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二等铂铑10—铂热电偶整百度点热电势的计算郑晓文,郑红实施“1990国际温标”后,标准铂铑10—铂热电偶的热电势E与温度t之间的关系已不能按IPTS—68定义的二次函数[E(t_(68))=a+bt_(68)+ct ̄2_(68)]来描述,必须用高次函...  相似文献   

2.
关于热电偶冷端补偿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热电偶测量的是偶丝两端———测量端 (亦称工作端 )和冷端 (亦称参考端 )的温度差 ,因此必须知道热电偶冷端的温度 ,才能最终测量出热电偶测量端的温度。热电偶的冷端在生产实际中大都采用冷端补偿法来解决 ,与热电偶配合使用的温度指示仪表大都带有冷端补偿系统 ,国家检定规程将测量热电势的误差与冷端补偿误差合并检定 ,这样的方法 ,必须在标准装置中 ,配备补偿导线 ,从而将大幅降低标准装置的准确度。这对准确度不高、功能单一的仪表来说 ,完全适用 ,但对目前新颖的高准确度、多功能、智能化的测温仪表 (主要是一些先进的进口仪表 )就会遇到一些困难 ,为了更准确对这些仪表进行计量检测 ,我们采用各种方法来消除补偿导线引起的误差 ,从而可以对高准确度的热电偶测温仪表进行计量。我们也可以对冷端补偿进行单独的计量 ,这样通过分别对直流电压测量准确度和冷端补偿的准确度的计量 ,就可以更加准确地评定多功能、智能化的测温仪表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我国标准热电偶检定规程中两项不足,提出 S 型标准热电偶在1300℃时的修正值应为-0.036mV,S 型标准热电偶铂极纯度计算式应改为W100℃=Ws(100℃)-0.3×10~(-4)ep。鉴于我国在中温区还没有标准级热电偶,作者建议开发 Ag-Pd 热电偶,并给出 Ag-Pd 热电偶热电动势-温度值。作者强调使用量达1千万支的快速消耗式热电偶的检定,并提出各种温度传感器的精度评定的数学方法。  相似文献   

4.
在用刀具——工件热电偶测量切削温度时,常采用铜——康铜补偿电路补偿刀片尾部的附加热电势。因此,研究补偿电路的误差问题是很必要的。Trigger 等人曾根据部分试验指出:在采用铜——康铜组成的补偿电路时,最大不平衡电压输出约为±0.02mv,对于切削钢料来说,测温误差为±2°F。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证明上述结论是有局限性的。对这种补偿电路,若使用不当,在切削高温合金时不平衡电压有时可达0.34mv,温度误差有时可达(24~30)℃。本文分析了刀片尾部实际温度,补偿电阻及导线内阻对不平衡电压的影响,得出不平衡电压的计算公式,并提出了另一对误差较小的导线,可供选用。  相似文献   

5.
第7届国际温度讨论会报道(连载之二)郭乃宁3.3热电偶测温法在热电偶的理论方面,美国Sandia国家实验室的R.P.Reed发表了三篇文章。第一篇是绝对Seebeck热电特性,介绍了反映单一材料迁移性质的绝对Seebeck系数的原理、意义和应用。另外...  相似文献   

6.
本文将常用的热电偶分度表,依照实际使用的需要,线性回归出电势(E)→温度(T)的多项式,并将镍铬-考铜热电偶补上温度(T)→电势(E)的多项式回归公式,供从事计算机测温控温的同行们使用中参考。该回归公式一律采用单精度计算,是便于在各种类型的计算机(包括单板机、单片机)上都可以使用。回归公式拟合精度高,既适合一般温度测控场合,也适用于要求严格的检定部门。回归的热电偶种类为:铂铑_(10)-铂(S)、铂铑_(30)-铂铑_6(B)、镍铬-镍硅(铝)(K)、镍铬-考铜(EA-2)。  相似文献   

7.
在国防及航天领域,研究热电偶温度传感器的动态响应特性,对动态过程的测量准确度和控制系统的实时性具有十分重要的工程价值和现实意义。使用热电偶温度传感器响应时间测试系统,对7只不同结构的热电偶温度传感器进行试验,根据对比分析时间常数及响应时间的测试结果,为动态温度信号测量过程中热电偶温度传感器的选型及使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利用薄膜成型技术,在非金属试验件表面用真空离子溅射技术制作薄膜热电偶,进行表面温度测量,并探讨薄膜热电偶在瞬态加热条件下与粘贴的常规热电偶在测温结果上的区别,为今后将薄膜制作技术应用于温度、热流密度及高温应变测量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9.
对标准铂铑——铂热电偶及标准铜——康铜热电偶的插值计算进行了讨论。在热电偶插值计算中引入代数插值法将会使计算过程大大简化,同时可以将不同种类热电偶的插值计算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0.
天津市节能仪表厂开发研制成功N型偶测温系统,首创单一化,提高测量准确度,减少误差,方便使用。N型偶测温系统是由N型偶(镍铬硅—镍硅热电偶)、补偿导线、数字温度显示表三部分组成。其中N型热电偶具有良好的抗高温氧化、抗磁性化、抗核辐射、高稳  相似文献   

11.
讨论了微机化热电偶温度表的原理、设计和作用,介绍了系统的框图和程序设计的流程图。仪器的特点是采用软件实现热电偶特性的线性化和冷端温度补偿,因而提高了仪器的精度和可靠性,并降低了成本。  相似文献   

12.
当具有不同温度分布的多种导体连接在一个环路中时,按照帕尔贴电势和汤姆逊电势分析环路中的总的热电势是困难的。选择一些导体作为标准电极,就能把总的热电势分成一系列单一导体的独立热电势,用这个方法,分析工作将变得十分简单。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铜—铜镍(康铜)(T)、镍铬—铜镍(康铜)(E)、铁—铜镍(康铜)(T)和铂铑13—铂(R)四种热电偶,根据温度 T→电势 E 的分度公式,采用多项式回归的方法,得出了电势 E→温度 T 的拟合公式,与分度公式比较,最大偏差在0.04℃以下,0℃以上的回归公式最大偏差小于0.02℃。  相似文献   

14.
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处于发动机温度最高的部位,将薄膜材料制备于待测物表面形成热电偶传感器,可及时有效的对涡轮叶片进行测温。薄膜热电偶多层膜间的热氧化界面扩散失效是导致薄膜可靠性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基于Fick第二定律提出多层膜扩散可靠性模型,定量描述薄膜热电偶扩散失效机理,通过仿真计算,结合粒子群算法,以薄膜寿命最大为目标,寻优得到各膜层对应的最佳结构,为结构工艺上提高薄膜热电偶寿命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论述了钨铼热电偶的特性及测试方法。对钨铼热电偶采用几种不同的测试方法进行实际测试,得出的结果基本一致。同时,对影响测试结果的某些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热电阻测温系统广泛采用单向电流恒定激励,通过测量热电阻两端电势差获得热电阻阻值的方法进行温度测量。而此类测温系统受到测量引线热电势的影响,所测得热电阻的阻值往往与实际阻值存在一定的偏差,从而影响测温结果。对电路中热电势对热电阻测温结果产生影响的机理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实验验证了分析结果,提出了减小或消除热电势差对测温结果影响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铠装标准铂电阻温度计是将敏感元件、中间引线、绝缘粉料、不锈钢外保护管组装后,再经模具拉制成的坚实整体。它除具有石英外管标准铂电阻精度高和稳定性好的优点外,还具有抗振、可挠、耐用、使用方便等优点。该温度计的测温范围为-200~-450℃。根据抽样试验分析,可作一般或精密测试之用。  相似文献   

18.
从研究再生型壳中几种典型金属离子对铸件表面的污染影响规律入手,通过在型壳材料中添加Al、Nb和Mn等金属元素实际浇铸ZTC4合金(Ti-6Al-4V),探讨不同残留金属在铸造过程中对铸件表面质量、陶瓷/钛合金界面成分、组织形貌及显微硬度等的影响,揭示废弃型壳材料中铸造残留金属对钛合金新铸坯陶瓷/合金界面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含Al、Nb和Mn等金属残留的型壳浇铸ZTC4合金,铸件表面外观平整无明显铸造缺陷;相比无金属残留型壳,含残留金属型壳的铸件表面粗糙度明显增加;Al金属残留对型壳与熔融钛合金界面稳定性的影响较小,而Nb和Mn金属残留能明显降低型壳与熔融钛合金的界面稳定性,铸件表面粗糙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界面稳定性;当型壳中含有Al金属残留时,陶瓷/合金界面处析出Ti5Si3相。   相似文献   

19.
热电薄膜材料的制备和制冷器件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热电材料低维化和器件小型化的发展趋势以及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利用磁控溅射的方法,在柔性衬底聚酰亚胺(PI)上制备了热电薄膜材料,并对其微观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P型Bi-Sb-Te和N型Bi-Te-Se薄膜均表现出(015)的取向性.利用ANSYS有限元模拟软件热电耦合场分析单元对面内型薄膜热电制冷器进行了模拟,讨论了器件的工作电流和材料物性参数对器件制冷性能的影响,发现通过减小基底的厚度和热导率,可增大基底面内方向的热阻,实现热流沿热电臂的传输;基底的镂空设计和制冷区域高导热层的引入,有利于制冷温差的建立和制冷区域的均匀制冷,这些为薄膜型制冷器件的制备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20.
为应对长时间、高频响、高热流密度条件下的热流密度测试要求,通过热沉体设计发展了一种新型热阻式薄膜热电堆热流传感器,并利用对比标定的方法、采用辐射标定方式确定各个此类型传感器的灵敏度系数。标定实验数据表明:该类型热流传感器的灵敏度系数与感应面温度相关,且在高于一定温度之上校正关系式不同于以往的线性关系而呈现出二次非线性关系。通过分析可知:呈现出二次非线性校正关系式的原因主要是依赖于温度的热阻层导热系数以及薄膜热电偶Seebeck 系数。实验数据以及分析结果为该类型热流传感器的标定和优化设计提供了参考,同时确保了该类型热流传感器在使用过程中获得准确、可靠的热流测试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