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钟邵南 《卫星应用》1999,7(1):24-27
自80年代以来,水利遥感利用资源卫星及其它航天、航空遥感方法,在洪涝、干旱灾害的监测与评估,水土流失调查与动态监测,水利工程前期规划,大型水库工程的地质调查,生态环境及水资源、水污染调查,干旱沙漠区的水资源调查以及有效灌溉面积调查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应用与研究。这些工作的抗御自然灾害、减少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以及水利生产和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和神经效益。近20年来,全球掀起了  相似文献   

2.
水利遥感的应用现状与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80年代以来,我国水利遥感部门利用资源卫星及其它航天、航空遥感方法,在洪涝、干旱灾害的监测与评估、水土流失调查与动态监测、水利工程前期规划、大型水库工程的地质调查、生态环境及水资源、水污染监测与调查、干旱沙漠区的水资源调查以及有效灌溉面积调查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应用与研究,在国家资源环境调查和宏观决策、水利工程建设、洪涝灾情监测和评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在卫星研制和应用方面发展不够协调、卫星遥感信息源的短缺成为制约遥感应用发展的主要原因。本世纪末,人类进入了信息产业革命时代,卫星遥…  相似文献   

3.
自80年代以来,我国水利遥感部门利用资源卫星及其它航天、航空遥感方法,在洪涝、干旱灾害的监测与评估、水土流失调查与动态监测、水利工程前期规划、大型水库工程的地质调查、生态环境及水资源、水污染监测与调查、干旱沙漠区的水资源调查以及有效灌溉面积调查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京津冀水资源严重短缺,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本文从分析京津冀水资源现状和存在问题出发,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研究成果,深入研究探讨了京津冀统筹管理水资源的新路径,提出了解决三地水资源紧缺问题的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措施,对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构建和谐的生态环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应用卫星遥感进行生态环境动态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90%的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料来自于矿产资源。矿产资源开发实际上在消耗两种资源,即矿产资源和环境资源,尤其是资源的露天开采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文章选取山西省孝义市作为研究区,以1990年、1999年和2007年三期遥感影像为主体数据源,采用遥感与GIS技术相结合的监测技术手段,建立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采用遥感和GIS技术对矿区生态环境进行实时的监测,科学地评价生态环境状况及预测变化趋势。为研究区今后进行生态环境调查提供了客观、详实、丰富的数据。同时为今后政府部门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论文从传统文化视角分析了桂西北大石山区少数民族传统生态观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进而探讨了当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视角下生态观的现实意义,以期为当地的生态保护与治理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地下水超量开采,开发利用雨水资源已成为廊坊市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最佳途径。雨水是宝贵资源,可通过多种方式实现雨水资源化,充分利用雨水资源以补给城市水源,涵养地下水,调节城市生态环境,防治雨洪灾害。笔者对廊坊市区域内雨水下渗和贮存、实现雨水资源化及其利用等方面做了探索,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廊坊市雨水资源化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可持续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国内外卫星遥感在沿海资源与环境调查监测的实际效果和经验,从河口海岸变迁研究、三角洲规划与河口治理、海岸上程选址,潮滩资源与生态环境,海岛开发与近海渔业遥感,海洋灾害监测与海岸带管理等方面概要说明航天技术的应用效益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植被修复对于矿区生态重建和矿区生态环境改善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决传统现场检测方式对大矿群区而言费时费力的问题,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影像对矿区生态恢复成效进行了评估。文章基于"高分二号"卫星遥感影像研究,采用监督分类和人工修正后处理的方法,对矿区植被修复生态环境进行了监测和评估,分析了2016年和2018年岫岩县偏岭镇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情况,结果表明:2016年~2018年偏岭镇植被的复垦面积为0.041 4km2,增加矿区面积0.073 6km2。以无人机考察方式选取典型地块赴现场进行提取精度评价,植被和矿区面积的遥感图像识别精度分别达到92.1%和98.4%。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取得一定成效,但总的植被面积增加尚不明显,需进一步开展治理工作。  相似文献   

10.
姚建华 《卫星应用》2003,11(4):48-52,64
以2001年中巴地球资源卫星(CBERS-1)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对毛乌素沙漠生态环境重点建设区宁夏盐池县进行了生态环境遥感动态监测的应用研究。通过与2000年Landsat-TM/ETM 数据在信息(影像)特征、识别效果、分类精度等方面的对比,分析了一年来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的变化,并就CBERS-1的数据质量、精度及其在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应用潜力做出了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1.
蔡登遴 《卫星应用》1999,7(1):32-34,51
介绍了林业系统在过去20多年里利用卫星遥感手段进行森林资源调查和动态监测,森林火灾探测和灾情评估,森林生态环境和荒漠化监测中的应用;提出了利用资源一号卫星进行全国森林资源监测、森林灾害监测及损失评估和全国荒漠化监测等7项应用计划;建议建立国家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综合监测与评价体系,并对“资源一号”后续卫星的技术指标和性能改进提出了几点要求。  相似文献   

12.
“双微时代”的到来,为政府治理路径转型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目前,公众满意度与公共服务水平高低已成为衡量政府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尺。因此,在公共服务视阈下,构建政府机构、公务人员、社交媒体和网民之间协同运营的多元化治理体系,健全政务微博监督和绩效考核体制,整合线上与线下,台前与台后政务资源,促进政务微博一体化与一站式公共服务,有助于提高政府治理水平的科学化、柔性化和规范化。  相似文献   

13.
大气环境监测卫星是首颗生态环境领域大气环境监测专用卫星。卫星搭载了5台有效载荷,可实现CO2主动激光探测和大气细颗粒物的主被动结合探测,以及对气态污染物、云和气溶胶、水环境、自然生态等要素大范围、全天时综合监测,为生态环境遥感监管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本文从卫星载荷特点及数据获取能力出发,分析了其在生态环境行业的应用能力,并从大气环境、水环境和生态环境监测3个方面,结合在轨测试情况对卫星的应用能力进行详细阐述,可为开展大气环境监测卫星遥感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广西水资源污染状况的分析,结合国内外进行生态补偿的实践经验,提出对水资源生态补偿机制的设计、健全水资源生态补偿相关法律法规等五方面的措施,构建和完善广西水资源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5.
利用覆盖时间段为2004年1月至2009年10月共70个月的美国NASA和德国DLR联合研制的“重力场恢复与气候实验”卫星(GRACE)时变重力场数据,估计了非洲、中国以及亚马逊流域水储量的季节性变化。结果表明:非洲北部、南部、中国南部、亚马逊流域水储量变化的季节性幅度分别为10.5cm±2.1cm、16.2cm±2.9cm、8.3cm±1.5cm、30.5cm±5.6cm。研究证实了GRACE重力卫星在监测水质量变化,乃至于一个相对较小的区域的水质量变化方面的潜能。文章的结果有助于水资源管理以及预防和缓解灾害性事件等工作的决策;此外,改进的以监测地表质量变化、全球性气候改变、灾害性事件等为目标的GRACE类型的探测计划,将促进对水文学、海洋动力学以及地球物理学等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针对跨流域空气动力学理论的不完善、多物理非平衡效应耦合的跨流域流场高精度预示模型缺乏、大空域和宽速域流动控制难度大等问题,本文从气动布局、气动预示和气动优化三个方面对跨流域高速飞行器气动设计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对气动设计中涉及到的难点和关键问题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相关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巴地球资源卫星运行2年多来,已在农业、林业、水利、地矿、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等20余个领域中得到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尤其在西部大开发中,CBERS-1数据产品能发挥出更大的应用潜力。应用实践说明,CBERS-1数据已成为我国自然资源数据库更新,全国和各省、市资源调查与生态环境监测不可缺少的重要数据源。  相似文献   

18.
钟劭南 《卫星应用》2005,13(1):34-37
为保护南水北调工程水环境和水质安全,为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参考和实施监督、管理,应用遥感技术进行了工程沿线环境监测。介绍了中线工程天津段水环境遥感调查的问题及主要成果,并分析了水资源环境的遥感现状和需求。  相似文献   

19.
针对当前水资源与水污染的形势,提出在高校建立中水回用系统,详细分析了高校中水回用的可行性及技术因素,包括中水原水的选择与收集、中水处理工艺的确定和中水回用的关健,指出高校中水回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目前国际上较先进的软水密闭循环冷却水系统的原理和特点,结合酒钢不锈钢连铸冷却水系统的实例,在设计方法和经济效益等方面与敞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进行了分析对比。得出软水密闭循环冷却系统用于结晶器设备冷却比采用工业水敞开系统具有很大的优势,在延长设备使用寿命上,合理利用水资源,节约生产用水等方面,软水密闭循环冷却系统具有明显的社会、经济及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