该项目为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由华中科技大学牵头,中国气象局、总参大气研究所等5所单位合作完成。该项目依托我国“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进行,多学科领域交叉项目完成后将实现雷电灾害信息的快速预报,市民出行就能有准备了。该系统搜集海量雷电信息数据并作出分析后,将会对雷电灾害信息在0~2小时内进行预报,再通过电视、网络、手机等渠道传到公众手中,从而减少雷电对公众的危害。  相似文献   

5.
《航天器工程》2009,18(3):20-20
2009年3月30日,据人民网报道,国防科工局在京举行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A、B星在轨交付仪式,两颗卫星正式交付给民政部和环境保护部投入使用。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A、B星是我国继气象、海洋、国土资源卫星之后又一个全新的民用卫星。卫星投入使用后,将实现灾害的快速监测和预报,填补我国在环境减灾方面自主数据信息的空白。此前,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A、B星于2008年9月6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据国防科工局负责人透露,即将挂牌的联合国天基减灾系统北京办事处,将向全球提供卫星减灾数据,A、B星在国际减灾服务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据悉,A、B星在轨测试期间已向亚太空间合作组织成员国提供了部分图像,并为澳大利亚扑灭森林火灾提供了及时的服务,反响较好。目前已有多个国家提出了建站接收数据的申请。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A、B星将成为继美国“陆地卫星”、法国“斯波特”卫星之后,又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陆地观测卫星。  相似文献   

6.
环境一号C雷达卫星是"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中的雷达成像卫星。"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系统"工程由卫星系统、运载系统、发射场系统、测控系统、地面系统和应用系统六大系统组成。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东方红卫星股份有限公司研制,中国科学院参加了有效载荷的研制任务。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太原卫星发射中心负责星箭发射。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负责测控  相似文献   

7.
环境减灾卫星国际服务模式探索与成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是我国对地观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9月6日,我国成功发射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A、B两颗光学小卫星(简称“环境减灾-1A、1B卫星”)。环境减灾-1A、1B卫星成功发射以来,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民政部卫星减灾应用中心)积极组织开展卫星在轨测试、运行管理、减灾应用、用户服务与宣传推广等工作。目前,卫星运行状态良好,各项指标正常。一年来,在成功应对国内数十场新发灾害监测与评估,积极开展国内应用服务的同时,也积极探索国际服务模式,拓展为国外救灾工作提供灾害监测产品服务,并先后成功应对澳大利亚森林大火、加拿大火灾、中缅边境火灾、海地特大地震等灾害应急监测与评估工作,在国际上获得好评,展示了我国空间技术在减灾救灾工作中的良好应用,树立了我国和平利用空间技术的大国形象。  相似文献   

8.
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A/B卫星(简称环境减灾一号A/B卫星)于2008年9月6日发射入轨,到2018年9月已经运行十年。十年来,作为我国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首个专用卫星星座,双星一直在为我国环境保护、灾害监测及其他行业提供连续不断的可见光、红外及超光谱遥感数据信息。文章分析整理了十年来双星在轨星座运行情况、卫星供电情况及其他卫星主要功能状态,简述了成像任务及应用情况,分析提出了星座主要技术成果,总结了双星设计与在轨运行的成功经验,并对环境减灾后续卫星技术进行了分析与展望。  相似文献   

9.
遥感卫星主要由民用遥感卫星和军用遥感卫星两大类组成, 目前民用遥感卫星主要有:气象卫星、海洋卫星、地球观测卫星、环境与灾害监测卫星等;军用遥感卫星主要有:成像侦察卫星、导弹预警卫星、军事气象及海洋环境卫星等。  相似文献   

10.
建设灾害遥感卫星及应用服务系统,对于应对我国严峻自然灾害形势、提高综合防灾减灾与灾害应急管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依据自然灾害管理的备灾、救灾、恢复重建、减灾等4个阶段特点,分析了灾害遥感存在的问题和需求;根据《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年—2025年)》的卫星资源统筹原则,综合考虑高低轨与敏捷组网、高中低分辨率互补、光学与雷达星协同,提出构建"4+4+6+X"灾害监测应急虚拟卫星星座设想。星座以"4+4+6"卫星为主体,通过共享使用气象卫星、海洋卫星和其它陆地观测卫星,实现自然灾害应急观测、高分辨率观测和地球系统综合观测;阐述了综合防灾减灾卫星应用系统组成、信息服务模式,并对卫星系统建设、运行机制和产业化推广进行了展望。文章的研究结果可为交通运输、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等行业卫星系统的论证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继东四大平台、地球探测双星计划之后,一颗闪亮的新星又即将呈现在人们眼前。在国防科工委、国家环保总局、中国国际减灾委员会等国家有关部门的联合行动下。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简称环境一号星座)成为今年立项的又一新的卫星工程。这是中国首个以灾害和环境监测为主要用途的卫星监测体系。该项目已被纳入中国“十五”期间的民用航天发展规划。是发展气象、资源、海洋与灾害、科学技术实验与技术试验五大卫星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正式启动,标志着我国民用航天特别是对地观测卫星开创了一个崭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12.
标志着中国遥感卫星进入亚米级"高分时代"的"高分二号"(GF-2)卫星在太原成功发射,它将为地质灾害调查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文章以滑坡灾害频发的云南东川区为研究对象,首先对GF-2卫星采集的研究区数据进行正射校正、配准、融合和裁剪等预处理;然后采用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通过影像分割、合并分块,并结合滑坡灾害的光谱、纹理和数字高程模型等多种信息特征,建立滑坡灾害识别规则,实现滑坡信息的遥感分类;最后对分类结果进行误分对象剔除,得到研究区滑坡信息。结果显示,利用GF-2卫星数据可以较好地提取滑坡灾害信息,基本满足滑坡的灾害识别要求。文章通过面向对象的滑坡灾害特征提取所输出矢量结果可以方便地计算出滑坡的面积,对滑坡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一个多灾的国家,为响应联合国“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的决议,在90年代分步建立一个卫星减灾系统是必要的。这个系统由多颗不同轨道、不同种类的地球观测卫星和地面应用系统组成,以获取地球环境和灾害信息。该系统同时具有全国性的灾害资料广播及救灾指挥调度通信能力。本文分析了卫星减灾系统在灾害监测预报及减灾抗灾中的应用,并且对它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所产生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进行了预估。  相似文献   

14.
我国环境减灾A、B双星发射成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A、B两颗卫星9月6日11时25分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卫星投入使用后,将实现灾害与环境的快速监测和预报,对我国的防灾减灾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陈萱  李云  陈建光 《中国航天》2010,(11):31-36
<正>卫星技术已在减灾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专用减灾与遥感卫星可在灾前针对各类灾害的致灾因子进行持续监测,并进行风险评估和绘制灾害易发区分布图;在紧急救灾中,  相似文献   

16.
《航天器工程》2017,(1):127-131
地球同步轨道合成孔径雷达(GEO SAR,高轨SAR)卫星集合了地球同步轨道和主动微波遥感观测的优势。文章分析了高轨SAR卫星在综合减灾中的应用潜力,包括在洪涝灾害、地质灾害、旱灾、雪灾等方面的应用。从减灾应用的角度,分别比较了高轨SAR卫星与可见光卫星和现有中低轨SAR卫星的优势。针对综合减灾应用,提出了4种高轨SAR卫星工作模式需求,包括灾害常规模式、单灾应急模式、多灾应急模式和区域灾害模式。文章的分析表明,高轨SAR卫星尤其适合于自然灾害的大尺度、全天时、全天候的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17.
蔡金曼 《航天》2014,(9):4-4
近日,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C星在轨交付仪式在京举行。卫星由研制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交付给用户国家民政部和环境保护部,正式投入使用。  相似文献   

18.
环境与灾害监测目标具有多样性、定量化要求高等特点,非常适合光学载荷发挥其信息量丰富、种类多、精度高等方面的优势。在国际上,此类光学载荷发展迅速,新技术不断涌现,值得学习借鉴。文章重点阐述了应用于环境与灾害监测民用卫星的光学有效载荷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为中国第二代"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的相关光学有效载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卫星宽带网络的技术及应用,分析了卫星宽带网络的经济效益,指出卫星宽带网络将成为卫星应用产业发展的一个新亮点。  相似文献   

20.
11月19日6时53分,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将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C星送入预定轨道.同时,还成功搭载发射了一颗新技术验证卫星和"蜂鸟"试验载荷. 这是在党的十八大胜利闭幕之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实施的首次宇航发射,也标志着我国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2+1"方案的正式建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