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图二,这是航宇局拟在八十年代中后期用航天飞机发射的小型空间通信平台。此试验平台长24.4米,可用一架航天飞机一次送入低地球轨道,然后再用其它助推器送入同步轨道。该平台可安装C波段、K_a波段、L波段和K_a波段的通信载荷。用6个这种平台在同步轨道上可完成目前124颗通信卫星所完成的通信业务量。详细报道见本刊1980年第七期第10页。  相似文献   

2.
航宇局最早将在1987年发射一颗同步轨道的较小型试验通信平台,这个通信平台长24.4米。它是为在90年代发射比这大一倍的工作型通信平台作实验的。最近完成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随着空间通信服务的飞速发展,予计在90年代开始的16年时间内,仅西半球的通信业务量就要求有124颗通信卫星,共要花费84亿美元。而用6个大型  相似文献   

3.
大型空间结构物在低轨道上的首次组装试验将在五年内由航天飞机进行验证。航宇局马歇尔空间飞行中心在大型空间结构物的研制工作中将发挥重要作用。为了论证大型结构物的制造和组装技术,打算先组装一架10×30米直径的结构物。然后紧接着验证直径为50—200米大型天线的展开  相似文献   

4.
航宇局的约翰逊空间中心正在研究设计一个八十年代后期用的永久性载人空间站。这个空间站称作空间操作中心,其主要目标是在此中心上建造大型空间系统并把它们送入轨道;组装、发射、收回和维修卫星;维修同轨道面内的自由飞行卫星;进一步发展成永久性的载人空间操作中心,从而在控制和供应上减少对地面的依赖。有空间操作中心的支援,还可以展望发展载人同步轨道飞行。空间操作中心计划容纳8名乘员,每隔3个月用航天飞机运送供  相似文献   

5.
5月14日美航宇局局长弗莱彻宣布了太空站基础构型的抉择。该局决定太空站分两个阶段。首先在太空站上居住的是“访问者”宇航员,其次是从1994年起宇航员才能长时间居住,同时可接纳八名宇航员。太空站从1987年春季开始研制,预计1993年用航天飞机发射,要往返渡运十四次,才能把站的需要部分运到空间,在410公里高度轨道上由宇航员组装,到1996年一个完整的太空站将完成。最后,由航天飞机发射两个美国平台:一个是极轨平台;另一个是同轨道平台。之  相似文献   

6.
日本宇宙科学研究所研制了一种总重量约3000公斤的小型空间平台,并计划于1992年用航天飞机投放到轨道倾角为28.5~56度的300~350公里的低高度轨道上。平台的概况如下: 1.外形和尺寸:小型空间平台是一个八角形炸面圈式结构,整个平台由八个梯形箱(其中有六个是形状和尺寸完全相同)组成。八个梯形箱  相似文献   

7.
法国邮电工业部和对外贸易部部长热拉尔·隆盖,在一次签《AIR&COSMOS》杂志记者问时宣布了一项试验通信卫星计划。在空间经费紧张,且已确定了以欧洲空间计划为主的情况下,法国仍准备抽出25亿~28亿法郎来研制一颗小型通信卫星。1998年用阿里安火箭发射。面对美国和日本等众多大型企业的竞争,迅速开展这样的技术计划,使法国工业能在平台和通信有效载荷方面有所发展是很有必要的。在各类空间通信任务中,优先发展地球同步轨道通信试验,这在一个长时期内,对法国工业非常重要。在低轨道的无线电信息传输卫星方面,法国…  相似文献   

8.
航宇局局长罗伯特·弗罗施3月30日告诉国会,该局在今后10—12年内对基本空间运输系统的全部需求是四至五架航天飞机轨道器和对此系统进行连续不断的改进。这些改进包括增加航天飞机的电源、推力和运载能力;扩大航天飞机的生保能力;改进航天飞机的燃料效率;发展航天飞机在空间组装大型结构的能力;改进宇航员和自动系统在货舱周围操作的能力以及发展航天飞机支援高轨道飞行的能力。此外,航宇  相似文献   

9.
从空间时代初期起,通信卫星科学家就一直渴望使用大型天线。这种天线对于通信系统工程师来说,是一种很有效的通信手段;因为它们要求的发射机功率很小、工作稳定、而且寿命很长。但使用这种大型天线也有缺点,即在使用微波频率时,它们覆盖的面积很小。例如,一付在同步轨道上口径为9米的C波段天线覆盖地面区域的半径仅约为200英里。如果一颗卫星只能够为一个200英里区域服务,那就无经济价值可言。  相似文献   

10.
正为提升中国在国际通信卫星市场的竞争力,满足对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公用平台的更高需求,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开发了中国新一代大型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公用平台——东方红五号卫星平台(简称东五平台)。本文介绍了东五平台的技术特点和能力,简要概述了平台技术方案及其特点,并介绍了东五平台研制进展与试验验证情况。东五平台性能指标先进,可满足通信和遥感等领域卫星需求。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世界各国对通信信道需求量的日益增加,在今后十年内地球同步轨道位置将更加拥挤。因此,今后的发展目标将是不断降低现有和未来通信系统的空间部分和地面部分的成本,从而大幅度地减少同步通信卫星的数目以及每条话路的成本。为了实现这两个目标,需用大型卫星取代小型卫星,同  相似文献   

12.
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正在研制一枚大型火箭,这是一个全长38.0米、重255吨的大型运载火箭,计划于1991年冬季发射第1号试验机,1992年夏季用第2号试验机发射技术试验卫星Ⅵ。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不仅用这枚纯国产大型火箭把2吨重的卫星送入同步轨道、5吨重的卫星送入太阳同步轨道、10吨重的大型卫星送入低轨道,还计划开展综合利用,用该火箭发射天地往返机、航天飞机,以期挤入国际市场参加国际竞争。为此,引起了各国的普遍注意。  相似文献   

13.
美空军担心,由于航天飞机舰队数目有限,一旦发生事故或其他问题,就会减少发射业务。因此空军正在考虑:在轨道上贮存重要的同步轨道卫星,以减少上述情况发生造成的影响。这种方法,实际上国防部和商用通信卫星的经营者在某种程度上已经采用。空间系统和指挥、控制及通信主任伯纳德·P·伦道夫准将对美国宇航协会讲,在轨道上贮存卫星,可以发挥美国的长处,研制效率高、寿命长和多用途的卫星。轨道贮存卫星方案打算在1987年以后实施,不影响目前已经公布的航天飞机有效载荷发射日程  相似文献   

14.
航天飞机首次轨道试飞成功,开辟了美国永久性载人空间飞行的广阔前景。对于下一个主要空间目标,美国有关人员已提出许多建议,其中包括能源卫星和向空间移民,但就载人空间飞行而言,主要方面不外乎下面五项:1.扩大航天飞机的使用;2.在地球低轨道设置永久性载人设施;3.地球同步轨道的出击式载人飞行;4.在地球同步轨道设置永久性载人设施;5.载人月球出击飞行,分有月球基地和无月球基地两种。  相似文献   

15.
自1963年发射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通信试验卫星到1982年底,世界各国共发射了148颗同步通信卫星,从1983年到1990年代初,世界各国还计划发射160多颗同步通信卫星。本资料列出了目前仍在同步轨道上工作的和近期即将发射的200多颗通信广播卫星及其主要性能参数。(见表1—4)因苏联  相似文献   

16.
在本刊第九期里,我们就大型平台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其优点作了介绍;这期将连载三篇文章,分别介绍大型平台的公用系统、通信设备及航宇局的研制计划。至此关于大型平台的报导就告一段落。  相似文献   

17.
微光相机     
〔据西德英文版《道尔尼邮报》1979年3月号报道〕微光相机是美国航宇局的空间望远镜观测极微弱宇宙物体用的科学仪器。1983年空间望远镜将用航天飞机发射到距地面500—600公里高的地球轨道上。在这样的高度上执行观测任务时,可以不受大气干扰。由于航天飞机载人,所以必要时能在轨道上对该装置进行维修或更换科学仪器。望远镜还能由航天飞机在空间捕获,然后送回到地面。  相似文献   

18.
七十年代末推出的空间平台是无人航天器的新品种。它与人造卫星的差别在于:一是综合性,能同时或轮流搭载不同性质的有效载荷;二是能用航天飞机回收后重复使用,或通过接受在轨道服务而长期(十年以上)使用。与一次性使用的卫星相比,重复使用和长期使用的空间平台是否经济,不可一概而论,需要具体分析。本文给出了一次使用卫星、重复使用空间平台和长期使用空间平台的各类成本和全寿命成本的估算数学模型(CER—cost estimation relationship)。最后通过实例计算比较这三种航天器的全寿命成本,并指出它们各自在什么条件下最经济。  相似文献   

19.
SBS(卫星商业通信系统),是美国的又一个国内卫星通信系统。由美国通用通信卫星公司、IBM公司和艾蒂纳(Aetna)人寿保险公司联合经营。将于1980年下半年用航天飞机射入同步轨道。SBS卫星系统将为商业界、政府部门和其它通信用户提供专用、切换和高数据速率的通信。该系统的特点是:地面站很小,可安装在用户屋前或办公室里,用全数字传输;可进行声音、数据、传真和电视等的综  相似文献   

20.
据报道,苏联于84年9月28日发射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颗卫星。美国分析家说,这颗卫星是新型电子侦察卫星,其轨道频繁地从美国领土上空经过,以截获无线电通信和有关数据。美国今年1月24日也用航天飞机发射了一颗新一代的大型、电子侦察卫星,它定点在苏联南部赤道上空的地球同步轨道上,用来搜集苏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