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应用密度泛函理论的B3LYP方法,在6-31G(d)和6-31++G(d)基组水平上对铜团簇(Cu)n(n=2~7)进行了研究,计算得到了铜团簇的各种稳定构型、总能量、团簇束缚能,以及n=4时铜团簇的红外振动光谱。通过能量最小化原理,确定了各尺寸铜团簇的最稳定构型,并利用二阶差分和分裂能理论,讨论了6种最稳定结构的生长规律,结果表明,n=4时的团簇结构最为稳定,具有明显的幻数特征,n=5时的团簇结构出现区域不稳定的特性。  相似文献   

2.
采用遗传算法结合密度泛函理论,搜索了Al_nCu_m(n=4-6,m=1-3)团簇的稳定结构,计算了团簇的结合能;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的B3LYP/6-31+G(d,p)方法优化了氢分子的吸附结构,计算了氢分子的吸附能。除Al_4Cu_3,Al_5Cu_2和Al_6Cu团簇外,其它Al-Cu团簇与相应的纯Al团簇相比稳定性增强。氢分子倾向于吸附在原子的顶位,在Al原子顶位的吸附强度很弱,在Cu原子顶位的吸附较强,吸附能可达到-0.212 eV,达到了氢分子吸附的理想吸附强度。  相似文献   

3.
利用密度泛函理论对碳基混合团簇InC_n~+和InC_n~-(n=1~10)的结构和性质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除了InC_2~+/InC_2~-团簇(最稳定构型为等腰三角形)外,这两类型团簇的最稳定结构都是In原子位于碳链一端的直线型或准直线型。阳离子团簇InC_n~+是n为偶数的团簇基态是三重态,n为奇数的团簇基态是单态,而阴离子团簇InC_n~-是n为偶数的团簇基态是单态,n为奇数的团簇基态是三重态,刚好与阳离子团簇相反。增量结合能和能量二阶差分的比较分析得出:这两种团簇的稳定性都随尺寸的增加展现出强烈的奇偶振荡特性,阳离子团簇的稳定性是奇强偶弱;而阴离子的情况刚好相反。电离能IP_(ad)和亲和势EA_(ad)的计算结果也展示出相同的振荡规律。阳离子团簇的磁矩表现出强烈的奇强偶弱的振荡规律,但阴离子团簇的振荡规律刚好相反。两种团簇基态结构的极化率张量的平均值及各向异性不变量都呈现出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氨质子化团簇红外振动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Gaussian03W计算程序,在B3LYP/6—31G(d)方法水平上得到了氨质子化团簇(NH3)nH^+(n=1~8)的最稳定构型,并对其相应红外振动光谱进行了研究。通过对红外振动光谱中谱峰位置与振动模式之间的关系的分析,发现光谱中的最强峰均来自于NH4^+核中N—H键的反对称伸缩振动(n=2除外)。  相似文献   

5.
对铟掺杂碳团簇的物理化学性质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它的稳定性,揭示它的形成机理,进而引导人们去发现和使用新型材料。故应用密度泛函理论(DFT)中的B3LYP方法,在LANL2DZ基组上详细研究了InC_n~-(n=1~10)团簇的碎片能和极化率。计算结果表明,InC_n~-团簇的基态结构是In原子位于碳链一端的直线型或准直线型;对于基态结构而言,n为偶数的团簇是单态,n为奇数的团簇为三重态。通过对碎片能的计算发现,失去In原子的通道是InC_n~-团簇的主要形成通道。对InC_n~-团簇的极化率研究表明,极化率张量主要分布在XX,YY,ZZ方向,极化率张量的各向异性不变量和极化率张量的平均值均是随团簇尺寸的增大而增大。这一结论为研究碳基团簇的结构和生成规律以及所具有的物理化学性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应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的B3LYP方法,在6-31G(d)和6-31++G(d)基组水平上对HMX炸药进行了研究,计算得到了中性分子和离子的稳定构型,并确定了分子的电离能。通过对HMX红外振动光谱的理论计算和研究,发现振动光谱主要分布在I(0~1 750 cm-1)和II(3 000~3 250 cm-1)两个区域,且整个红外光谱中振动峰的实际数目远小于简正振动的数目。此外,与中性分子的红外光谱相比,HMX+的谱线强度整体要大于HMX分子的谱线强度,且最强峰和次强峰与中性分子相比出现了明显的红移。  相似文献   

7.
基于Gaussian09W软件,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的B3LYP方法,在6-311G(d)基组水平上优化了一种香豆素3,4-并六元杂环衍生物分子的结构,得到其最稳定构型、分子能量及HOMO、LUMO轨道能量。在优化结构的基础上,用同样的方法计算了该分子的振动频率,频率分析证明了该优化结构为最稳定结构。利用分子的振动频率数据绘制了标题分子的红外光谱图,对其红外光谱峰位进行了归属。  相似文献   

8.
Ti-6Al-4V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钛合金,但其铸态强塑性不足。本研究设计思想基于Ti-6Al-4V合金双团簇成分式α-{[Al-Ti12](AlTi2)}12+β-{[Al-Ti14](V2Ti)}5:首先通过改变β相团簇式个数为2,使合金成分偏向α-Ti,其次增加β相团簇式中V原子个数至3,提高了β-Ti结构单元稳定性,然后用不同个数Zr(x=1、2、3、5)替代β相团簇式中Ti,最后得到了团簇式α-{[Al-Ti12](AlTi2)}15-β-{[AlTi14-x Zrx]V3)}2,设计了Ti-(6.64~6.82)Al-(2.42~2.35)V-(1.44~7.02)Zr (质量分数/%)合金,采用非自耗真空电弧炉熔炼制备合金铸锭,并用真空铜模吸铸成合金棒材,进而对不同合金样品进行显微组织表征和拉伸测试。结果表明:合...  相似文献   

9.
基于 Gaussian 09W软件包,采用 DFT-B3LYP方法,研究了 1种来源于红树林未知真菌的海洋抗污损天然产物——6,8-di-O-methyl versiconol。先用 3-21G基组,再用 6-311G基组计算了分子的最稳定构型及其前线分子轨道分布。分析稳定构型发现,以蒽二酮为主体的分子是 1个三维非平面的结构,并且分子内部形成了 1个大的 π共轭体系。在最稳定构型的基础上,用同样的理论方法和 6-311G基组计算了该分子的红外振动频率及拉曼光谱频率,根据红外和拉曼光谱的振动频率特点,将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分成 3个区域,讨论了 2种光谱在各区域的特征峰的位置、振动特点、振动模式等,为氧杂蒽酮类海洋抗污损天然产物分子的振动光谱检测和分子结构的鉴定,提供了光谱解析方面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海洋天然产物Trichodermaxanthone分子光谱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采用密度泛函理论B3LYP方法,研究了一种来源于海洋黄绿木霉的天然产物trichodermaxanthone。用6-311G基组计算了分子的最稳定构型及其前线轨道分布。在稳定构型的基础上用同样的理论方法和基组计算了该分子的红外振动频率及核磁共振碳谱(~(13)CNMR)。根据红外吸收峰强度将红外光谱分成3个区域,讨论了各区域的振动模式,对理论计算的~(13)C NMR化学位移进行了归属分析,并将理论结果与实验结果相比较,发现二者吻合度很高。  相似文献   

11.
几种席夫碱衍生物的二阶非线性光学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B3LYP方法,在6-31G水平上对10种芳醛缩芳胺类席夫碱衍生物进行几何结构优化,在获得稳定构型的基础上,用TDHF/6-31C方法计算了它们的分子二阶非线性光学系数β值.用室温固相方法合成了其中的6种化合物,并测试了它们的宏观SHG响应.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研究了芳醛缩芳胺类席夫碱衍生物系列二阶非线性光学材料的性质,探讨了取代基种类、取代位置等有关因素对这类化合物非线性光学性质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12.
利用量化计算的方法,在B3LYP/6-31G(d)水平上对CH2O→H2+CO小分子反应过程进行了研究,计算得到了反应物、过渡态及产物的分子构型。通过对分子结构参数的比较,对反应过程有了初步认识;通过理论计算得到了该反应的内禀反应坐标,从而确定了反应的具体路径,得到了该反应的活化能,并对反应物、过渡态及产物的电荷分布特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采用Thermecmaster-Z型热压缩试验机,在900~1250℃温度范围内、和10-3~1s-1应变速率条件下对铸态和挤压态Til-46Al-6(Cr,Nb,Si,B)at%合金(以下简称G4合金)进行了热压缩模拟试验,建立了两种状态下G4合金的加工图.并以加工图为基础,结合组织观察,研究了高温下该合金的变形特性.结果表明:G4合金的高温变形性能受温度和应变速率强烈影响,并呈现不同特征;流变应力随变形温度升高而减小,随应变速率增大而增大;挤压态G4合金具有比铸态G4合金更好的稳定流变能力和更宽的可热加工窗口;动态再结晶(DRX)是导致G4合金流变软化和稳定流变的主要原因;铸态G4合金的最佳变形温度为1150~1200℃,应变速率为10-2.5~10-3s-1,挤压态G4合金的最佳变形温度为1050~1150℃,应变速率为10-1.5~10-2.5s-1;G4合金的主要失效模式包括表面开裂、局部流动和楔形开裂.  相似文献   

14.
主要研究了在均衡二分图G中哈密顿[k,k 1]因子的存在性.设G=(X,Y,E),|X|=1Y1=2/n≥4(k-2)-3,k≥2且n≥2,δ(G)≥k,若G中每一对不相邻的顶点u,v有max{dG(x),dG(x)}≥4/n 2,则G有包含哈密顿圈C的[k,k 1]因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给出结论:二分图G=(X、Y、E),|x|=|Y|=2/n≥4(k-2)且n≥2,δ(G)≥k,若G中每一对不相邻的顶点u,v有dG(v)≥2/n 4,则G有包含哈密顿圈C的[k,k 1]因子.结论在很大程度上改进了已有的包含哈密顿圈的度条件,进一步完善了包含哈密顿圈的因子理论.  相似文献   

15.
通过物理和化学方法制得聚丙烯腈(PAN)基碳团簇复合吸波材料,利用SEM和XRD对其结构及形貌进行了表征,并以碳团簇复合吸波材料和碳团簇材料分别为吸收剂制备的吸波涂层进行了吸波性能测试。结果表明:以碳团簇复合吸波材料为吸收剂制备的吸波涂层带宽要优于以碳团簇材料为吸收剂制备的吸波涂层,该碳团簇复合吸波材料兼具电和磁损耗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图G=(V,E)的带宽B(G)定义为 其中f取遍所有标号,且双射f:V→{1,2,…,|V|}。本文研究了球面上n条经线m条纬线所构成的图C_(m、n)的带宽。其主要结果为  相似文献   

17.
R(4,3,n)型图的优美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R(4,3,n)型图的优美性及交错性进行了讨论。证明了R(4,3)型图是优美交错图,由R(4,3)型图与路Pn 1=V0V1V2……Vn粘接而成的R(4,3,n)型图既是优美图,同时也是交错图,并给出了R(4,3,4),R(4,3,5)的优美标号。  相似文献   

18.
乘波体构型是高超声速飞行器的重要气动布局之一。对某多目标优化设计的乘波体构型飞行器进行了高超声速测压实验,对其气动性能进行风洞实验验证。实验马赫数M=6和M=7,迎角α=-4°、-2°、0°、2°、4°、6°、8°。结果表明:该乘波体构型各部件气动性能良好。进气道唇口准确捕捉到压缩激波,激波位置与设计吻合。乘波体上表面流向压力变化不大,有利于减小乘波体飞行阻力。下表面经过进气口内压段时压力有明显的增大,后体膨胀效果显著。在设计状态下,该乘波体飞行器整体气动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19.
搜鸳一也台另巨二二角丽电磁输送二(六)平面电磁泵的设计计算实例 1.给定条件 1)输送材料:ZM一5合金液 2)液态比重:Y=1.5克/厘米只 3)电阻系数:p(700℃以上)=31 X 10一6 欧姆一厘米 4)输送工作温度t=750℃左右 5)流量:Q二3.0公斤/秒 6)压力么p二0.4公斤/厘米z 7)f=50赫芝 2.确定电磁泵的基本参数 1):二37 .5厘米 Zc=20厘米 2)P=1 3)q=33.计算 1)V:二Zrf=2丫37.5冰50=3750厘米/秒 2)V、=Q/F、 F、一泵沟截面积 Fl,=a xZb 取Zb二260毫米 a二15毫米 Fl、二Zb Xa=39厘米匕 Q=3.0公斤/秒二2000厘米吕/秒200039 .0二51.3厘米/秒3)S4)1Vf…  相似文献   

20.
关涛  张靖周  单勇 《推进技术》2016,37(1):119-127
为了改善发动机整流支板凹腔防冰结构热气射流冲击换热效果,在常规圆形射流孔上采取了突片激励,通过三维内外流耦合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突片数量、突片穿透比(l/d)以及射流冲击间距(H/d)对楔形凹腔表面换热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突片能够提高射流核心区的速度和湍流动能,使得冲击换热效果增强;相对于圆形射流孔,4-tabs,6-tabs和8-tabs所对应的的楔形凹腔表面温度和Nu数分别提高了1.2K,2.3K,2.8K和17%,28%,33%;凹腔表面温度随着突片穿透比的增大而有所提高;射流冲击间距(H/d)对凹腔内部对流换热有很大的影响,无突片激励作用时,H/d=6的凹腔表面最高温度和Nu数比H/d=12提高了7.2K和67%;在突片激励作用下,H/d=6时的凹腔表面最高温度和Nu数分别比H/d=12时提高了8.5K和90%。突片数量和突片穿透比的增大都会引起次流总压损失的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